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过度依赖自己,亲子角色错位怎么办?

# 壹心人6大作业3 #
作者正在参加壹心人活动,欢迎参加投稿,赢丰厚鲸币!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476812

不久前刚完结的高分国产剧《乔家的儿女》,讲述乔家五个孩子在艰苦的岁月里相依为命艰难成长的故事,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光。

 

乔家的母亲早年去世,父亲却自私自利、长年赌博,置几个孩子的生活于不顾,对这个家的贡献约等于无。懂事的大哥乔一成不得不代替父母挑起照顾几个弟弟妹妹的重担,简直是又当爹又当妈。

 

01

被迫“长大”背后的无奈

  

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现实的中国家庭中十分常见的是,像乔一成这种家中的老大不得不被迫“长大”,变成“小大人”、“长兄为父”,代替父母承担起养育下面的弟弟妹妹的责任,或是照顾父母甚至是爷爷奶奶等家人。

 

许多影视作品对此也都有所反映,如:引发人们争论的电影《我的姐姐》里,张子枫饰演的姐姐在父母去世后不得不承担起养育弟弟的“母职”;电影《兔子暴力》里失散多年的母女俩相遇后,女儿愿意为母亲做任何事。

 

在壹心理问答区,也有不少人因为类似情况来寻求帮助,常常是父母过度依赖孩子,要求孩子无条件承接他们的需求,如果孩子做得不如自己的意,便会使用情感勒索来进行指责和控制。

 

许多孝顺懂事的子女在忙碌的工作学习之余,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神、牺牲自己的生活去照顾父母,满足父母的要求,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以至于自身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产生困扰和焦虑。

 

02

亲子角色错位的“亲职化”关系

 

以上这种家庭关系,其实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出现了亲子角色错位。就是说,孩子成为了“父亲”或“母亲”,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而父母反过来成为了需要子女照顾的“孩子”。

 

从心理学来说,这是一种“亲职化”关系:孩子扮演了父母的角色,承担父母的责任。

 

“亲职化”主要分为两种关系:

 

一是“工具性亲职化”,即孩子要帮父母分担家庭职能,比如照顾家人、做家务、赚钱养家等。

 

二是“情感性亲职化”,即孩子承担起家庭情感上的支持责任,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而自己的情感只能自行消化。

 

当夫妻双方亲密关系出现问题,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便会把孩子拉进来形成“家庭三角关系”,或是转移矛盾,或是缓解紧张,让孩子成为夫妻矛盾的“替罪羊”,帮他们解决冲突。

 

在一些单亲家庭中,离异后的父母也会将家庭责任和情感转移到孩子身上,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半”来依赖。

 

比如国内某女明星,在跟明星丈夫离婚后,既禁止丈夫探望儿子,也不允许儿子跟爸爸接触,还将不到10岁的儿子当成一个“小大人”一样看待和交流,对儿子有诸多的依恋和依赖。

 

这些都体现了一种亲职化关系状态。

 

 

03

家庭角色

倒错关系的原因探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家庭角色倒错关系呢?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父母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观念形成的过程中,没有经历过正常健康的家庭关系,也没有学习到如何处理关系,无法跟下一代构建正常健康的亲子关系。

 

二是父母受自身的性格特点影响,缺乏独立自主性,习惯依赖他人,无法或不愿承担起责任。当他们无法依赖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人时,便转向依赖自己的子女。

 

三是父母跟子女之间没有完成原生家庭分化,缺乏个体独立的观念,同时对子女有着过度的依赖和控制,不愿意跟子女进行分离。

 

四是父母自身缺乏成熟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寻求帮助,比如其他亲人、朋友等,只能向子女求助。

 

五是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衰老和死亡产生焦虑和恐惧,他们无法消解这种负面情绪,出现逃避和退行的防御心理,只能向子女索取安全感和控制感。

 

总的来说,亲职化的父母是自恋型父母,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真正成长,心智不够独立成熟,也不允许子女成长独立、与自己分离。

 

他们也是控制型父母对子女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本质上是因为害怕子女离开自己,失去子女的支持和照顾,从而通过控制的方式来进行情感勒索,逼迫子女留在身边并承担责任照顾他们。

 

除了被动地受父母的控制和逼迫外,有些子女也会因为受“全能自恋”的影响,将自己当做家里的“拯救者”而揽下所有责任。

 

 

04

“亲职化”关系

带给子女的心理伤害

 

处于亲职化关系中的孩子,会面临许多心理负担和心理伤害。

 

首先是情绪功能受到损害。他要承担整个家庭的巨大压力,要承接父母和其他家人的各种负面情绪。

 

他自己往往是个敏感细腻的人,但情绪和压力却得不到合理的疏导,无法向家人们表达和分享,只能压抑在内心自己承受和消化。

 

其次是自我成长受限。他在家中会以父母和其他家人为重,时刻满足别人的需求而忽略自己的内心需求。

 

常常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和自由,习惯于“给予”而从不敢“索求”,难以得到父母的帮助支持,自我成长有所缺失,也无法进行必要的原生家庭分离。

 

再次就是对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影响。当他长大成人后,有了自己的亲密关系时,很容易将原生家庭里的关系模式复制过来。

 

或是不懂得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或是采用错误的亲职化方式对待伴侣,或是对伴侣过度索取情感满足来弥补以前的缺失,或是习惯压抑情绪而无法处理情感问题,或是控制欲太强而过度控制和干涉伴侣……


 

05

如何挣脱“亲职化”关系

  

那么,身为子女,该如何面对过度依赖和控制自己、有着亲职化关系倾向的父母呢?

 

1、保持自我觉察和情绪疏导

 

对自己的情绪状态保持自我觉察,寻找合适的疏导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满足,比如运动、冥想等。

 

可以通过记录“情绪日记”的方式来进行书写疗愈,缓解情绪压力。

 

2、建立心理边界

 

即使跟父母关系亲密,你仍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你自己的自由和人生,有属于你自己的生活选择。

 

因此要建立起个人边界,明确自己的界限到哪里,防止被他人侵犯或情绪“传染”。

 

3、进行课题分离,懂得拒绝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勇敢地与原生家庭进行适度分离,将你自己的人生课题和家人的人生课题分离开来,关注自己的生活、工作,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对于家人过度的、不合理的要求和控制行为,要勇于说“不”,果断进行拒绝,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维护自身利益。

 

4、承担适当的责任,懂得分工合作

 

要梳理清楚并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义务和责任是什么,主动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不去包揽其他人的任务。

 

可以在家庭内部进行分工合作,将某些任务交给父母亲或其他家庭成员,让大家有机会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加强加强关系联结。

 

当家人要把某些事情和责任放到你身上,利用感情逼迫你接受和承担,就要思考清楚你自己的能力和责任是什么,是否需要去承担。

 

如果觉得自己承担不了或是不愿意承担,就要明确坚定而温柔地拒绝。

 

5、理解父母的行为与需求

 

可以通过回溯父母的过往成长经历、进行真诚倾谈,来理解他们如今的种种行为表现,看到他们内心未被满足的需求。

 

然后,通过你力所能及的方式和资源帮助父母满足内心需求,向外寻求社会性支持,比如他们的朋友、熟人,帮助他们开拓生活的广度,发现更多生活的乐趣。

 

6、探索和尝试适合自己的亲情模式

 

对于什么样的亲情才是正常健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期望。

 

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想清楚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是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渴望有什么样的家庭关系,希望家人怎样跟你相处,想象自己应该如何对待家人才能让你能有好的体验,自己可以怎样改变,怎样调适自我与这个家庭更和谐共处。

 

了解清楚自己的内心之后,可以尝试主动跟家人进行沟通,表达你的意愿。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期待和想象去实行,引导家人们共同营造正向的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


 

结语

 

有时候,我们说孩子很“懂事”也许并不是件好事。孩子被迫“长大”等于被剥夺了珍贵的童年。

 

家庭角色的倒错和关系的错位,只能带来更多的伤害,使亲密关系渐行渐远。

 

家人有家人自己的人生和责任,我们无法代替他们做什么或帮他们改变,也不必被他们的事情所影响或情感绑架。

 

大家都只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文:微格尔青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