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适当就好!

# 壹心人6大作业1 #
作者正在参加壹心人活动,欢迎参加投稿,赢丰厚鲸币!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476812

同样的经历

不一样的结果


有天,我朋友发来微信,诉说着自己最近的身体状况:”我现在打120就像叫出租车一样频繁!”

那段时间,他晚上正常睡觉,半夜会胸疼,惊醒,叫120,送到医院,做完一系列检查,一切正常,回家。过几天,一样的时间,同样的症状再次出现,再叫120,这次换了一家医院,但检查仍然正常,找不到病因。

最后,他下定决心,干脆住院全身体检,但是除了个别指标有点异常外,基本没有大问题。而那些有问题的指标,也不会引发他所描述的症状。这次总算可以安心回家睡大觉了吧?

回到家,没过几天,他的症状又在同一时间出现了。三番四次之后,他就像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小男孩,家里的亲人也开始不解,不懂他为什么突然会这样?就有人开始建议他去做迷信事务,他来问我到底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我向他讲述了一个基本同款的故事——我身边的一个同事,下午在公司打120,送去医院,也是一样的症状,几次三番,都没找出病因。我同事的医生建议他,去找心理医生。我把同样的建议给到了我朋友,希望他可以通过心理医生,觉察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

他听我这么一说,长叹口气说了另一个故事。他的老同事,刚办退休,大家欢送宴席散去。老同事在群里谢谢了大家的相处,并说去洗澡,第二天要回老家了。谁也不曾想到,这竟是他的遗言。

一个周末过去了,老同事的家人打电话来公司,问怎么说周末回家的人,不见身影,打电话也没人接?

我朋友一听,立刻发动全公司的人,找了所有可以找到的联系人,总算找到了租借房子的房东,他说他是第一个进去的,他一直忘不了那一幕。前几天老同事就觉得身体不舒服,去了医院,医生也要求他住院。

他就想着退休了,要回老家了,在家里安心住院看病,有家人照顾,方便点。谁能想到就这么错过了……

真的,经历竟然如此相似——我同事也是因为有一个供应商,在上班时突发心脏问题,直接进医院手术搭桥,救回一命。

我朋友去找了心理医生,结果是轻度焦虑症,暂时无需用药。他自从亲眼目睹了生命的消逝,生活更积极了,每天坚持锻炼,就靠锻炼瘦了很多,再去体检,以前不正常的指标也正常了。我同事没去看心理科,现在又开始了他的胃痛之旅——吃药就好,停药就痛!

其实,他们都是同样的问题——焦虑过度。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点好奇,焦虑不是人人都有的么?容貌焦虑、年龄焦虑、现在还有知识焦虑。但为什么有人会焦虑过度呢?

焦虑的好与坏


焦虑,是人与生俱来的情绪,它保护着我们得以生存。适当的焦虑,可以是驱动力,帮助我们面对危险和困难,是面对现实或理性的恐惧产生的。

从伏羲氏结绳制网,驯养鸟兽,到大禹治水,都是为了保证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食物。当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袁老,就是因为他深深的焦虑,忧愁着如何保障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大国的口粮问题,他将杂交水稻从0变成1。这就是适当的焦虑,健康的焦虑可以产生的助推力。

但是以上两位病人的焦虑,可以说是杞人忧天——他们在体检完全没问题的情况下,过度夸大了猝死这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大货车在右拐弯时,由于盲点问题,导致时有发生”包饺子”的伤亡事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上海发布了43个路口,大型货车”右转必停”的要求,违者扣3分罚200。

这些是基于现实数据分析给出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靠想象认为这些路口只要有货车、有非机动车或者行人,就会发生事故。这些路段就不应该出现大货车,或者是高峰时间禁行,抑或是不让行人非机动车行驶在该路段出现。

我们怎么做可以获得健康的焦虑,并把它转为驱动力呢?

缓解焦虑的方法


在《你好,焦虑》这本书里,有提供以下几个解决方法,大家可以试试看。

先从生理层面着手,首先,让自己拥有良好的睡眠。焦虑者,往往会失眠,可以用腹式呼吸法,帮助自己放松,人在放松的状态下,很容易自然入眠。

腹式呼吸法的具体操作方式——用鼻子慢慢地、深深地吸气,吸到你的腹部下方,感觉自己的肚子鼓起来了,当感觉空气完全把腹部占满了,屏住呼吸,停顿一下,接着,撅起嘴唇慢慢呼出所有的气体,就像在吹远处的一朵蒲公英。

整个呼吸过程,吸气的时候,心中默念”吸”,呼气的时候,心中默念”放松”。一呼一吸间,身体自然放松,人也自然进入睡眠状态。

解决了生理层面的问题之后,就要从心理层面来应对焦虑。

例如,前面故事的主角——我朋友,在知道自己只是轻度焦虑症后,积极锻炼身体,将身体指标恢复正常,以此来杜绝可能造成猝死的原因,焦虑症状自然可以得到缓解。

当我们每次感到焦虑时,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它,分析它出现的原因,慢慢地呼吸去体验,不做评判。

平静,是降低焦虑的第一步。

最后,再说一次,适当的、健康的焦虑是生产的推动力。

原创:LK乐天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