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朋友和闺蜜的最佳距离是怎样?

网络上有个热门问题是:男朋友给我的闺蜜剥虾,我生气了,是我太小心眼吗?

知乎微博上诸如此类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类似的问题还有:

我男朋友和闺蜜经常聊微信,我吃醋对吗?

我老公副驾驶坐的是我的闺蜜,我不舒服,是小心眼了吗? 

自己男朋友给自己闺蜜送礼物,这样的事你生气吗?

……

大部分网友表示:这种事情你不小心眼,什么事小心眼?

爱憎分明的网友说:别说我男朋友给我闺蜜剥虾了,给她夹块虾我都想剥了他!

冷静理性的网友说:男生的行为是缺乏自我边界感的行为,他不能感同身受到他的这种对女朋友闺蜜过于殷勤的主动,会造成女友和闺蜜都陷入尴尬中。

闺蜜:这个剥好的虾,我吃好呢,还是不吃好呢?

女朋友:男友对我朋友的照顾和关心,我是看到还是假装看不到?

这些网络热门提问都指出一点:怎么判断男朋友和自己的闺蜜是否过于亲近?怎么判断你的不舒服是源于小心眼,还是源于真实的危险?

女生在恋爱的时候,会本能地想与自己的好友闺蜜分享喜悦。所以,你想把男友介绍给你最好的朋友,你想把恋爱的甜蜜传达给那些对你操心的姐妹们(我要开始甜甜的恋爱啦,我希望得到你们姨母笑一样的祝福),也可以自豪地向男友展示自己的实力姐妹(你有铁哥们,我也有强大的后援团)。

有时候不想因为只跟一个人在一起而“抛弃”另一个,有些女生可能会创造许多“三人行”的机会,把自己、男友和闺蜜变成一个小团体。这就有可能导致男友和闺蜜两个人之间存在接触和联系。

当然,自己最爱的人和自己最好的朋友有联系也不一定有问题。但是,男友和闺蜜的关系应该有一条明确的界限,来限定你生命中两个非常重要的人能够相互接近的程度。这条界限就是:你与男友是爱情关系,或者说是性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具有排他性,无论是男友还是闺蜜都不可以违背这一点。简短粗暴的说法就是:

“私密关系,神圣不可侵犯!” 

“男友和牙刷,他人不得染指!”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如果男友和闺蜜之间的联系是为了分享他们对你的关心和爱,那么他们的关系在安全范围内。但是,如果你对他们之间的交往开始感觉有点不舒服,或者开始怀疑他们的意图,你就要考虑设置边界了。

下面3个危险信号,告诉你到了要设限时候了:

第一个危险信号是:

男友对闺蜜做一些过于关心的行为。

例如,外出吃饭时男友给女友的闺蜜开门或者拉开椅子还可以说是绅士风度,但是给女友的闺蜜剥虾,这个动作意味着关心照顾,甚至可以说是 “宠溺”(我们假设闺蜜的双手没有废掉哈),这就有点越界的嫌疑了。还有男友单独给女友的闺蜜拎包包 ,打游戏时给闺蜜送皮肤,买毛绒玩具作为生日礼物送给闺蜜,这些行为足够引人遐想了。

第二个危险信号是:

闺蜜突然之间开始模仿你。

例如,你的闺蜜突然变得好像很欣赏你,她开始模仿你的穿衣打扮和行为举止,好像要变成你的孪生姐妹。刚开始你可能会有点自鸣得意,觉得这意味着你是个好榜样,能得到闺蜜的认同。但其实也可能意味着她嫉妒你拥有的美好,她想要取代你,得到原本属于你的爱情和爱人。你要对此保持警惕。预防的措施就是你在和朋友分享时要有所保留,例如:如果闺蜜会穿和你一模一样的衣服来见你的男友,那么你下次就不要再把买衣服的链接分享给她了。

第三个危险信号是:

你开始感觉自己被他们两个冷落了。

例如,男友和闺蜜对彼此非常欣赏,每次碰面都相谈甚欢、惺惺相惜,但他们和你反而没有那么热络;男友和闺蜜在说一些只有他们俩能听懂的玩笑,而你一头雾水;他们撇开你私下共度时光,即便理由是你生病了或者出差而不能参加聚会。

这些情景可能会让你感觉到:好像他们才是亲密的两个人,而你是被排除出来的“外人”。你很自然地会想知道他们之间是否有暧昧。

有时候危险信号是模糊不清的,你需要相信并且仰赖自己的直觉。

如果你的感受是舒服的,你一直都感受到男友和闺蜜对你的支持和关心,那么你的爱情和友谊可能都在安全的范围内。

但是,如果你开始感到不安,不舒服,或者感觉到自己好像开始和闺蜜竞争男友的关注,那么这个时候就要提高警惕了。

你可以做两件事来设定边界:

1. 减少“三人行”的机会,不要让男友和闺蜜频繁接触。


要知道最显而易见的人际吸引原则就是“曝光效应”:我们暴露在某一个刺激下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朝夕相处的人会日久生情,所以你要注意让男友和闺蜜的距离拉开到“十万八千里”。

2. 在你和男友单独相处时,注意不要经常提起闺蜜;和闺蜜逛街聊天也不要说太多你和男友的事情。

一句话:爱情归爱情,友情归友情。

让两种关系有各自的发展空间和时间,这样你能保护自己,而不必再担心自己会遭到两个最亲密的人的“双重背叛”。

【敲黑板】

男朋友+女友=爱情关系

女友+闺蜜=友情关系

(男朋友+女友)+闺蜜=界线鲜明的三人关系

男朋友+闺蜜+女友=混乱的三人关系

(男朋友+闺蜜)+女友=劈腿的三人关系

作者:唐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欢迎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