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因“娘炮”被强制改造:自以为是的“拯救”最可怕

作者:阿景
来源:孩子王(ID:lovekidswant)
原文标题:8岁男孩因“娘炮”被妈妈强制改造:自以为是的“拯救”最可怕


作为爸爸妈妈,你希望自己的儿子会是什么样的?如果他爱哭、多愁善感,你还会爱他吗?你会试图去改变他这样的性格吗?

 

有这样一个妈妈,因为儿子胆小、爱哭,就觉得他是个“问题男孩”,把他送到了本色男儿俱乐部训练,企图将儿子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妈妈自身不喜欢柔弱的男孩,认为那是“娘炮”,而自己上了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偏偏爱哭、怕累,妈妈很失望,便把儿子送到了能“拯救男孩”的俱乐部里训练。


训练营的训练方式以“鞭刑”、“罚吃辣椒浆”、“人格侮辱”为主。

即便如此,除了这位妈妈之外,还有很多爸爸妈妈把儿子往里送,企图通过这些训练来练出孩子的“阳刚之气”,仅六年就接纳了将近2万个5-12岁的男孩。


新闻热评里几乎都在痛斥孙琦这类的家长,刻板僵硬的性别标准和对孩子的不尊重不理解,进而以“家长”身份完全控制孩子,试图把孩子“装进心中想要的模型”。

这些爸爸妈妈们,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儿子的阳刚之气,但有没有想过,这样残忍地对待儿子,会给儿子的心里留下多大的阴影与伤疤?

愤怒之余,更多的是感叹。

近年来,社会对柔弱、胆小的男性越来越不包容,对生活精致的男性更是直斥其为“娘炮”。

今年9月的《开学第一课》,节目组请了几位当红小鲜肉宣传,就被大规模的网络暴力。


网友吐槽其为“娘炮”、“女人”,认为这是十分严重的性格缺陷,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去娘化”运动。



当代男孩,真的变“娘”了吗?

可是为什么,性格柔弱、胆小、多愁善感的男性就会被斥责“娘”呢?


首先,还要谈性格的成因。

在著名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与心理学博士李文道、赵霞共同完成的一书《拯救男孩》中提及,当代男孩成长危机的三大主要原因为:


应试教育对男孩的不利;

父教缺位和母亲溺爱导致男孩阳刚不足;

韩流文化和选秀文化的盛行,对男孩性别形成具有消极的影响。

但这样的说法并不全面。

对于孩子的教育,影响最大的始终是来自于家庭。游戏、偶像的影响远远不及家庭的影响来得强烈。

而教育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因素共同影响。


这些因素让一些男孩成为一个性格柔弱的人:他们可能爱哭,可能多愁善感,可能喜欢画画,可能喜欢跳舞,可能言行举止也与女孩无异,甚至可能是位同性恋。


但这些男孩只是性格相对柔弱,但未必能算得上缺陷,却在网络言论中被肆意放大。

网络上,出现一呼百应的“去娘化”运动;某卫视,公然以“拒绝娘炮”为口号宣传节目;社会上会有那么多的私塾、俱乐部专为男孩改造而设,甚至以“电击治疗同性恋”为招牌的三无医院都广受欢迎且生意兴隆……

一些爸爸妈妈,恐慌、焦虑,急不可耐地把自认为是“问题男孩”,送去所谓能够“拯救男孩”的机构训练改造。

殊不知,这样的“治病”经历,给孩子留下了一生都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柔弱也好,脆弱也好,多愁善感也好,都不是贬义词,哪怕用在男孩身上,也不该受到歧视,不该被嗤之以鼻。

真正的男子汉未必没有脆弱的一面,认真负责、勇于担当才是每个人最不可缺的品质。

不一样,又怎样?

我的同事曾经跟我说过他亲戚家的小故事。


亲戚是个五大三粗的大老爷们,儿子却是个细腻且脆弱的男孩,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最大的爱好是做家务,经常主动去姐姐家帮忙照顾小宝宝。

亲戚对此十分恨铁不成钢,多次当着众人的面指责自己的儿子“不像个男人”,某次醉酒后更是冲着儿子吼了一句“娘炮”。

会做家务的男孩会被夸懂事,而把做家务当做爱好的男孩则会被骂“不像个男人”。

那么“像个男人”应该怎么做?难道该是抽烟喝酒,对家务不闻不问吗?


很显然不是。


我们从小被家人教育“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那么男孩具体该什么样?女孩具体该什么样?

首先,并不是每个男人都应该勇敢强壮、胆大无畏,也不是每个女人都应该弱小温柔、楚楚可怜。

每个人身上都共存有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男性身上的“女性特质”和女性身上的“男性特质”一样,都是个人的性格特点,并不能因为某人身上的某一方面特质更突出而受到冷嘲热讽。

其次,作为爸爸妈妈,我们更应该接受孩子身上的不一样。

不以性别作为僵硬的、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去批判,接受男孩的脆弱与泪水,也接受女孩的勇敢与力量。

爱他们吧,他们是你的骨肉,是你在这世界上生命的延续。不一样,又能怎么样?



“拯救男孩”

应从“拯救家庭教育”开始

推崇给男孩套上暴力色彩的模板,无法理解来自弱者的哭泣,这一点,不仅仅是这个俱乐部,而是在很多家庭乃至全社会都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其实并不是“男孩危机”,而是一场全面的“教育危机”导致,与性别无关。


化解“男孩危机”,更重要的是每个家庭都能先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解除爸爸妈妈自身对性别固有的刻板偏见。

男孩并非一定暴力,女孩未必始终脆弱,性格没有区分性别模板,更不是复制黏贴。

一个家庭的三观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有可能会带着孩子越来越好,也有可能会深深地伤害孩子,撕裂出无可挽回的鸿沟。

“拯救男孩”,更重要的是“拯救家庭”,拯救千千万万的家庭教育。


如果有朝一日,这些根植于家庭教育中的刻板偏见能够被消除,那么这个世界也不会再有需要被拯救的“问题男孩”,“男孩危机”自然也不存在。


杜江霍思燕对儿子嗯哼的教育一直为人称赞。


嗯哼小时候也同样内向、爱哭,但杜江和霍思燕并没有因此而苛责嗯哼“娘娘腔”,而是一如既往地爱他、尊重他。


在这样优秀的家庭教育下,嗯哼如今也是个温柔善良、认真负责的小男孩。

以杜江霍思燕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无论孩子性格如何,选择如何,高兴就好了。

作者简介:阿景,公众号:孩子王(ID:lovekidswant)孩子王,让每一个童年更美好。

责任编辑:Spencer Kennjane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