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是一场戴着脚镣的舞蹈

3月7日,女生节,家里有些琐事,错过了一个心理群定期举办的“OH卡牌”活动。停歇下来的空当儿,在群里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找到了这次的OH卡牌——

心理群的OH卡牌

今天是女生节,你看到画面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请用一个表达情绪或感受的词来形容。生活中的你和这种情绪或感受有关联吗?你期望自己活成一个什么样的女人?为此你可以比以前多做一些什么?少做一些什么?


01

你看到画面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看到图片的第一眼,我想到了两个字——捆绑

社会对于女人总有着各式各样的期望,作为妻子,你应该一个温柔而顾家的人,作为母亲,你应该是牺牲更多的那个人,作为员工,你应该是认真细致的那个人……

这些角色期望,和我们的生活无形中捆绑在了一起。

记得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新生命到来的喜悦持续了没多久,就被生活的诸多琐事给打碎了。我和老公的无数争吵都以这样的方式开始和结束——

“你为什么不学着给他换尿片、穿衣服?”

“你会了,我为什么要学?”

“你是爸爸,照顾孩子也是你的责任!”

“照顾孩子是女人的事儿!”

“我和你一样赚钱养家,凭什么照顾孩子是我一个人的事儿!”

“你是当妈妈的,孩子就应该你来带!”

……

两人在浓浓的硝烟中不欢而散,竭力维护各自的立场和观点,不肯让步,不肯妥协,也不肯被说服。

今年的女生节前夕,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份调查结果——

从“70后”到“95后”,中国女性越来越追求事业发展,独立意识在“95后”女性中尤为突出,她们中的近八成向往“经济独立女强人”或“特立独行酷女人”。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龄的男性则仍然保持较为传统的观念,71%男性受访者更认可女性的“贤妻良母”形象。

这大概就是许多年轻父母冲突的根源吧,社会在改变,女人对生活的信念在改变,但男人对女人的期望,却还是一成不变。

02

你期望自己

活成一个什么样的女人?

我是一个有些“贪心”的人,想要很多很多的东西——我喜欢家庭的温暖和安定,我希望自己能陪伴孩子一点一点成长,我还想上好每一堂课、做一个称职的好老师,我还奢望有点时间读书写字、自我成长……

所以,孩子出生后的日子,我经常陷入到一种“分裂”的状态——看着他可爱的小脸蛋儿,恨不得时时刻刻陪在他身边;想起自己荒废已久的许多东西,又忍不住想要有点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这样“分裂”的后果就是,我经常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满脑子想着自己亟待完成的工作、沉寂已久的目标清单;腾出时间来做事情的时候,心中又是满满的自责,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

除了自我的纠结,那些传统的标签和期待更是一种额外的负累。有时候,耳边会传来这样一句话,都是当妈的人了,其他的事情就别想太多了。

听得久了,我也曾经质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太多?

可是,如果二十四小时全天候围绕着柴米油盐,满眼都是尿布和奶瓶,把自己原有的那些兴趣和追求抛诸脑后,分明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再可是,假如心心念念着那些小小梦想,奢望着在照顾孩子之余还有一隅属于自己的天地,这是不是一种自私和不负责呢?

无数次纠结和思索之后,我终于能坦然地向自己承认:孩子,我爱你,但是对不起,我无法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你身上。

我是一个母亲,同时,我还是我自己。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03

为此你可以以前多做一些什么?

少做一些什么?

之前看到这样一句话——没有不受限制的恋爱,没有不受束缚的婚姻

真实的婚姻生活中,伴随着各式琐碎、责任和限制,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在一地鸡毛中寻找可控、创造余闲。

现在的我,多了一点“自我”,在亲子关系中更愿意去追求陪伴的质量,而不再计较时间的长度。我相信,与其做一个全天不离身却无比焦虑的母亲,孩子更愿意看到一个内心充实而愉悦的母亲。

现在的我,试着重新拿起以前丢下的东西,在工作和家庭生活的闲暇时间,创造一点属于自我的时间和空间,读一本书,写一篇文,记录生活的点滴,给自己充充电,不舍停下成长的脚步。

当然,我也必须舍弃一些东西,有了孩子的日子,时间变得琐碎和零散,无法用往日的高效和投入来要求自我,也只能暂且搁置这些标准,在当下的生活和预期的理想状态中适当地寻找一种平衡。

不得不说,忙的找不到北时,偶尔也会怀念以前一个人的生活,怀念那种大把大把自由的光阴。但我知道,生活总要这样向前走,每步入一个新的时期,我们会失去一些东西,同时也会得到一些东西。

得失之间,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从来没有所谓纯粹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生活就像是一场带着脚镣的舞蹈,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都有需要承担的责任和限制。

其实,“脚镣”本身不是问题,如何认知和悦纳,带着这些责任和限制更从容地生活,创造出更多的充实与幸福,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

最末,分享卡尔•罗杰斯的一段话:美好生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种目的

愿你和我,都能拥有这样的美好生活。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文:于格  (来源:于格的格子铺  ID: yg_gezipu)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