社交媒体——注意力的第一杀手

媒体网络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足够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大数据的算法给我们带来了精准、投其所好的推荐,不出门而知天下事,在当今这个信息越来越迅捷的时代不再是一句妄言,但当我们在下班路上看着车窗外街道上的灯光,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注意力水平,真的比长辈、或者说比自己的学生时代要强吗?

 

不经意的习惯和微小的改

 

生活中是不是经常会有这种时候?

 

一心多用,即便是娱乐时间,都是边打游戏边看剧,刷各种视频app超过五分钟的视频会直接划走不看,遇见超过一整页的新闻报道或者文章就跳过不看了,看博主推荐买了书回来,但大半年都不曾拆封,或者大半年都看不完,每次看几行就不想看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追求高效和快节奏,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去做一件可能需要耗费“一整块时间”的事情。很难再从头到尾看完一本小说,也很难再用一倍速去看一部电视剧,在遇见一个完整的可以自己支配的周末或者下午时,将本来可以一杯茶一本书的时间,拆解成了无数个小视频,甚至说在阅读一些必要的公告文字内容的时候,将字看串行。

 

我们的注意力和阅读能力,好像越来越差,如果再回到高中,回到需要坐在桌前安安静静写一下午作业的时候,还能不能安静的专注一个下午呢?

 

这就是各类社交媒体给我们带来的改变,每当我们需要看一部剧一本书的时候却又没有时间的时候,有无数博主准备好了“三分钟看完整部xxx,每当我们听闻了某个八卦产生好奇却又没时间去找当事人的相关信息,也有无数博主准备了“带你了解xxx始末”,和相隔很远的朋友在聊天软件上点开就可以聊天,但因为点开聊天框实在太容易了我们反而不会惦记这件事,回过神来发现已经几个月不曾和对方说话,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需要高效,社交媒体帮助了我们更为高效的获取信息,有无数吸引眼球代替你看书看剧的博主,各类app优化算法猜你的喜好试图给你最想要的商品和最想知道的信息,不知不觉间,那个路遥马慢的时代早就过去了,我们想要什么几乎立刻就能得到什么,信息不再需要等待。

 

但不需要等待,或许也没那么期待了。


 

被宠坏的大脑

 

诚然,这些社交媒体本身都是为了我们的生活能够更加方便快捷而存在的,也确实提供了很多帮助,多数现代人已经不能适应失去手机电脑的生活。但与此同时,就像被妈妈包办了太多事情的小孩子一样,我们某些曾经拥有的能力也在慢慢变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延迟满足的能力。

即为了获得快乐愿意等待多久,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将一批孩子带入实验室,桌子上放一颗棉花糖然后实验人员离开,离开前并告诉孩子如果愿意等到实验人员回来再吃棉花糖,就可以另外获得一颗棉花糖。

有的孩子等到了实验人员回来,有的孩子在实验人员回来之前就吃掉了棉花糖,愿意等待更长时间再满足自己欲望的这种能力,就是所谓延迟满足。经过研究人员随后的追踪调查,延迟满足能力更强的孩子,未来取得成就的概率更大。

 

在当下高效快速的生活中,我们延迟满足的能力无疑被削弱了,因为需要获取的信息基本上不需要我们等待,不需要看一整本书或者电影就能通过三分钟解读了解整个剧情大纲,感受故事中的反转。当这种能力变得慢慢不需要的时候,就在逐渐退化了。

 

第二,获取信息的能力。


义务教育中,语文考试里有一道考验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题目,叫做阅读理解题,学生们要从中提炼出关键信息,或者找到文章背后的隐藏含义。现在如果尝试着回头去做这些题目,连完整的阅读完一篇文章,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第三,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这就要提到现在许多人提倡的高效,身边的朋友在平时生活中,尤其是下班时间,已经很少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情了,吃饭的时候看剧,做饭的时候听书听歌,也有时候一边看着自我提升的网课,一边忍不住地拿出手机点开了微博。


有些行为初衷其实是好的,为了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但这种行为延续到一些需要我们付出专注力的时候,比如说读书、上网课,就会造成一种一心两用最后两件事情都没有做好的局面。注意力和体力、逻辑思维能力一样,都是一种平时不锻炼,到关键时刻需要它的时候,靠临阵磨刀难以迅速提高的能力。

 

造成这些习惯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现在信息技术的提升,让这种对注大脑的“宠溺”拥有了技术可能;另一方面也是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有着高效获取信息的需求,商家又抓住了这种高效攫取信息的需要,在算法以及各种媒体运营中迎合我们。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我们需要高效——商家和媒体运营者开发更加高效短小碎片的信息传递——我们阅读能力等等变弱,更加离不开碎片化信息——商家继续研究碎片信息突出爆点吸引眼球……

 

走出迷宫,看看天空

 

那么如何走出这个信息碎片化,阅读能力和注意力倒退的循环呢?这些能力就和体能一样,是可以通过锻炼来增强的,主动的去改变一些习惯方法,进行练习,能够有效改善这种状况。

 

第一,调整心态,过度高效不可取。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老祖宗有很多关于这些问题的说法,具体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来,就是如果太过于追求快节奏,信息获取的效率或许反而不如人意。就像现在常见的各影视博主,他们能够将电影浓缩成几分钟的解说,但一部经典的影片,除了剧情架构之外,导演的镜头表现力、演员的演技,都是需要自己去完整体验才能够感受到的东西。所以想了解一部电影电视剧就去看吧,想读一本书就去自己读吧,多一些耐心亲自去体验,慢下来感受,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第二,有意用书和纸代替电子产品。


看似简简单单的软件和算法,背后是商家夜以继日对用户的琢磨,有时候淘宝的算法比你自己都了解你自己,每一步都是留住你时间的陷阱,所以不知不觉间,就会在这些软件上花去几个小时而不自知。有意的提示自己,给自己留一个屏蔽电子产品的时间去思考,对于减轻对电子产品的“瘾”,也是必要的一步。

 

第三,主动做一些“枯燥”的事情。


近两年手工博主、解压物品的兴起其实也是人们想要从社交软件中暂时脱离的证明,包括折纸、打毛衣等等方式,还有传统的练字都是能够放空大脑的方式。重复一件事情,即便是大脑放空的状态,也是对于注意力的锻炼和修补,能够坐下来安静写一小时字,下一次就可以坐下来看一小时书,一步一步,将自己的注意力找回来。

 

追求高效本身是为了自身的进步考虑,社交媒体的出现也是生活进入更加美好时代的证明,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偶尔停下来思考,停下来找到自己渐渐丢失的能力,或许更加有利于长久的前行。

文:故来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