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金?婚姻关系中“冷战”背后的心理活动

文:译言
来源:译言(ID:yeeyancom)

近日,有男嘉宾在某综艺节目中表示,在过去的恋爱中不喜欢吵架,遇到矛盾会选择回避,冷战是他认为最好的方式。

然而回避问题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有时冷战带来的是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困扰,而有时则会成为恋爱、婚姻破裂的导火索,甚至留下精神冷暴力的心理创伤……

在一个精神健康越来越重要的时代,我们有必要正视“冷战”的影响。

你可能听过一句老话,“沉默是金”。但在婚姻中,真的是这样吗?大多数心理学家指出,这视具体情况而定。

01

冷静还是冷落?

当沉默,或者更确切地说,拒绝交流,被用作婚姻关系中掌握控制权的策略,那么它就变成了故意冷落,这是不健康的。但是,如果沉默意味着只是花一点时间思考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那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在人际关系中,有时沉默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有成效的。例如,一对夫妇,甚至仅仅是一对情侣,可能会在激烈的争吵中沉默一段时间,以冷静下来。这种冷静与冷落的区别在于,这是有意识的,并且他们稍后会再次讨论这个话题

也有情感的受害者保持沉默的情况,以此来保护自我,防止受到更多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受害者知道无论他们的伴侣说什么都会使情况更糟糕。

02

识别“冷落”

总的来说,“冷落”是一种控制策略,它会让伴侣关系中的矛盾悬而未决。它也会让对方感到失去价值、缺爱、受伤、困惑、沮丧和愤怒

当一方或双方生闷气、撅嘴或拒绝交谈时,他们在伴侣关系中施加了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不仅将他们的伴侣拒之门外,而且会传达出他们拒绝沟通的信息。

人们用沉默来控制局面。他们还把沉默当作逃避责任的工具。

例如,如果你对你的伴侣晚归感到不安,你可以与之交谈,表达感受,并询问你的伴侣为什么习惯性地晚归。一个不想为了伤害你承担责任的伴侣,或者只是不想承认或改变他们的行为,可能会回应说,“我不是在说这个”,或者什么都不说,完全无视你。

这种拒绝交谈的方式不同于推迟交谈。沉默就是断然拒绝现在或将来讨论这个问题。换句话说,他们的沉默转移了谈话的方向,并传达出这个问题无法沟通。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接受沉默的人必须继续独自与痛苦和失望搏斗。没有机会解决问题,妥协,或了解他们伴侣的立场。             

因此,他们常常感到受伤、不被爱、不满和困惑。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不会因为一方拒绝讨论而消失。它将继续恶化和蚕食伴侣关系。最终,这些恶化的问题会变得很多,甚至可能导致离婚。

03

当沉默变为虐待

如果你发现自己被“冷落”的情况下,这可能会有点令人不安。他们可能拒绝与你交谈,甚至拒绝承认你的存在。

有时候沉默是对某些事件的不良反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沉默逐渐消退,夫妻俩能够想出某种解决办法。有时候,沉默会演变成“冷落”,成为一种破坏性行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它就变成了一种情绪虐待。在一段关系中,用沉默来施加控制的人会:

•一次冷落你几天或几周

•拒绝交谈、眼神交流、接听电话或回复短信

•用它来避免为不良行为承担责任

•当你让他们不高兴时,用“冷落”的方式惩罚你

•要求你道歉或屈服,拒绝接受你,直到你卑躬屈膝

•当你试图通过维护自己时,让你保持沉默

当实施冷落的人丧失了彼此沟通的能力时,被冷落的人往往会竭尽全力恢复关系。这让沉默的人感觉到自己是正确的,有力量的,有控制力的,而另一方则感到困惑,甚至害怕失去关系。更重要的是,沉默者成功地扭转了局面。

04

相关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 沉默被用作一种武器,用来切断有意义的对话,阻止信息流动,最终伤害对方。事实上,研究表明,冷落某人会激活大脑的疼痛区域。

同时,在非虐待性关系中,沉默通常被称为“需求-撤回”互动。在这种情况下,一方提出要求,另一方退出或保持沉默。虽然这些互动可能看起来类似于沉默治疗,但动机是不同的。             

在“需求-撤回”互动中,需求方感到被排斥在外,他们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撤回方由于受到伤害、不愿意或无法谈论情感而变得沉默。

05

如何回应

如果你的伴侣关系经历了“需求-撤回”的互动,你需要意识到真正发生了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求苛刻的一方感到被抛弃,沉默的一方感到害怕,他们的沉默是一种保护自己免受更多痛苦的方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双方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试着与对方产生共鸣。              

同样,你们都需要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来处理困难的感觉。用“我”而不是 “你”通常更有效,威胁更小。以“你”开头的句子几乎立刻让人处于守势。

如果你在人际关系中很难打破这种沟通模式,那么夫妻咨询可能是有用的。在一个中立的人的帮助下,你们两个都可以学会更有效地沟通。

作者介绍:原文作者译言,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译言(ID:yeeyancom),发现、翻译、分享中文之外的互联网精华。

责任编辑:小鲸鱼  烊箜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