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惯父母,为何你还是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你是否也曾在心里默默的发誓,将来一定不要活成父母的那个鬼样子,还记得当时你嫌弃他们的感受吗? 可是让人很纳闷的是,多年过去后你可能发现自己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


比如你的母亲,强势,毫不讲理,目空一切,说话声音很大不懂温柔,而你长大之后,表面看起来温柔,其实骨子里同样强势,她所有的那些特征,在你身上百分之八十都能找得到。 再比如你的父亲是个懦弱,胆小怕事的人,长大后,你绝对也不是一个很自信,性格张扬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带有原生家庭的烙印,我们或多或少的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无论我们怎么想活得跟父母不一样,最后还是有父母的影子,因为太多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我们的认知能力,人际关系,甚至是价值观,接人待物,人格特质,都有父母的影子。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案列追踪发现:若是父母婚姻长期不和,未来孩子的婚姻不和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因为孩子在原生家庭从未习得如何经营幸福婚姻的方法。孩子看到的是如何创造不幸的方法,同样那些不具备爱的能力的父母,大概率也无法养出懂得去爱的孩子。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会这样呢?为何我们在意识层面明明不想和父母一样,但是还是不知不觉中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一,我们人类精神胚胎的遗传性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根据相关科学的研究显示,人类的遗传除了生理方面的遗传,也包括性格特征方面的遗传。


美国学者,通过核磁共振发现特定的人格特质与基因的相关性,列如5-HTT这种基因序列的人具有更强的攻击性,而糖皮质激素受体更活跃的人天生抗压性更好。


所以从上述的研究发现来看,我们个人的一些性格特质,也许我们在娘胎里就部分的被决定了,这些基因密码是很难改变的。

 

二,来自早年跟母亲的依恋模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的形成跟早年的自体客体有很很大关系,这里通常是指跟母亲的关系,跟父母的互动中从某种程度上讲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决定我们的性格特点。

 

根据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可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

 

比如母亲总是能及时的发现婴儿的需求,及时照料孩子,喂奶,换尿布,温柔的抱抱哄孩子,婴儿就可能形成安全型依恋因为婴儿从母亲的眼睛中看到了他自己,他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被喜欢的,因此长大后就会有自信,更大胆,更愿意真实的表达自己袒露自己的情感,自如真诚的去表达自己,因此也容易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

 

但是如果反过来,母亲总是很粗暴,不耐烦的对待自己,或者很忽视自己,哭了很久也不去照看孩子,婴儿饿了也不及时的去喂奶,婴儿就会觉得自己是不可爱的,不被喜欢的,这样的互动就可能让婴儿形成回避型依恋,长大后就可能变得胆小,怯懦,不敢主动表达自己,习惯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这些早年的记忆会内化到我们的人格当中去,所以当我们长大,依恋模式早已经内化成我们的一部分。他们会支配我们的行为。

 

那么如何超越原生家庭的影响呢?

 

1. 自我觉察

 

可能很多人看到以上所说的,认为再也没有改变的可能,因此内心变得非常的沮丧,但是我想要告诉你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多我们是可以改变的。你想要改变一个状态,你要有觉察到问题的能力。你可以拿一张纸写出来你父母的特质,好的坏的,各写出来,然后再对照他们的特点,你看自己身上有多少符合他们的特征的?然后自己打勾,但是这时候不要带任何评价和批判,你就是承认你自己身上有他们的特点,你看到并承认就是改变的开始。

 

然后你可以试着闭上眼睛,假设父母就在你的眼前,你告诉他们;我最尊敬的父母,不管你们身上有什么特质,你都是我的父母,我依然爱你们,我现在想把那些不好的特点还给你们,我把好的那些留下传承下去。


比如你对眼前妈妈说,我看到了我身上有你的强势,暴怒,我想把这些特质还给你妈妈,我想把你的善良,智慧留下,并传承下去,我虽然把那些看起来不够好的特质还给了你,但是我依然爱你,我依然认同你,你永远都是我的母亲。我用活出自己,发扬你的优点的方式继续认同你,爱你。

 

2.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们每一个人不可避免的被自己的早期经历塑造,但是我们成年之后,要学会为在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果总是活在一个受害者的角色里,那么永远都无法成长,就像陈海贤说的,任何时候我们都是有选择的,你不做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可以自己通过学习,买一些下相关的书籍,或者走入咨询,跟专业人士一起探讨,都是可以的。主动寻求改变和帮助都是为自己人生负责的表现。

 

3. 学会看到事物的另一面

 

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家庭,或者都是当时最好的选择,我们在暴力,冲突不断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可能是会变得胆小,焦虑,但是就如阿德勒所说的因为自卑,所以要超越,这个超越的过程就是自我发展,自我突破的过程,也就是打破原生家庭桎梏的过程。


也许我们出生在一个很不理想的家庭环境中,导致自己成年后有了心理问题,但是恰恰是这个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让自己不断去探索自己,不断的学习,最后疗愈了自己的同时还有能力帮助那些,同样在痛苦中苦苦挣扎寻找出路的人.这样一来,那些我们认为很糟糕的事,未必都是糟糕的,恰恰是这个糟糕成就了你。

 

文:紫雯68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