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方法能治好她的抑郁——但这一次,奇迹发生了

作者:窗敲雨
编辑:Luna
来源: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

为了治疗抑郁,莎拉几乎试遍了世上所有的方法。

这其中包括大约20种不同的药物、经颅磁刺激以及电休克治疗——但遗憾的是,它们都没有效果。莎拉依然被重度抑郁折磨着,自杀的冲动每小时就会出现几次。强迫自己与这些念头对抗就足以让她筋疲力尽,除此之外她几乎无法再做其他任何事。

而就在此时,一次临床试验改变了她的命运。

试验治疗展现出惊人的效果:短短几周内,莎拉的自杀念头就烟消云散。现在一年多过去了,莎拉的症状几乎完全消失,她不仅能重新搬出来独立生活,能照顾自己摔倒受伤的母亲,还开始学习数据分析课程。即使在疫情的压力之下,她也没有再次陷入抑郁。

奇迹是怎么发生的?一切都要感谢研究者为她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以及一个火柴盒大小的植入设备[1]。

莎拉是这项临床试验的第一位受试者(这位患者没有透露自己的全名) | JOHN LOK/UCSF

 定制治疗 

成功缓解莎拉抑郁症状的疗法名叫“脑深部电刺激”——简单说,就是对指定脑区进行电刺激干预,让神经活动重新恢复正常状态

类似的疗法已经在癫痫、帕金森症领域获得了成功,但抑郁症的情况还要更复杂一些。在实施治疗之前,研究者必须首先确定两件事。要检测什么指标,才能知道莎拉的症状何时发作?以及,要对哪里进行刺激,才能阻止这些症状?

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者们首先在莎拉大脑的不同区域植入了10个电极。一方面,他们通过电极监测脑电信号,寻找与情绪变化相关的特征。另一方面,研究者对莎拉的不同脑区进行了测试性的电刺激,并记录下她的反应。

为了定制治疗方案,研究者首先在莎拉大脑双侧植入了10个电极,进行立体定向脑电图监测 | Katherine W. Scangos et al.

实验发现,莎拉大脑杏仁核的γ波特征可以反映她的抑郁症状有多严重,而对她右脑的另一个区域(腹侧内囊/腹侧纹状体)进行刺激,则能够有效缓解症状。

电刺激立即产生了效果。“当我第一次接受刺激时,我感觉到强烈的快乐,我的抑郁暂时变成了一个遥远的噩梦”,莎拉在采访中这样说到[2]。神奇的情绪变化让她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在此之前的五年间,她都不曾这样发自内心地笑过。她低头看着自己手中的针线活——这原本只是为了驱赶脑子里的自杀念头才做的,而现在,她从中感受到了乐趣。

正在遛狗的莎拉 | JOHN LOK/UCSF

 植入“大脑起搏器” 

当然,一次电刺激还不够,接下来的任务就要交给能长期进行治疗的植入设备了。

莎拉又接受了第二次手术,这一次研究者为她植入了一个火柴盒大小的设备。这种设备被比作“大脑起搏器”,它可以根据预先设置检测脑电特征,并按要求释放电刺激。它作为癫痫治疗设备已经获得美国FDA批准,而用来治疗抑郁还是头一次。

研究者为莎拉植入“大脑起搏器” | Katherine W. Scangos et al.

2020年8月,莎拉的定制“大脑起搏器”正式开始工作。每当检测到杏仁核的异常γ波,设备就会自动针对前面提到的右脑区域进行6秒的电刺激治疗。在设备启用12天后,莎拉的蒙哥马利抑郁量表评分从33下降到了14,数月后分数降到了10以下——这提示她的病情得到了充分的缓解

研究者对植入设备进行检查 | JOHN LOK/UCSF

目前,这还只是个例,我们还不知道类似的方法是否能推广到其他患者身上。不过,莎拉的成功案例确实为重度抑郁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下一步,研究者计划将被试样本扩大到12人,继续验证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莎拉的抑郁并没有完全消失,但一切都变得容易控制了:“现在那些想法依然会出现,但噗地一下,循环就停了下来。”[3]

参考文献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1-01480-w
[2]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292182-womans-depression-treated-by-an-implant-responding-to-brain-patterns/
[3] https://www.ucsf.edu/news/2021/09/421541/treating-severe-depression-demand-brain-stimulation
[4] https://www.nytimes.com/2021/10/04/health/depression-treatment-deep-brain-stimulation.html

作者简介:原文作者:窗敲雨,编辑:Luna,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科学和技术,是我们和这个世界对话所用的语言。禁止二次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sns@guokr.com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