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楚症状背后的本质,“难治性抑郁症”将不再难治

抑郁症是患病率最高、对社会和家庭危害最大的精神心理障碍之一。不过,不少患者家长提出,他们的孩子被诊断抑郁症后,看过很多权威专家、服用过很多抗抑郁药,仍疗效不佳,医生说孩子属于“难治性抑郁症”,这是抑郁症中的一个特殊类型,也是最难治疗的类型之一。这让患者和家属都更加恐惧、绝望。

如果孩子被医生判断为难治性抑郁症,家长究竟该怎么办?


1、到底什么是难治性抑郁症?

目前,国内外精神医学界都没有形成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统一诊断标准。

ICD(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和DSM(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两大系统均没有对这种抑郁症类型提出具体的症状指标和诊断标准。

不过,在临床中,关于难治性抑郁症的理解,大部分精神科医生是有一定共识的: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作用机理的抗抑郁药物,在足量、足疗程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抑郁症患者,可被视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

而且,作为抑郁症的一种“特殊”类型,难治性抑郁症的患者数量和比例却并不小。

根据北大六院发布的权威数据,大约只有50%的抑郁症患者服用抗抑郁药后是有明显效果的,另外约50%对抗抑郁药的反应不佳,往往属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也就是说,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比例可能高达40%至50%!

所以,不但患者、家属群体对难治性抑郁症非常关注,精神科临床中也对此十分重视。难治性抑郁症的诊治难题,令很多精神科医生感到头疼不已。

而在精神医学研究领域,连典型抑郁症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更别说难治性抑郁症的患病根源了,学者们都未能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2、“难治性抑郁症”为何难治?

虽然真正的病因未明,但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试验,有的学者对难治性抑郁症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

其中值得一提的一种解读是:所谓的难治性抑郁症,应该是抑郁症同时合并有其它精神疾病或共病其它疾病。

有学者指出,精神障碍的共病主要有3种情况,即:

第一种,轴间的精神障碍共病,比如“抑郁症共病人格障碍”。根据DSM-5提倡的“多轴诊断模式”,抑郁症是第一轴诊断,人格障碍是第二轴诊断。

第二种,第一轴内部之间的共病,比如抑郁症共病焦虑症。有数据显示,抑郁症共病焦虑症的概率可达58%

第三种,躯体疾病与精神障碍共病。

不少学者认为,单纯的抑郁症是不多见的,而所合并、伴有的或共病其它精神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等增加了抑郁症的治疗难度,因而形成了“难治性抑郁症”的高发生率,增加了治疗上的难度,这是单一用药无法解决的。

应该说,以上对难治性抑郁症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入的,也能与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发现相互印证。

如果按照上述的共识定义,我们接诊过的、曾被其它医疗机构诊断为抑郁症的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中,几乎都属于难治性抑郁症。

他们至少接受过国内2到3家权威医院精神科的治疗,其中不乏国内的精神科“四大巨头”(四川华西,上海精卫,北大六院和湖南湘雅),吃过不下2、3种抗抑郁药,但疗效都不理想。

甚至有的医生认为,既然按照抑郁症的诊疗方案行不通,孩子的抑郁症症状不典型,便考虑部分孩子是“非典型双相障碍”。

所以,对于所谓的“难治性抑郁症”,我们晴日心身医疗也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对该病症的心理根源有不少突破性的发现。

确实,很多“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不只有抑郁相关症状,还合并有其它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最常见的是伴有人格改变或人格障碍,成瘾疾病,强迫症,焦虑症等等,还有经常被大众和精神科所忽视的学习障碍。

这些问题令患者的心理活动更加复杂,令症状之间的恶性循环更加难以打破,治疗难度也就大大增加,而且更加需要综合化、高效化、人性化、精准化的心理干预。

在有的学者看来,以上这些是抑郁症的“合并疾病”,是“共病”,但在我们看来,这些疾病与抑郁症其实是同一心理根源的不同表现,而不是真正的“共病”。

而这个同一心理根源就是以叠加性的心理创伤为主、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为辅的病理性记忆。

所以,基于以上所述的读者需求,关于“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科研现状,还有我们结合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TPMIH)的突破性发现,在接下来几周里,我们将对“难治性抑郁症”这个话题进行深入解读。

除了介绍目前主流精神医学对难治性抑郁症的现有治疗手段外,我们还会引导大家看到这类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特点,尤其是如何识别患者是否伴有其它的精神心理问题。

而对于不同的、难治性抑郁症的症状类型,家长应该如何具体对待?我们也会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只有尽可能地理解难治性抑郁症的疾病本质,探究孩子患病的心理社会根源,家长们才能保持理性、客观和积极的心态,才能真正地免于恐惧,懂得应该对家庭教育的哪些方面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进而才能更快、更好地改变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加快孩子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联合用药方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效果研究进展,覃荣刚,2018年
2、司天梅:目前抗抑郁药治疗中的问题,2014年
3、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六版,2018年,陆林主编
原创:晴日心身医疗何日辉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