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欲望就像一锅高汤,吹都吹不凉

我的一位15岁来访者,酷爱足球。个子不高,却踢着中锋的位置,在球场上英姿飒爽,在班里小姑娘的眼里更是人见人爱。


他之所以成为我的来访者,是因为学校老师上百次投诉他因为踢球上课时常睡着,下课精神百倍。家人也觉得孩子以后又不能成为足球运动员,给孩子报了十多个补习班成绩依然没有起色,这让在孩子学校里做老师的爸妈十分没面子。


孩子喜欢踢足球,

就要成为足球运动员吗?


我时常听到老师和家长们说,学习不好,篮球打得好,能成为姚明的有几个?足球踢的多,中国也没见进入世界杯?组个乐队弹吉他,最后成巨星的不也就周杰伦么?


终于,孩子们长大了,老师和家长们又说,选金融吧,以后就是CBD里的白领金英;选人工智能吧,就业好有钱挣听起来还时尚;选法语吧,出来可以当个翻译或老师收入很客观。


这时你的孩子对你说,妈,我想选哲学。什么??你在逗我?毕业了以后你干嘛?没钱怎么成家?怎么生活?诚然,令人不解的是,既然孩子不能成为运动员或者歌手明星,小时候为什么还给孩子报了如此之多的兴趣特长班,让他学足球、学吉他?


想来只有一个解释:你又希望孩子稳定成长,又希望他给你些许惊喜。

最近《乘风破浪的姐姐》里,蓝盈莹引发了两个极端粉丝们的口水大战,一边说演技专业、才华配得上野心的样子真美;一边说不顾及团队,精致的利己主义令人作呕。家长们也纷纷开始跟着站队,有的告诉孩子,一专多能穷尽努力参与到竞争中去才能获得华丽转身;有的则是说要顾全大局,不要锋芒毕露,然后悄悄拔尖。


最有野心的不是蓝盈莹,而是我们的父母。成绩好只是人生的60分,想要90分,还要有其他的技能才可以。


你的欲望就像一锅高汤,

吹都吹不凉。


在你和孩子的这种关系中,你一直都在扮演“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的角色,当你扮演了其中一个角色时,孩子为了维持这个三角的平衡,就会无意识地扮演对应的角色。


A 当你是迫害者,孩子就是受害者


“如果不是为了你以后能成才,我就不用花这么多钱给你报这些辅导班….”


孩子的无奈、愤怒都化为内疚和负罪感,最终成为你想要获得家庭成就的责任人。


他无法冲破道德束缚,只能成为一个懂事的、乖巧的、看起来努力的人,满足你在自己或丈夫那里求而不得的全能感,默默承受内在被迫害的创伤,在成年期重新踏上“迫害”别人的路。


B 当你是受害者,孩子就是迫害者


“我这辈子不知道做了什么孽,什么都不让你做,你却连书都念不好….”


孩子仿佛成了这个场景中无恶不作的“地主”,你作为“长工”,辛苦劳作之后却没有换来自己应有的“报酬”,你向地主哭诉这自己的悲惨遭遇,地主被称为一个“受害者”,在你凄惨的哭声中无所适从,索性变成真正的迫害者,满足你内在的受虐欲,书干脆不念了。


C 当你是拯救者,孩子就是受害者


“我只是想帮你啊,你要告诉我你为什么不想上补习班啊….”


你总是一再地掉入救援者的心态之中,你经常认为自己有脆弱的部分,并想要“拯救”那个你认为很容易被伤害的人,最常见的就是你的孩子。


但是,在这样不断重复的交谈里,孩子会变得愈来愈沮丧、愈来愈挫折,他的自我在你的“大包大揽”之下越来越弱小,失去了主动成为自己的权力,最后,被他深埋在心中那个“没有人可以帮得了我”、“我总是求助无门”的受害者声音,又再次地被唤醒。


如何求证家庭中的几个成员都在扮演什么角色?请每个人准备一张白纸,写下如下问题的答案,写下之后,家庭成员请做一个对比和交流,来看看究竟谁扮演的哪个角色:


我不做什么?

我想要做什么?

谁对谁负责?

我由谁来负责?

我允许对方对自己和他们的行为负责吗?

谁有能力处理这个问题?

我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

他对我发出的请求,是我想做的吗?

有没有比我能承受的更多?

我做了50%以上的工作吗?

我是否积极而恰当地拥有自己的力量?

我是用它来设定自己的界限并对自己和我的行为负责吗?

我需要设置什么边界?

我有用自己的力量照顾好自己吗?

我对这种情况有什么看法?

我想要感受什么?

我需要采取什么行动来确保以最佳方式处理这一问题,以便获得最佳结果?

 

欢迎大家留言写下答案,愿你在自我觉察中重塑与再造。


原创:无敌小肉蛋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