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就会看见 | 后现代流派SFBT

SFBT是后现代心理学的一大流派,它的英语全称是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聚焦于解决方案的短程治疗技术”,中文习惯叫“短程焦点解决流派”,简称焦点解决。从这个单词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个未来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流派。


这个流派建立在后现代社会建构论的基础上,内涵很丰富,那么什么是焦点解决呢,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国王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儿,他视为掌上明珠,从小要什么给什么,宠得不行。有一天,公主赖在床上不愿意起床,什么美食都没胃口,什么游戏都不想玩,国王很着急,以为她病了,问她怎么了,她说就想要天上的月亮,不给就不下地。


于是国王召集了大臣们商量怎么把月亮摘下来,有的说月亮这么大,不可能拿到地球上;有的说月亮看上去像是铜做的,要融化了才能拿下来;还有的说要搭个梯子到月亮上,这些意见统统被否定了。


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皇宫里的小丑自告奋勇说想试试,他对国王说,公主想要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公主最清楚。


他来到公主床边,问公主,想要的月亮有多大?


公主回答说月亮很小的,我的大拇指甲就能把它挡住。


小丑又问月亮是什么做的?


公主回答月亮看上去金灿灿的,应该是黄金做的。


这样一来,国王喜笑颜开地就去吩咐工匠,给公主打造了一枚只有大拇指甲大小的金月亮,可以挂在脖子上。


可是没高兴多久,国王又担心了,因为月亮还在天上挂着呢,那脖子上的月亮算怎么回事呀,国王又急起来,已经在想办法要找个幕布把月亮遮起来了。


这时候小丑依然说也许公主有自己的想法呢。


于是他问公主,月亮已经摘下来了,那为什么天上还有一个月亮呢?


公主嬉笑着说,你真傻,就像我的牙掉了还会长出来,那月亮摘下来也会再长啊!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有趣,虽然简单但是已经把焦点解决的几个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得淋漓尽致。


焦点解决认为世界的真实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来访自己最清楚想要的是什么,而后续的咨询也会以来访者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


焦点解决不太去探究问题的根源,就像小丑并不关心月亮的化学成分,焦点解决认为问题的解决与问题的成因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有时候甚至可以和问题共存,这样它就把主要精力都聚焦在目标的达成上,这也是焦点解决短程高效的原因所在;


焦点解决不是直接针对问题本身下手,而是像太极图一样讲究转化,去扩大白色的正向的部分,那么黑色负向的部分自然就减少了。


下面,文章将通过几个点详细地阐述焦点解决起作用的原因。


1. 咨询师和来访者奔着同一个目标前进。


坐出租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会喜欢什么样的司机?相信大家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一幅幅画面了,有些是不愉快的经历。


也许你会说,我最记得某次我说要去一个地方,那个司机就开始热情地摆出老生常谈的姿态开始跟我推荐路线。


乘客说这个地方我去过很多次了,我知道的路最近了。


司机说,我知道的路线更近。


然后司机不和乘客商量,就直接往自己认定的那条路上走了,搞得乘客一肚子火。


这样的经历相信你我都有过,我们如果着急要去目的地,最喜欢那种人狠话不多,问清楚目的地就快速到达的司机,至于走哪条路,最好是乘客自己选,如果司机和乘客能达成一致,那两个人都会感觉愉快。


焦点解决里的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有时候就像司机和乘客的关系。来访者说了半天说一大堆,咨询师要通过一些询问来澄清他想要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就像司机询问目的地。


咨询师可以这样问:


今天你来到这里,你希望我做点儿什么,然后你会觉得这个咨询是对你有帮助的?你这次咨询最想要谈点儿什么?


这些问句都是在询问来访者的目标,有时候来访者一开始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也可以一步一步来,可以问问他最近烦恼的事情,他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也许他会抱怨生活的不公,那么反过来,他想要的是被公平对待,焦点解决有一句话:抱怨的背后是期待。那么,有时候仔细听来访者不满的地方,也会发现他想要的。


弄清了目标,接下来就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不断确认方向的过程了,就像司机不断和乘客确认走哪条路,如果司机不尊重乘客,随意按自己认为正确的路线向前走,那么乘客会翻脸。


同样的,咨询师一味地把来访者往自认为正确的方向带,来访者也会生气,这时精神分析就会认为来访者产生了阻抗,进而会分析阻抗产生的原因。但是焦点解决认为不存在有阻抗的来访者,只存在不会问的咨询师。


那么,咨询师就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地和来访者确认,这样做是你需要的吗,来访者同意就是这一步走对了,来访者反对就需要换一个角度再确认,这个过程要反复进行,直到咨询师和来访者达成共识,一起在选定的道路上开着小车奔向目标。


 

如果应用在教育上,很多父母会头疼让孩子完成作业或者按父母的要求做事情,孩子会抵抗。这种时候,父母往往会变得更严厉,强制孩子去做,这样要么效果不好,要么以孩子大哭大闹来收场。为什么孩子不乐意,因为那不是他自己的目标啊!


那如何把应该做变成我想做呢,就需要知道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在哪里,孩子有哪些特点,然后把需要他做的事跟他的兴趣点结合起来,或者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他容易完成的小目标,或者允许他按自己的节奏加进休息环节,这样孩子也会更愿意完成任务。


另外,确定了目标以后,要允许孩子按照他喜欢的方式完成,然后做父母的要耐住性子不去干涉,等到他做完了,再来总结反馈,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启发他试试其他办法,这样在循环中帮助他做得越来越好。


无论是应用在咨询中还是教育中,或者更广泛地应用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放下教导者的姿态,尊重他人的想法,相信他们的能力,不是站在他的对立面指导他,而是和对方站在同一边一起面对问题。


2. 焦点解决关注积极的部分并发扬光大。


有这么一段视频,美国一个小学老师说自己的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得了两分,满分是20分,她并没有责怪这个学生是怎么丢的这18分,反而表扬了他说他进步了,因为这次得了2分,上次是0分。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是这样的该多好啊,哈哈,开个玩笑,这样的视角跟我们平时的习惯想法很不一样,我们的大脑倾向于把缺的地方补全,也习惯在正确的答案中挑错,就好像下面这幅图:


 

我们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不是说第三题错了,这是一个习惯的想法,但是焦点解决会把目光放在那些做对的题上。如果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会关注来访者症状减轻的时候。


咨询师会这样问:


什么时候,你感觉自己的压力没那么大?


有没有哪一次,你站在台上发言的时候不紧张,自如地就讲完了,那次讲话前你做了什么?


你能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还能维持现状,没有让事情继续变糟,你做了哪些努力?


当咨询师这样问的时候,也许来访者能从对生活感到无望的状态中稍微抬起头,往自己的身后回望,也许会看到自己有做得好的时候,也许会看到自己其实也没那么糟糕,也许会看到自己曾作出的努力。


然后咨询师再接着问要想让过去成功的经历再次发生,你会做点儿什么?


也许来访就完全顾不上哀叹命运多舛了,而是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功经历上。


焦点解决的这样的哲学观就像中国的太极图,不是直接去减少黑色的部分,而是通过扩大白色的部分来间接达到减少黑色部分的目的。我们是可以和问题共存的,只要积极的部分多于消极的部分,那么整体就是健康的。


 

如果应用在教育中,想让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或者在某方面变得优秀,就多夸夸他,如果用班杜拉学习理论来解释,就是强化。


只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强化了那些我们不想要的东西。比如,看到孩子拿着考试卷回来了,试卷满分是100分,他得了98分,很多家长都会问这两分是怎么丢的。本来孩子满心欢喜地回家等着父母表扬呢,家长这么一问,孩子很快就像被戳破的气球泄了气。


假如我们试着用不一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呢?同样是孩子考了98分,我们可以看看孩子在意什么,先不发言,听听他怎么说。


孩子一进门“妈妈我这回考了全班第一!”


这时候就可以夸夸他“孩子真棒,你们班那么多同学你得了第一名。”


接下来他拿卷子给你看,一看98分。


这时候就可以问问他“你是怎么做到考了这么高的分数的?”


他也许会很得意地说他是如何复习的,考试时是怎么发挥的,也许他自己就会总结那两分是怎么丢的,知识有没有掌握等等。


对比一下两种做法,显然后面一种孩子的情绪一直是积极的,而且父母在听了他这样说的时候也会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已经早就没放在丢的那两分上了,自然地就会发现孩子考不考满分不重要,只要他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就够了。


一次次地给孩子这样正向的反馈,孩子自然就会多多关注自己已经做到的部分,在下次遇到困难时就会有办法、不慌张、从容面对。


3. 焦点解决秉持相信就能看见的信念。


说到这一点,不得不说起焦点的创始人之一史蒂夫·D·沙泽尔,他在创立焦点解决流派之前,阅读了催眠大师艾瑞克森所有的咨询案例,也就是说焦点解决和艾瑞克森催眠有着很深的联系。


焦点解决的奇迹问句最能体现艾瑞克森催眠的精髓。奇迹问句一般是这样的:


我现在要问你一个奇怪的问题:


你像往常一样坐公交车(或者骑车、开车等等)回到家里,做了晚饭后看看电视,然后就去睡觉了。在你睡着的时候一个奇迹发生了,而你在梦乡并不知道。


第二天醒过来,你会发现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你就知道奇迹发生了,你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当面对那些感觉生活哪哪都不如意,或者卡在一个循环出不来,又或者想了很多办法依然没有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我们可以使用奇迹问句,让他看看奇迹发生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以后的生活改变,而且这些改变的细节说得越详细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改变。


如果来访者描述出的细节够具体、够生动,仿佛在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那么距离他解决问题已经不远了。


这时候,可以和他一起标记这些奇迹发生的细节,比如:奇迹发生,我就会不赶着去上班,而是会自己做顿早餐,闻着咖啡的香气,感受到煎鸡蛋的脆嫩等等。


这时候就可以记下来,奇迹发生了,我就能在早上闻到咖啡的香气,吃到煎鸡蛋。这样一来,一个迷茫的未来瞬间就能来到我们眼前。


有了这样具体的画面,可能第二天来访者就会给自己做一顿早餐来让奇迹发生。又或者他会意识到,诶,这样的画面已经出现过了,我有时候是吃早餐的,他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已经做到了。这就是相信就会看见的神奇之处。


 

如果应用在学校教育中呢,心理学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关于相信的案例。


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学校,从一至六年级随机选了3个班的18个学生,罗森塔尔把他们的名字写在一张名单上给了校长,认真地说这18个孩子天资非凡,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并叮嘱校长和老师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回到学校发现: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但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但是为什么这18个被随机选中的孩子会取得非凡的成就呢,就是源于相信的力量。


罗森塔尔是专家,所以校长相信罗森塔尔的判断,进而会把注意力放在搜索这18个孩子的优点上,一旦真的发现了,就会加强自己的判断,认为选择是正确的。

校长这样对待孩子,那么班主任、普通教师也会对这些孩子刮目相看,孩子也感受到对自己的肯定和赞扬,于是就会更愿意做出优秀的表现,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就算再普通的孩子,被这样积极关注也能变得积极向上。预言也就成了现实。


写在最后:


焦点解决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流派,它是这样的积极正向,又是如此地尊重每一个人,它相信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还相信眼前的困难不是生活的全部。


以上就是一些对这个流派的粗浅的介绍,对焦点解决的理解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更新。如果这篇小文能激起你深入学习焦点解决的兴趣,那么欢迎加入我们。

文:周雯芳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