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去感悟生活,而不是用理论武装头脑

文:杨思远
来源:思远心舍(ID:siyuanxinshe)

图| 电影《寄生虫》剧照


1


来访者小草,是一个深度的心理咨询爱好者,仔细研究过心理学的各流各派,理论知识很丰富。基于此,在前五次的咨询里,我几乎不用说话,她就可以滔滔不绝地说满50分钟,并且在这50分钟既有自己生活的描述,又有对自己问题的剖析。


身为她的咨询师,常常在内心为她的自我分析点赞。


我们的咨询,以类似的节奏和形式继续着,直到前几次,她开始跟我探讨移情,并且情感充沛地和我说:“你真的准备好做我的咨询师了吗,我知道自己的情况很麻烦,如果我移情了,可能你不一定能够接住我……”,诸如此类自我剖析的话,又继续说了很多。


言毕,她问到:“对于我说的移情,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我答道:“如果真的要我说点什么,我只希望你把了解的那些理论都放在一边,真实地去感受我们之间的关系,到底在发生什么。


我并不是想评价或者指责小草的行为,相反,其实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很开心能够遇见小草这样的来访者,因为我不需要动用大量的脑细胞去分析,也不需要动用大量的情感去感受,大多数的时间,我只要做好一个安静的,接纳的倾听者就好了,这是十分省力的事儿。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又让小草放下那些理论呢?是因为,理论框架作为一枚滤镜,它把人的完整性给肢解了,它呈现出来的是和理论一一对应的症状,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而无论是对于咨询师,还是对于自己而言,只有来访者被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的时候,疗愈才有可能真正地发生。

2

在上一次的咨询里,小草和我讲起过这样一件小事儿:


小时候,父亲由于自己的事业不顺,把很多愤怒都洒向了整个家庭,所以家庭氛围充斥了暴力、争吵、倾轧、指责,在这样的氛围中,小草体验到巨大的压抑,她想让家里多一点寻常人家的欢声笑语。


在某个节日的晚上,小草和全家人看电视上播出联欢晚会,晚会上播出的小品让全家难得地欢乐起来。小草见状,自己就试图模仿小品演员的一些语言动作,结果逗得父母哈哈大笑。


终于,她找到了让家里欢乐的秘方。在此后的时间里,她经常模仿那个小品演员,试图给沉闷的家里制造一些鲜有的欢乐,她也总是能够如愿以偿。


因为这样一个经历,小草培养出了一些幽默的品质和能力,她说:“长大之后,身边的很多人都愿意和我待在一起,就是因为她们发现我其实很会逗大家开心”,言及此处,小草把话锋一转:“但是我总觉得自己好像就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那个松子一样,为了让父亲笑,自己拼命地扮鬼脸,可是她自己并不快乐”。


这样一个片段,如果按照理论的分析,我可能会说:“你之所以要表现得那么幽默,其实是试图拯救和改变这个家庭,并以此来拯救你自己”。


但是我并没有这样说,我选择了另外一种表达:“听了这段话,我能够理解你可能有些伤痛蕴含在这里,但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你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是的,我肯定了她的幽默。因为尽管幽默背后的动力是创伤性的,但那些哈哈大笑的场景、那些搞笑的能力、那些愿意接近她的朋友,都是真实的。


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小草确实有些疼痛和创伤,但与此同时,她也发展出了自救的能力和幽默的能力,这是创伤带来的礼物,也是她应该看到自身拥有的宝贵的财富。


如果我们只是用理论去分析,幽默似乎都变得有些面目可憎,可是如果我们能够放下理论,而去真实地感受一个人,你会发现,那幽默,是多么地朝气蓬勃啊。


3

前几天看见一则新闻,说是贵州某地一个小型养牛场的创办人,不甘此生平庸度过,于是把牛都卖掉,还去银行贷了点款,凑了100多万。她拿这100多万干啥去了呢?去北京参加某某“成功学”的课程。结果,不但没成功起来,还欠了一屁股的债,心生不满,四处维权。


看这则新闻的时候,我当时就想,如果把这类小故事集结一下,出本《当代市井趣闻》,应该还蛮好看的。


写这则故事,不是想嘲笑那位卖牛上课的农户,毕竟很多没有任何目标的人比起来,她有奋斗的动力和目标,已经算优于他人了。


写这则故事,是想说,成功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机场的畅销书,就是有太多的人和这位养牛的女士一样,对“成功”有着巨大的误解。


或许在他们看来,成功似乎和金庸武侠小说一样简单,就像令狐冲遇见风清扬,被轻轻点播几招几式,掌握了独孤九剑,就能够雄霸武林,笑傲江湖了。而成功学就是独孤九剑,里面写满了成功的理论和秘密。


如果成功学真的这么神,这个世界就不会有穷人了。


没有什么理论,能够保证你真的成功。如果行动上缺乏对细节、对琐碎、对市场、对坚持的敬畏,就算是马云成为导师,也依然难以成功。


一个完全不成功的人,在这里大谈成功,是多么地让人汗颜啊。


我是想说,和成功类似,对于个人的成长,同样没有什么理论可以让我们一蹴而就。不是背几句“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就能够真的理解何为“空相”,也不是把弗洛伊德的理论背诵的滚瓜烂熟,我们就能够很好地了解自己。


个人成长,藏在生活里,藏在你的每一次选择里,藏在你的一言一行里。一个把《金刚经》背得滚瓜烂熟,但却狭窄善妒的人,和一个能待人和气,时常接济流浪汉的街边卖馄饨的大爷比起来,后者更有资格当人生导师。


当然也不是要否定理论的价值,理论作为参考坐标系,可以让我们更系统地看待这个世界。但是真正的高手,从来不是理论的信徒,他们都深深地懂得,把理论轻轻地拿起,又轻轻地放下。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去看见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因他们,而变得更进一步,更加与众不同。比如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


用心去感悟生活,而不是用理论去武装头脑,这是个人成长的正确打开方式。


生活是最好的道场,处处都布满禅机,小事儿里往往藏着大天地。当年,王阳明在龙场的石棺里悟得“本自具足”,从此展开逆袭的人生。同样,我们很有可能在一餐饭里,一本书里、一个电影里、一场约会里,领悟某个生命的真谛,给人生展开一个不一样的拐角。

作者简介:杨思远,又名拉姐。心理咨询师,专栏作者,追求有用的反鸡汤主义者,拥有积极态度的悲观主义者。已出版书籍《别让坏情绪,毁了你的人生》,当当网、京东有售。微信公众号:思远心舍(ID:siyuanxinshe)
排版:小鲸鱼  Esther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