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跟孩子谈谈春天和死亡

小时候觉得清明节最奇怪。它不象春节,一家人团聚,吃饭玩闹,事情很单一,这个节日极不协调:一方面春暖花开,跑着放风筝,一方面又要去扫墓,看冰冷的石碑,体会肃穆的气氛。后来长大了,忽然觉得这可能才恰恰是祖先的大智慧。


慎终追远和万物更新从来不矛盾。


祭奠祖先,继承传统让一个人有来处见微知著,奋发图强则关乎人的去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无法与过去完全隔裂,也不可能总留在当下,止步不前。如果单从家族来看,那些蹦跳嬉闹的小孩子们,忙碌勤谨的年轻人们,正是逝去先人想看到的。所以,这个节日在看似冲突的活动中完成了新与旧的拥抱和亲密。


为什么一定要讲给孩子们听听呢?因为我在工作中注意到,很多孩子们认识外界事物有两个特点:片面,分裂。


所谓片面,要么只看见好的,要么只看到坏的。“某老师对我不公平,他好讨厌!”“上次别人都误会我,只有某某相信我,够哥们儿!”他们的认识能力暂时还不能从一个人或者一个事情上看到很多面儿,那位批评自己的老师课讲得怎么样?那和站在自己一边儿的朋友还有什么特点?还有一些孩子,也不是完全没看到,而是看到只当没看到,认为这一个引起自己强烈情绪的方面最重要。


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需要家长一点点引导。当然,引导不是迎头纠正,而是先听听他的意见,收到对方的情绪,再发表一点大人的想法,只聊天不勉强,让不同信息水到渠成地进入他们的视野。


片面再往前发展,就可能造成内心的不协调。



因为我们慢慢总会看到别人的多个方面,但没有能力将这些看起来矛盾的内容统一起来,更不知道该怎么与之共处。比如,一个舍友,有时候随便用别人东西很烦人,但有一次同学生病半夜背着上医院又让人很感动,那我到底应该喜欢他还是疏远他呢?有这种疑问的孩子,需要学会理解不同举动中的共同特点,意识到每个人,包括自己的复杂性,练习灵活地与人相处。



想培养孩子们这方面的能力,家长首先要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不是常常以个人情绪为标准忽略事情发生的比例和意义?是不是关系好了骑脖子拉屎,关系不好一棍子打死?面对这个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是不是只想去做一件事,很难把他们整合起来?


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就会有所变化,这样既提供了样板,也方便找到交流的素材。为人父母是一生的事,各种借力,不断修行!

 

责任编辑: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