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吵架总让我去评理”|家庭中的界线问题

文:北师婚家咨询中心
来源: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家庭治疗作为咨询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拥有强大的理论性和实践价值,也许你会对家庭治疗中出现的种种技术和概念感兴趣,也许你会想知道自家的家庭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和摩擦,而这些也许都能在我们接下来的系列推文里找到答案,欢迎和我们一起走进家庭治疗的系列推文。

 

不久前,一位名为“刘老师说电影”的博主为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制作的剧评视频在网络上获得了巨大的播放量,其封面上“嫁给我,相当于嫁给我爸我妈我二姨我舅我三姑”的大字标题极具冲击力地吸引着观众的眼球。故事中何建国的父亲不断向妻子顾小西提出过分的要求,一次次地介入夫妻二人的生活,而丝毫不懂得在其中周转平衡的何建国选择一味维护父兄亲属,深深地伤害了自己的妻子。

在一次交谈中,顾小西对丈夫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她觉得如果两个人的夫妻关系间永远隔着各自的家人,而这些家人又永远比夫妻关系更重要,那么夫妻关系是无法维持下去的。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看,顾小西所表达的,就是家庭中“界线”的问题。

什么是界线?

打个比方,你的手中有一整个橘子,这就代表了一个家庭系统,而里面一瓣瓣的橘肉,就像是一整个大家庭里的一个个亚系统一样,例如夫妻之间是一个亚系统,亲子之间又是一个亚系统,而中间的薄膜,就是一道道的“界线”了,界线是一个看不见的但能够调节与他人互动的屏障(Minuchin, 1974),它就像生命体的细胞膜一样,保护着家庭及其亚系统的完整性。,所以简单来说,大家庭就像一个大系统,而大系统又包含着许许多多的亚系统,系统间要和谐的运转,就需要它们之间的相对独立,又需要它们有一定关联来互相支持。例如,通过单独相处,将朋友和家人排除在一些活动之外,一对情侣可以用界线来保护他们的关系不受侵犯。接下来,如果他们结婚并有了孩子,这个界线又要通过夫妻不带孩子、单独相处来维持。

家庭结构示意图(制图:胡楚衿)


三种界限类型:僵硬、清楚、混乱的界线

界线由其清晰程度可以分为僵硬的界线清楚的界线和混乱的界线僵硬的界线是限制性的,就像一条束缚的绳索,限制与外部亚系统的接触,将亚系统与亚系统分离开来。这时常会导致家庭中疏离的产生,限制了亲人间的情感和支持。例如,一个家庭中的孩子在学校遇到了困难,回到家中向父母求助。而他的父母可能正被家庭的经济负担压抑着,无心关照子女,用一句“爸爸/妈妈忙了一天工作已经很累了,你就别来添乱了”敷衍了事。久而久之,这个孩子总是不能在父母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也就渐渐不再向父母求助了,僵硬的界线由此产生。而与此相反,混乱的界线则会导致缠结,过度的亲密会削弱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如果一对夫妻在他们所有的活动中都把孩子卷入进来,代际间的界线就会变得单薄。例如一对父母在吵架时,总是把一旁的孩子拉过来,问孩子“爸爸妈妈谁说的对”、“你听谁的”。本来与这场争吵无关的孩子被卷入进来,会更不利于夫妻间解决自身的矛盾和问题。界线混乱的父母很可能为了养育子女牺牲二人的夫妻关系,与此同时,孩子的自主性也不会得到发展。他们很可能过于依赖父母,而无法独立处理家庭以外的人际问题。

最为理想的是介于僵硬和混乱间的清楚的界线。一个清楚的界线使孩子能够与父母互动,但又把孩子从夫妻系统中排除开来父母和孩子一起吃饭、玩耍,分享彼此的生活;但也有一些夫妻的互动是不需要与孩子分享的。如果夫妻有时间能够单独在一起——比如谈心、偶尔出去吃晚饭、争吵、做爱的话,那不仅会使他们维持恩爱,也会增强他们作为父母的功能。

界线问题导致的家庭矛盾


1.夫妻与原生家庭的界线

事实上,为两个人的小家设置界线是每一对新婚夫妻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他们从两个独立的个体成为伴侣,通过适应与磨合形成了属于两个人共同的生活空间,接下来,就必须明确他们和原生家庭间的界线。也许突然之间,他们成长的家庭就要让位于新的婚姻,这对于新婚夫妇和他们的父母而言都是一个困难的适应过程。

除了《新结婚时代》中那样极端的案例外,更常见的情况是,新婚夫妻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仍然是原生家庭父母的孩子,而原生家庭的父母也习惯于对子女的付出和照顾,想要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关心帮助。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曾在邻里间闲谈中听到过这样的故事,某个年轻的妻子在与丈夫发生争吵后,流着委屈的眼泪夺门而去,独自跑回了娘家。我们对这样的剧情见怪不怪,可事实上,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考虑,在夫妻间遇到问题时首先向原生家庭寻求帮助的行为,正体现出夫妻亚系统界线的混乱 当然,这并不是说夫妻间在遇到严重的冲突,甚至是家暴这样的极端事件时也不能向外界寻求帮助。只是在面对一些日常生活中一般矛盾时,心理学家鼓励年轻的夫妻自主解决这些问题,承担起自己在新家庭中的责任。毕竟归根结底,婚姻仍是两个人的婚姻。

2.夫妻与孩子的界线

在孩子诞生后,家庭结构转变成了一个父母的亚系统和一个孩子的亚系统。此时又会出现新的界线问题,而站在家庭治疗的角度上,也需要从界线的概念入手去进行问题的解决。

僵化的界线导致的疏离型家庭和混乱的界线导致的缠结型家庭是两种常见的极端状况。例如,同样是家庭中的孩子出现了抑郁症状,疏离和缠结型的家庭结构对这一症状的解释会完全不同。在一个疏离型家庭的案例中,一位单身母亲把十二岁的儿子送来咨询,才发现他已经两个星期没去学校了。一位连孩子逃学都无法发现的母亲,又如何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抑郁情绪或在学校遇到的困难呢。而在缠结型家庭的案例中,一位母亲会要求自己的孩子绝对服从自己,总是不顾孩子的反对替他做决定,并美其名曰“爸爸妈妈为你做了这么多,还不都是希望你好”。她将孩子视作自己的“私产”,甚至孩子所交的每一个朋友都要经过她严格的审核。最终,孩子与外界兴趣的疏离成为了他患上抑郁症的重要解释。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还有一种家庭模式十分常见,即缠结型的妈妈和疏离型的爸爸。Minuchin和Nichols将其称为“陷入困境的中产阶级家庭的鲜明特征”。很多父亲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而对家庭的投入相对较少。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父母二人冲突不断,一方溺爱一方严格,一方关心一方冷漠,因而出现了人们常说的“红白脸”式家庭教育,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会破坏夫妻二人的关系 。此外,对于离异和重组的家庭,如何重新调整家庭界线,接纳一个新的丈夫/继父或妻子/继母的到来,同时允许孩子与离异的另一方父母保持适当联络,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在这些情境下,如果能够利用好界线的概念,家庭治疗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一条清晰的界线能够为夫妻关系、家庭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但我们仍需考虑到,家庭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两个相爱的人在真正成为彼此的伴侣前,需要经历无数的适应和磨合。这些磨合的实现有时只需要一次小小的妥协,有时却需要经历激烈的斗争。界线并非是一条冰冷的分割线,因为没有谁能够为家人间的相处制定绝对的规则。我们强调界线,实则是在强调家庭成员对彼此的爱护与尊重,是强调在亲密与独立之间找到一种最为舒适幸福的平衡。在风雨来临时,我们互相庇护,互为彼此的避风港;在雨过天晴后,我们各自远行,互为彼此的引路灯。最理想的状态不是时时刻刻黏在一起,而是只要我回头,你就一定在。家如此,爱亦然。

作者简介:北师婚家咨询中心,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本文已获得微信公众号: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授权转载,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官方微信平台(预约电话:010-58804477) 2、首期中美联合家庭治疗系列培训官方微信。
排版:小鲸鱼 沉默的杜飞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