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从《绿皮书》看人的社会属性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早在公元前209年,古人陈胜就在一个大雨滂沱之夜发出了这样的呐喊!无疑他内心充满了愤怒和不甘,他要打破所属的阶层,推翻秦皇暴政。纵观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伴随“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结果论,每个朝代的更迭无不是较低层的人民起来反抗追求平等、民主的结果;这一主张到了“五四”运动时期就更加明确了。

 

最近获得“奥斯卡”奖项的《绿皮书》也正是延续了这一主题,讲诉了一个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恰逢“白人至上”运动盛行的美国真实故事。黑人博士音乐家唐接下了报酬待遇都偏低的南方巡演,为了这场南方巡演,唐特别雇佣了位白人司机托尼来开车;南方有更牢固的种族主义传统,唱片公司也预见到这点,给了本专门注明可以接待黑人服务场所的“绿皮书”。


托尼是来自社会底层的意大利裔美国人,家庭关系庞大而紧密,本来也是有种族观念的他同时也是位实用的现实主义者,这最终让两个貌似完全“错位”的人形成了搭档踏上了行程。

 

一路上唐表现得极其绅士彬彬有礼、注重礼仪且慷慨大方,而托尼则是大大咧咧、无拘无束,一切以怎么舒服怎么来为原则;初期的旅程不乏各种冲突。但随着两人对彼此越来越深的理解,以及托尼一次次帮助唐解围救困中,他们变得越来越融洽,也更懂得欣赏对方。而在此我们也逐渐看到了唐相对于托尼的多种心理差异:


隐忍vs. 敢想敢干


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的唐,总是在各种被刁难被冷遇时抱持风度,坚持正常演出;而托尼则完全相反,一言不合,马上就剑拔弩张,以达到目的为宗旨。


含蓄 vs. 直白


唐非常注重自己的措辞及他人的感受,托尼有什么说什么,像一杯自来水,毫无修饰。以致于唐专门提醒托尼要注意跟随自己在这样社交场合的措辞。


 压抑 vs. 奔放


喜怒不形于色”是许多标榜“有教养”、“有修为”人们的追求,唐正是如此,表面上看他总是波澜不惊,心静如水,直到他多次被托尼质疑,才终于咆哮到:


“有钱的白人付钱让我为他们弹钢琴,因为这让他们觉得有教养。但一旦我走下舞台,我就会回到他们身边,成为另一个黑鬼。因为那才是他们真正的文化。我独自承受着这一点,因为我不被我的人民所接受,因为我也不像他们!所以,如果我不够黑,如果我不够白,如果我不够男子汉,那就告诉我,托尼,我是什么?!”


这时我们才看到唐多年以来被深深压抑的愤懑和迷茫,他不确定自己到底属于哪个群体;如此饱含强烈情感的怒吼,在托尼身上较少看到,他表达不满很频繁,只是未等上升到愤怒便很快就会付诸暴力了。


孤独 vs. 牵挂/温暖/安定


唐一路都没有和家人联系,我们只从影片中得知他三岁时便被母亲训练弹琴;后在教堂里弹琴遇上伯乐开始正式就学进修钢琴,离婚无孩,途中的YMCA事件”甚至暗示其本人是同性恋者,且情感关系不顺;而托尼虽然不善于表达爱意,但一路都在坚持给家中妻子写信;并且在唐的帮助下,逐渐也能写出浓情蜜意的句子;他的内心必须是温暖的,才能这么安定地坚持写家书,持续地表达思念之情。


……

 

人的社会属性本质上就是人的社会关系总和,《绿皮书》撇开种族歧视的主题不说,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从底层进入主流社会的典型“凤凰男”背后的辛酸,正因为唐无处躲藏遮掩的肤色,让他人随时随地都能意识到他的出身,而采取相应的态度,这些态度又无时无刻地不在提醒唐他自己的背景。


在同样有黑奴历史却相对开放民主平等的北方,唐努力获得了当时白人为绝大多数主流社会的肯定,虽然受的古典音乐的教育,但在唱片公司的压力下转型为爵士钢琴演奏家,成为有才华有学识有身份地位的“罕见”黑人!这都在他的性格中烙下了印记 隐忍、含蓄、压抑、孤独且注重规条礼仪。

 

所谓乌合之众,就是说再聪明的人都有傻逼的潜质。“一旦融入一个群体,你就会传染上他们的动作、习惯以及思维方式,做出一些荒唐可笑但毫不自知的事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只有“守脑如玉”,才不会犯下可怕的“平庸之恶”。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这句话所说的实际就是个人在群体中会要承担个体差异带来的巨大压力,如果他或她不能保持自我,那么就会屈从于压力而从众来减小差异带来的压力,获得舒适安全感,也就意味着与他人一致得甘于平庸。每个人承受对抗不同压力程度不同,而且感知各种压力也大相径庭。


比如天赋比较强的人在学习时感受到的压力就比较小,保持足够的专注和执着,比较容易出成果;特别是有创造力的人身上就更加明显;但是他们往往都自我意识强烈,这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受挫。反之,人际交往非常顺利且擅长的人,往往在专业领域中的深度是相对浅的,因为人际交往很重要的是要感知协调他人的需要,也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同时相对于他人和群体,自我意识变得不再重要,从而也就产生了压抑。

 

自我认同越不确定内心就会越脆弱敏感,甚至会对被他人认为的同类进行攻击。就此我们不难理解某些移民或者生长在欧美国家的华人,表现出对中国和中国人特别的攻击性,而且忽略个体差异,动辄即谈文化和国家差异,似乎要否定自己是华人的身份,以示尊贵。


而这样的一群人往往又是在当地并没有获得所谓世俗的成功者,与“在家发发脾气,对外客客气气”的本质一样,都是无力表达对外部的愤怒而转向安全无忧的家人来释放压力的表现。对“升级换代”的人们来说,“无能”的人越不被其向往阶层承认接纳,往往就越懦弱胆怯,对原生阶层就会越凶狠,而这只是他们自我防御和彰显自尊的可怜方式而已。


无疑唐闯入了一个过去不属于他的人种的主流阶层,在该阶层立足发展的同时,他远离了黑人文化和群体,对被歧视的身份敏感,旅途中但凡提到相关话题都会紧张;所遇到面对的黑人们都与其处于截然不同社会底层,从事着体力或服务性的工作,让他感觉尴尬又无措。只是来自北方的他拥有的学识和社会肯定让他在此打住,既没有表现出同情或受到感召,也没有撇清关系或嫌弃鄙夷,更多的是冷漠和疏离;直到他在片尾终于开始反抗而被迫进入了家黑人酒吧以裹腹,被激情四溢的黑人音乐打动,情不自禁地用钢琴合奏时,才彻底得到放松,绽放了从未有过的灿烂笑容在无种族无性别无国界的音乐中,唐找到了自己。

 

托尼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困扰,他虽然来自社会底层,也没受过什么教育,但是他总有足够的自信去争取权益、维持与他人的界限、保护自己和他日益理解欣赏的唐并且毫不讳饰,他还表现出对婚姻、家庭及与唐关系的绝对忠诚,他如其父亲所教导的就活在当下、活在他自己的生活里,而且毫不犹豫。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有个现实版的结局,那就是托尼后来真的成为了唐的经理人,成功逆袭,辅助唐继续发展。

 

《绿皮书》貌似是部谈论种族歧视的电影,但它谈的更是社会属性和发展带来的自我认同问题,其核心重点实为处于社会中的我们该如何抗压抗逆保持自我的课题,它需要我们有充分的智慧和胆识去“放弃该放弃的,坚持该坚持的”,不盲从不媚俗,又能从善如流,取长补短。毋庸置疑,这在我们不断追求卓越的崎岖道路上是个永恒的话题。

 

社会属性这一标签,可以是脑海里的一套盔甲,也可以是眼帘中的一缕轻烟;历史持续在告诉我们:世间越有大成就者,也是越能忍受孤独寂寞冷者,与社会属性基本没有必然关系。在本文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重温毛主席的《咏梅》吧~~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责任编辑: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