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清晰的目标激发出“实践的智慧”

文:伯凡时间
来源:伯凡时间(ID:bofantime)

Proactive——超常的主动性

史蒂芬·柯维在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第一个习惯,也可以说是最基本习惯,就是要具有“操之在我”的主动性——这是对约束条件的积极回应,在受到制约的客观条件下营造出的一种全新场景,创造出对自己有利的机会。

我们如何理解“操之在我”的主动性呢?英文当中有一个词语——proactive,我们可以翻译成“超常的主动性”,其中蕴含着一种比一般的主动性更加强烈的主动性和更加超前的前瞻性,在心理学上称为“前摄行为”——Proactive Behavior。在各种事情尚未发生之前就已经定好了行动准则,或者说,预设场景能够兼容各种突发状况,而不是对眼前事件的临时性应激反应。不管事态如何发展,都有不偏离既定目标的应对策略,也可以说是千变万化中的一定之规——在意外事件面前不被局势所牵制,而是反过来控制局面。

“亲爱的,我爱你”

每每提到前摄行为,心理学的书籍都会引用一段非常经典的案例:一对夫妇结婚11年才有了一个孩子。由于妻子的疏忽,把一瓶药放在桌上,导致孩子误服药片被送进急救室。在急救室门口,当丈夫得知孩子抢救无效的消息时,他只对妻子说了一句话:“亲爱的,我爱你!”

在如此沉重的打击面前,丈夫显然没有被当时的局面所挟持,而是瞬间回归到婚姻的初衷——爱与幸福,这是在极端场景当中真正的主动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回归。至于其它的行为——不管是痛哭、沮丧、捶胸顿足,还是痛骂妻子,都是一种被突发场景所胁迫的被动行为,偏离了婚姻最初的轨道。

亚里士多德强调实践中的两种非常重要能力——感知情境的能力和选择的能力,这是敏锐的洞察力和优秀的思考力的核心智慧。丈夫一定不是没有感受到孩子夭折的巨大悲痛,恰恰相反,他感受到了悲痛场景之外的另外一种隐秘的场景——敏锐地捕捉到了妻子的感受。

清洁工的智慧

《遗失的智慧》一书曾经提到过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

在医院重症病房里,一个小伙子因重伤而深度昏迷,一直由年迈的父亲照顾。有一天,父亲到楼道里抽烟,回来时发现清洁工经过儿子的房间却并没有进去打扫卫生。老人非常生气,立即就冲到清洁工面前,怒斥道“你为什么不打扫我儿子的病房!”——而实际情况是,这间病房刚刚打扫完。

如果你是这名清洁工,你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通常会有两种反应:

第一,不停地向老人解释,自己刚才是如何打扫的,都清洁了哪里,自己如何倾倒垃圾,尽力让对方看到清扫后的变化……

第二,受到委屈的清洁工一下被激怒——一场争吵难以避免,甚至引发更大的冲突。

但这名清洁工却做出了“第三选择”——面对老人的怒吼,他和颜悦色地说:“对不起,我现在就打扫!”然后返回房间,把刚才清扫过的地方认认真真地重新打扫一遍。当老人走进房间的时候,立即看到了真相——这个房间已经非常干净了。看着清洁工的身影,老人充满愧疚地说:“对不起,是我的错,你已经打扫过了,我不该对你吼叫。”

一次可能引发争执的事件就这样被清洁工用智慧化解了。事后清洁工这样解释:“我起初还想反驳,跟他争论一番,或者找主管来协调,但是因为知道老人的儿子由于打架受伤已经在病房昏迷了6个多月。老人支出了大量的医药费且孩子生死不明,做出过于激动的反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瞬间改变了主意。”清洁工的行为没有给双方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当老人看到真相以后马上道歉,使得清洁工可以立即打扫下一个房间,完全没有耽误工作进度。

清晰的目标在不同场景下激发出“实践的智慧”

《遗失的智慧》一书将清洁工的行为称为“源于实践的智慧”——这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行为。清洁工的目标非常明确——通过温馨舒适的环境为病患缓解痛苦,将其内化成为工作中的行动指南,因此,清洁工的做法是在清晰的目标指引下通过实践激发出来的智慧。这就是一种具有超常主动性的反应,是一种典型的前摄行为——在冲突发生之前就已经控制了局面。与之相对应的是,如果清洁工采取其它应对措施——不管是与对方辩解、争吵抑或找主管协调,其实都是在解释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一旦我们把思维聚焦在解释问题的时候,就会偏离最初目标,陷入到眼前的突发场景当中,被意外所控制,渐渐丧失了追逐目标的行动能力。如果从能量管理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能量泄露——而前摄行为恰恰就是以最小的消耗和最有效的路径来解决问题。

作者简介:伯凡时间,本文已获得微信公众号:伯凡时间(ID:bofantime)授权转载,吴伯凡官方账号,分享吴伯凡老师的真知与洞见。
排版:小鲸鱼 沉默的杜飞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