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洪灾后,最不忍看的一幕刺痛朋友圈:回家吧,孩子

文:芒来小姐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河南洪灾20天后,最不忍看的一幕刺痛朋友圈:“回家吧,孩子”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灾后心理重建

50人失踪,302人遇难。

这是截止8月2日12时,河南洪灾最新的受害者人数。

郑州地铁5号线出站口,整齐地摆放着遇害者家属和陌生市民的献花。

7月20日,郑州突降暴雨,相当于150个西湖倒灌。

积水涌入地铁,12名地铁乘客不幸罹难。

我不敢想,眼睁睁地看着积水一点点淹没喉咙,该有多绝望;


也不忍心揣测,他们是谁的丈夫、妻子、父母、孩子。

我只知道,一定有人在等着他们回家。

最近,一位身穿雨衣的男人,举着“妞妞,爸爸还想接你回家”的牌子,在地铁5号线出站口静坐不语。

有人怀疑他在炒作,可随后记者揭开真相:

他是一位遇害女孩的父亲,雨衣是和女儿分别时穿的。

女儿的生命被洪水夺走,可父女之情依然紧紧牵连。

他担心女儿泉下饿着肚子,就一边将包子放在地铁口,一边呼唤:

“吃吧,吃吧。”

冰冷的积水,关上了妞妞回家的大门。

而等她回家的人,仍在想尽办法隔得近一点,更近一点。

这场洪灾,是河南乃至全国人民的灾难。

但其中发生的幕幕真情,却让我们看到:

有些爱,并不会随着灾难消失。

即使家园被毁,可只要活着,就能找到栖身之地。

“等你回家”的牵挂,属于所有平凡且伟大的人。


她用性命,

送孩子逃出生天

7月21日,救援人员在废墟中挖出一个婴儿。

暴雨导致房屋倒塌,3月大的婴儿被困了一天一夜,营救成功时,救援人员红了眼。

孩子那声清脆的啼哭,简直是生命的奇迹。

一天后,孩子母亲的遗体也被找到。

她双手依旧保持着托举姿势。可以想象,在危急关头她曾多么奋力地举起孩子。

最后,孩子活了下来,她却永远地离开了。

生死关头,谁也不知道,这名女子哪里来的力量。

但对孩子来说,这将成为他一生的力量源泉。

曾有一个人,在危难时刻,拼尽全力为他托底过。

灾难再可怕,家人的怀抱,都是最安全的避风港。

暴雨洪水中,一对婆孙被困车内。眼看积水慢慢淹没车窗,孩子们惊恐极了。

这时,外婆镇定地回头说:

“不要怕,我们只是在玩一个冒险游戏,很快会有人来帮助我们。”

孩子们被说服了,外婆拨通电话,求助孩子母亲,母亲又求助车辆所在地周围的店家。

一环接一环,求助信号不断传递,能赶来的人都火速赶到,想尽办法砸开车窗。

这是一场生命赛跑,稍迟一些,车辆或许就会被洪水冲走,救援人员也可能被洪水吞没。

但最终,没有一个人退缩。

车窗被砸破,孩子被送往安全地带。

而外婆获救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帮营救时受伤的人包扎伤口。

得知家人平安,孩子母亲发朋友圈感恩所有陌生人。

其实,她最该感谢的是外婆。

灾难发生,她能做到不慌不忙、安抚孩子、照顾他人,这是何其可贵的人性。

电影《美丽人生》中,被德军俘虏的犹太父亲受尽虐待,为了安抚儿子,他告诉儿子“这只是一个游戏”

他将悲剧变成了喜剧。

被枪毙前,儿子躲在角落偷看,他朝儿子做了一个俏皮的鬼脸。

枪声响起,孩子不知道自己永远地失去了父亲。直到营救人员到来,儿子都以为这只是一个游戏。

噩梦般的日子,成了孩子记忆中快乐的童年。当他懂事后,便理解了父亲的伟大。

灾难能夺走生命,无法夺走人性坚韧的一面。

内心的力量能战胜一切苦难,也将成为孩子们未来的心理支柱。

道路漆黑,只要有人心怀光明,就能看到希望。


困境再难,

也别忘记做好当下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13年,一位名叫毛毛的女孩,至今仍在寻找因地震失踪的父母。

懂事以来,每天放学后,她都会将婆婆种的菜拿去菜市场卖。

随身带的手拉车,上面一直挂着一个红色的字牌: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回想2008年我病重时,你们将我放在一位老人的家门口,现在我病好了,盼接我回家。”


黄婆婆说,那一晚,毛毛的父母将刚出生的孩子交给自己,请她暂时照顾孩子几天,好方便他们回四川汶川老家探亲。

地震发生前两天,父母还给黄婆婆打电话,感谢她帮夫妻俩带毛毛,还说他们过几天就回去接孩子回家,现在已经在收拾东西。

地震发生后,父母的电话就再也打不通了。

毛毛永远记得: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她和父母失去联系。一晃13年过去了,父母仍然音讯全无。

黄婆婆家境贫穷,懂事的毛毛卖菜补贴家用。她不怕穷也不怕累,只希望未来某一天,在梦里甜甜地冲她笑的父母,能够在现实中出现。

这份冗长的深情,是一个孩子对“回家”的执念。

感到孤单的时候,想想父母总有一天会来接她,就能振作起来,继续生活。

《冰雪奇缘2》中,安娜公主失去姐姐,悲痛欲绝。她唱到:

“悲伤重压在我身上,拉我陷入深潭。但我心里有一个微小的声音在抗议:你无法挣脱,可必须站起来,活在当下。”

困境让人痛苦,但我们仍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

一次呼吸、一次咀嚼、一次迈步,人就这样被推着往前走,迎来转机。

7月20日,实习医生于逸飞被困郑州地铁5号线,周围还有很多同样受困的人。眼看积水越淹越高,于逸飞给父亲打了个电话:

“我现在在地铁里,可能出不去了,你和我妈好好的,不能吵架。”


救援人员很快就到了,于逸飞成功获救。

正准备赶紧逃命的他,却听到一声哭喊:“有没有医生?”

于逸飞立刻折返,为了安抚受伤的人,他穿上随身携带的白大褂。

一看到他,人们立刻放下心:

医生来了!

整整6个小时,于逸飞为十几个人做了心肺复苏,跪烂了膝盖,跑掉了鞋,划伤了脚……

他没有太多实战经验,但在能力范围内,他为他人带来了光明。

原本惊慌失措的人们,也因他冷静下来,得知“医生”包丢了,获救者自告奋勇帮他找回了包。

光明会传染,黑暗时刻,只要有一个人能保持思考,其他人就能付诸行动。

就像吉鸿昌说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人性的赞歌,从来都是口口相传。

每一次困境、每一次灾难、每一次绝处逢生,都藏着无数件我们能做的事。

只要做好下一件事,这世上就不存在真正的绝望。


永远相信

这世上有人在等你回家

天灾人祸,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和财产。

有人亲身经历,也有人是从屏幕中看到灾难发生的。

灾难过后,有些人出现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正如开头提到的雨衣爸爸。

他们内心充满内疚和自责。

伤痛,好像不停地提醒:

发生过的事情不会消失,它将成为记忆中一根永恒的刺。

事实,可能确实如此。

可我们仍然可以做点什么,让自己好受点。

如果是灾难的亲历者,可以试试这3件事:

第一件事,是允许情绪存在

积水泄洪了,我们内心的滔天巨浪也需要宣泄。

困境中感受到的紧张、恐惧、愤怒、绝望……脱困后拧成了一团。

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漫长的时间里,我们将要和内心的痛苦共处,甚至因此杯弓蛇影、担惊受怕。

这是必要的过程,也是自我安抚的过程。

别急着摆脱、压抑,给自己和他人宣泄的时间空间。

如果一个月后情绪仍然没有好转,可以考虑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

我们能做的第二件事,是恢复生活节奏

心理医生范德考克在《身体会记得》中写道:


创伤不断迫使我们直面人类的脆弱,但创伤也揭露了人类非凡的复原能力。

被灾难打碎的正常生活,会在一点一滴的修复中慢慢回归。

因为下意识地追寻快乐、意义、创造性和联系感,是人的本能。

创伤,也是一种力量之源,它让我们痛苦,也能让我们成为崭新的人。

我们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是要相信:有人在等我回家。

或许,我们曾因天灾人祸失去至亲挚爱,但只要记忆还在,他们就没有真正消失。

逆境,会让我们对生命有新的洞察,让我们重新体会爱。

随着时间增长,我们从回忆中获得爱的力量,也会渐渐增多。

我们可以带着对他们的爱,去感知身边的爱。

虽然中间会经历一些痛苦,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总能给人力量。

因为我们曾爱过,也曾被爱过。

如果你身边有人正在经历伤痛,不用奋力安抚,默默陪伴就好。

  • 如果他想倾诉,就听着。

  • 如果他不愿意说,也没关系。

  • 这个时候,陪伴就够了。

只要他能感受到,身边还有人,就能获得一些支持,一些安慰。

写在最后

我们要相信:

每一个痛苦的人,都是战士。

伤痛面前,我们不只是受害者,也是一个潜藏着力量、充满希望的人。

坎坷的命运非但杀不死我,还会教会我如何全力以赴、活在当下。

我们或许做不到改变命运,但可以做好这件事、下件事、下下件事。

只要做好当下,受伤的灵魂和肉体,就能再次被整合起来,让人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热度。

伤痛使人折腰,但活在当下的人,永不会低下头颅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简介:原文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壹心理学院入驻心理咨询师。公众号:芒来小姐(ydsakyml)。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6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