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 | 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措手不及,虽然我们相比于其他国家率先从疫情的阴云中恢复过来,生产生活也逐步恢复正常,但网上时不时会看到有人因为疫情而丢了工作的新闻。

原本疫情前期听到老板说在家办公心中还想着说挺好,直到上周突然打电话来,说公司我要关闭了!瞬间晴天霹雳!!!

本来以为以自己简历上的经历,找一份差不多的工作不在话下,谁知道面试了好几家公司都没通过,有点想放弃了…

等offer等得好焦虑,整夜的睡不着觉,想着明天的工作还没有着落,这个月又没有收入了,但是还房贷、车贷的日子越来越近了o(╥﹏╥)o

没有工作,让人感到头疼。但是,有工作的人似乎也经常不满意自己的工作。

人人都想拥有一份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

那么,到底有没有办法获得一份令自己真正满意的工作呢?

01

重新定义工作

工作是什么?

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想法:

  • 是为了赚钱

  • 是为了养家糊口

  • 是为了让别人瞧得起

  • 是为了更加独立

  • 是为了脱离父母的管束

  • 是为了财富自由

  • …..

诚然,大多数人提起工作,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的,这没有错。但是,想要把工作做好,只具有“今天打工,明天领工资”的心态是不够的。作为打工人,我们更需要的是从公司、从老板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所以,工作除了上面所有的定义之外,还有另一个角度的定义:工作是为了帮助公司和老板解决问题

怎么定义一个人的能力?

就看TA能够解决多大的问题。

同样,怎么定义一个人的收入?

也看TA能够解决多大的问题。

所以,与其抱怨失业,抱怨被裁员,抱怨老板态度不好,抱怨工资低,不如先问问自己能够给团队、给老板、给公司带来什么?如何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呢?

02

为了兴趣去工作 

如果你每天早晨起来,总是拖着疲惫的身躯,迫不得已赶着点出门,好不容易挤上拥挤的地铁,嘴里抱怨着上班比上坟还沉重,那么,是时候改变你的心态了!

凡是成功的人,都不把工作当成工作,而是当做自己的兴趣,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试想一下,如果你现在做着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也愿意以兴趣为出发点,去学习那些其他不感兴趣的人看起来枯燥乏味的知识、理论或是实践经验,在工作中能够帮助公司解决面临的问题并因此获得了极大地自豪感和满足感,周围的同事、朋友、甚至是老板都对你投来赞许和钦佩的目光,你还会觉得上班很无聊吗?

诚然,“为了兴趣去工作”有时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很多情况下,自己的兴趣和自己当下的工作并不匹配。

这有可能是因为毕业时,舍友都选择了这个行业,所以自己也随大流找了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亦或是自己根本就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亦或是每天都要面对老板和同事的批评指责让自己失去了对工作的兴趣等等。

但是,请你相信,困难都是暂时的。我们要做的也许不是抱怨,也许应当在做好手头工作的同时,多去思考一下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哪里,怎样才能实现工作和兴趣的相统一。

03

发掘自己的潜能

有人说,如果你所做的工作,既是用人单位需要的,同时又是自己感兴趣的,而且也是自己擅长的,那这份工作就是你的完美工作了。但是,找到这样的工作并非易事。那么,怎么才能一点一点地向完美工作靠近呢?

举个例子吧,如果你对会计感兴趣,那么不妨在工作之余,多看看会计的书,多考点相关的证书,在平时琐碎和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多思考,努力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有些工作可能看似日复一日、平平淡淡,但只要用心去学习,总是能够提升自己的。别小看每天的积累和学习,它将成为你今后找工作或跳槽到更理想的岗位的底气

如果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对会计专业中的某个能力点已经掌握的非常全面,而且在公司中也成为了那个比较专业的人士的话,就可以考虑下,有没有更好的公司或者岗位,能够使你充分发挥能力和作用。

甚至你可以主动拓展自己的职业生涯,把自己擅长的这部分知识录成教学视频,放在网上当做有偿教学素材,亦或是帮助有需要的人去掌握会计的基础知识。这些在实现你个人人生价值的同时,也能为你带来收入。

如果你现在失业了,请抱抱自己。可以先适当降低标准,找一份对口的工作,避免长期失业。长期失业对于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肯定是不利的,大公司、好公司都倾向于聘用从业经历连续的员工。

今年遇到了疫情等特殊情况,建议可以先适当放低标准,找一份对口的、自己不那么讨厌的工作,无论是打杂类型的还是专业类型的,有一份工作总是比长期失业要好。 

虽然现在的你可能处于比较艰难的阶段,但是请相信,困难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

请多思考怎么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怎么才能帮助老板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路才会越走越宽!

文:仰望星空  (一个能够温暖你的心理咨询师,看见你,也帮助你看见自己。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eyeSee_You)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