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你有一条夸夸群的未读消息 | 今天你挨表扬了吗

文:京师心理大学堂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公众号(ID:bnupsychology


学堂君(托腮):“emmmmm……你们头上闪闪发光的气体是彩虹吗?”


你曾经历过这样的对话吗?如果有,那么你通常是扮演被夸的角色还是夸人的角色呢?


据说,近期每一个学校都兴起了一个神秘的组织——XX学校夸夸群。在这里,哪怕你感个冒,都可以求表扬。


很多网友表示,本来觉得自己是一个无药可救的废柴,但在夸夸群里突然就找到了自信,感觉生活好像也没那么糟糕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被夸的人真的相信这些话吗?


显然不是。


可是,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这些话就是彩虹(屁),却还是会为此开心感动呢?


为什么我们爱听彩虹屁


美国心理学者Levine等人发现,人们感受到的善意,并不会因为它隐藏在谎言里就打折扣[1]。看似虚无的彩虹屁,里面包含着的却是真实的情感支持


真实性和情感是话语的两个维度。一句话可以真实而伤人,比如:“你穿这件白色衣服真的很显胖诶!”、“你都满脸痘了还半夜吃烧烤!”……


但也可以浮夸而温暖,比如:“哇塞,你穿这件白衣服好有治愈感哦,你是耶稣派来治愈我的小天使吗!”、“哇,在月色下喝酒吃烤翅,你也太会生活了吧!”……


其实,不需要过多提醒,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穿白色衣服会显胖,也很清楚半夜吃烧烤不养生。人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心里可能也会有一丝丝忐忑和焦虑。这个时候,与其用犀利的评判性话语去加重他们的焦虑情绪,不如用温暖的肯定性话语去抚平他们的担忧


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每个人都有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按层次逐渐递升,在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以后,就会去追寻高层次的需求。


因此,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都被很好地满足了以后,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便成了人们最强烈的需求。而互吹彩虹屁不仅是一种互利共赢的社交,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同时也是对彼此的一种认同,满足了人们的尊重需求。


在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中,常常会提到咨询师应该对来访者秉持一种“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即用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给予来访者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进而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但抛开心理咨询这个特殊场景,被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可能也是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愿望。这一愿望意味着,总有那么一个人或一些人,不管你是好是坏,也不管你变成什么样,ta都接纳你,关注你,并且愿意帮助你。


知乎上有一个高热问题:有哪些让你「心上开出一朵花」的瞬间?,如果让学堂君来回答的话,大概就是:“一直觉得自己不能更废柴了,却突然有人告诉我,连我颓废起来的样子ta都觉得十分可爱。”

为什么我们要吹彩虹屁


然而,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喜欢被夸的人,就需要多少夸人的天才。如果说夸人是一项脑力劳动,那么全国各地的夸夸群群主也许可以考虑竞选一下国家级劳动模范。


夸人很辛苦,并且夸人没有钱,那么……我们干嘛要夸人?说实话不是更轻松吗?


研究发现,比起坦率的表达,人们有时候更愿意说一些善意的谎言(white lies)特别是对于那些我们比较在乎的人,因为我们不想对在乎的ta造成情感上的伤害[2]。


比如,当老妈又在哀叹自己青春不再白发上头的时候,比起应声附和“哎哟你怎么才发现!我早就发现了呢!”(学堂君认为这样说你很可能会挨打)。你可能更愿意用“啥?妈你在我心里永远二十八!”这样的彩虹屁来安慰她哄她开心。


研究还发现,当人们对某人心怀同情的时候,会更倾向于对ta说一些善意的谎言[2]。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招募了400名大学生,要求他们对一篇写得很烂的论文进行评审,判断这篇论文的作者是否有资格被录取为研究生。


实验中,有一半的参与者会被告知:写这个文章的作者最近遭遇了很大的不幸,他最铁的哥们儿前两天去世了,另一半的参与者则不会被告知这样的信息。但其实论文以及作者经历都是研究者杜撰的。


随后,研究者要求参与者把他们对这篇文章的评审意见直接发邮件反馈给这个作者。结果发现,那些被告知了作者不幸经历的参与者,会更加同情参与者,并且会在邮件中给作者更加积极正面的反馈


当研究者让他们对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进行推断猜测时,这些同情水平高的参与者更倾向于用“和蔼可亲”“温暖贴心”“可爱”“值得信任”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这个作者,尽管他们并不认识这个作者。


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善意的谎言其实本质上是一种亲社会谎言(prosocial lies)。和一般的谎言不同,当人们在说亲社会谎言的时候,并不是想去欺骗别人为自己谋取利益,而是想要帮助别人或者减少对别人造成的伤害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吹彩虹屁其实是一项伟大的慈善事业


学堂君


有时候,我们总为夸奖和鼓励带来的强大力量所震撼。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能让音乐自动在语音环路中播放,能让所见的色彩全都上升一个明度,能让美妙的表象在大脑里盘旋~

但同样多的时候,提醒是有必要的。没有人规定“鼓励”和“提醒”一定是分开的,何不尝试着运用交流的艺术将两者结合,让身边的人都在快乐中进步?

参考文献
[1] Levine, E. E., & Schweitzer, M. E. (2014). Are liars ethical? on the tension between benevolence and honest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53(5), 107-117.
[2] Lupoli, M. J., Jampol, L., & Oveis, C. (2017). Lying because we care: Compassion increases prosocial ly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General, 146(7), 1026-1042.


公众号简介: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立良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微信公众号(ID:bnupsychology
责任编辑 | Spencer、Claire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