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带儿子旅游中国:陪伴,是治愈叛逆期孩子的良药

文:芒来小姐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原标题:辞职休学,40岁爸爸带14岁儿子旅游中国:陪伴,是治愈叛逆期孩子的良药

这几天,辽宁丹东一对父子火了。

14岁的儿子,正值叛逆厌学期。40岁的父亲深思熟虑之后,问了儿子两个问题:

“你对读书真的不感兴趣吗?”

“不感兴趣。”

“如果不读了,以后还想读书没有机会再读了,想好了吗?”

“想好了。”

盘算再三,父亲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辞职休学,带儿子环游中国。

这让我想起《朝圣之路》,也是一名父亲为了祈福友人,独自踏上旅行。万万没想到,小说里的情节,竟然真在现实中发生。

一开始,我是不相信的:他怎么会辞职?不养家了吗?他老婆同意吗?他的动机是什么?是否想靠拍儿子视频走红?

但慢慢浏览,我了解他们的故事后,心情从震惊,好奇,转为感动,心酸。

我被这对赤诚的父子打动了。

原来,一名功能健全的父亲,竟可以为儿子付出如此之多,改变如此之大。

40岁的父亲老傅,是一名摄影师。

他的生活和同龄人一样:早出晚归,朝九晚五,偶尔回家露个脸,日常两点一线。

放眼整个家庭,他或许是个合格的顶梁柱,但对于儿子来说,他是个缺席的父亲。

14岁,敏感多疑的年纪,儿子压抑的负面情绪,围绕“是否休学”这个问题爆发了。

也是这个时候,老傅意识到:

因为缺少陪伴,无法沟通,他连心里话都没法跟儿子说。

他想要重拾父亲角色,主动踏出成长的第一步,儿子不愿跟上,总是跟他顶嘴。

出来旅行第5天,老傅被气得一度想放弃。

丢下大好的工作来陪儿子,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儿子居然还不领情,这也太折磨人了。

可放弃之后呢?

离高考还有5年,如果放任孩子回家厌学,没养成好的道德规范,比起工作不赚钱,他会失去更多。

“相比分数,我只希望我的孩子为人正直。”

老傅咬咬牙,用最小的开支,带着孩子去最多的地方:葫芦岛,山海关,泰山,老君山,洛阳,西安,重庆,丽江……

这条线路囊括了中国历代名城古都,是老傅绞尽脑汁策划出来的智慧结晶。理由无他,只是想让不爱读书的儿子“走万里路”。


他拉着儿子尝试各种事情:海边奔跑,山中祈福,古都休养,博物馆学习,丽江看花……


让老傅欣慰的是,儿子从一开始的不情愿,到主动示好,分享秘密,敞开心扉,也不过短短一个月时间。

旅行的尾声,儿子主动提起复学,把老傅高兴得唱了半小时歌。

他知道,强迫儿子学习没有意义,可他没想到,儿子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飞快成长了。

更没想到,自己也跟着成长了。

抵达旅行的终点站:丽江程海。老傅告诉儿子:你名字里的“程”字,来自这片美丽的湖泊。

儿子用手中的摄影机,记录下眼前的风景。


这里是他人生的起点,但背后支持他的那个男人,才是他接下来崭新生活的起点。

14岁的儿子小傅,第一次跟爸爸长时间单独相处,起初不爱说话,也不愿意看镜头。

抵达第一站葫芦岛时,已是晚上,老傅开了9小时车,累得不想动,小傅主动做起了“煲仔饭”。

父子间的隔阂,因为这一碗饭,开始冰雪消融。

小傅对摄影很感兴趣,第二天清晨,就用爸爸的相机拍下一张惊艳的日出照片。

出人意料,那个对学校,课本和补习班毫无兴趣的少年,竟拥有不错的摄影悟性。

老傅像顺藤摸瓜一样,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渐渐发现,他的动手能力极强:

煮饭,切菜,炒菜,打水,洗碗,洗车……这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子学过一次,基本上都能独自做下来。


老傅因材施教,通过4800km的房车旅行,把小傅从一个双手不沾阳春水的“小少爷”,锻炼成了能独立做红烧肉的“小厨师”。

从切完第一根葱,到做出第一道菜,小傅的进步,在老傅看来,不亚于期末开始得了第一名。

比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时间的相处,小傅回归了“儿子”角色。他看向爸爸的眼神,从躲闪晦暗,变得明亮热情。

最初话不投机半句多,一个月后,父子俩可以互相打趣。旅程结束时,小傅会主动向老傅“要抱抱”。

充盈的父爱,滋润了小傅的内在世界。


他开始像父亲一样沉稳地思考:如何能够变得更优秀,帮助更多同龄人?


为了锻炼小傅的表达能力,老傅鼓励他把自己想说的话做成视频。小傅就在视频里配文,鼓励同龄青少年:

“对父母,只要你爱他们一点点,他们一定会加倍还给我们更多。”


“这次旅程给我深深的上了一课,我感受到了父亲有多不容易。”


“这一路上,衣服鞋子都是我自己洗。”

他的视频评论区里,无数父母找到了慰藉。

他们或许也有一个叛逆期的孩子,不知道如何相处;又或许正处在育儿初期,满脑子都是难以解决的焦虑:

明明一颗心为孩子好,偏被孩子对着干;

明明想做一个好父母,却总是控制不住发脾气;

明明想走进孩子内心,却总是被孩子推的远远的……

他们无助,困惑,迷茫时,老傅和小傅的相处模式,似乎指明了另一个解决之道。

我从老傅身上,看到了“健全父亲功能”应有的样子。

荣格这样解读父亲功能:家庭中,母亲的功能在于融合,父亲的作用在于分离。

一个功能健全的父亲,能够让孩子意识到:母亲并不属于他,也不可能完全满足他,但他可以靠自己,创造父母一般融洽的关系。

这种意识进入内心深处,就会支撑孩子孕育自己的人际关系,走出原生家庭的温室,搭建属于自己的社会系统。


父亲功能缺失,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缺乏陪伴”,也有可能像小傅一样:消极厌学,逃避退缩,成长停滞。

家庭治疗师惠特克,某次和一家五口人面对面咨询,发现其中一名孩子迟到了,全家人都默许他不在场。

这很奇怪,这名孩子是家中唯一的儿子,也是重要的家庭成员,家人的态度却好像“他在或不在都一样”。生活中,他也像边缘人,没人关心他的成绩,也没人在意他的感受。

父母认为,问题主要发生在母女之间,她们总是吵架。父亲一开始关注女儿,后来开始支持妻子,这让女儿感到自己被背叛,矛盾更加激化。

而儿子是一个透明人。妈妈和姐妹吵架,他旁观;父亲帮忙劝和,他漠视;小妹恐惧大哭,他逃离。

他不激起矛盾,也不解决矛盾,只为自己竖起一个屏障,把内心隔离在家庭关系之外,冷眼旁观。

是什么造成儿子如此自私冷漠?惠特克认为,是“错误的父子关系定位”。

父亲懦弱缺位,让儿子误以为自己可以打败父亲,成为母亲唯一的伴侣,占据家中“绝对神圣”的高地,就沉溺在自我世界里了。

他不肯敞开心扉,也不愿主动走出去。愿望实现得太容易,这让他无止境地膨胀。


为了解决困境,在咨询师的建议下,父亲和儿子来了一场摔跤。

结果,父亲赢了儿子,但儿子笑了,父亲哭了。

通过肢体触碰产生链接,父亲意识到:这么多年,自己从未好好拥抱过儿子。

而儿子,认清了现实和想象的差距:原来,父亲是如此的伟岸,如此强大,我根本无法战胜他。

最终,儿子乖乖回到“儿子”角色,偶尔提议要和父亲摔跤,享受被父亲打败的乐趣。

父亲,也重新活成了儿子眼中的“父亲”:强大,稳重,不可逾越,充满安全感。

老傅和小傅旅行最后,小傅从一个内向躲闪,木讷迟钝的孩子,变得爱笑爱闹,活力十足,充满好奇心。

这不只是小傅的成长之旅,也是老傅在学着成为一名父亲。


通过陪伴,他教会孩子延迟自我满足,学会独立自律,这足以让他受用一生。

– End –

作者简介: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小鲸鱼 八角亭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