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赞扬,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励

来源:清庵(lizengfen-11)
作者:李增芬


我们常常会听到特别多赞扬孩子的话:

 

呀,你好可爱。

宝宝,你真聪明。

孩子,你真乖。

你真是个好孩子。

 

这些赞扬和奖励在短时间内可能非常有用,但长期在这种赞扬的方式下,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

 

如果孩子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完全依赖于外在的评价而失去和自己真实的联结,那么就难以找到持续的内在动力。

 

要知道赞扬和鼓励之间存在许多差异。

 

A. 指向不同:

 

比如,我们说“你是个好孩子”,这是带有评价性的赞扬,指向的是做事的人,意味着评价的是孩子这个个体存在的价值,让孩子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外在的赞扬有了很多关系。那么,孩子就会觉得只有得到他人认可才有价值。

 


如果我们说“干得好”,这是以鼓励的方式在关注做事的过程,指向的是孩子的行为,意味着孩子即使在遇到困难时也能主动去寻找解决方法,因做事的结果好坏和他个人存在的价值不再相关,通过他的努力可以“干得好”。这样的孩子会感觉到有价值,无需他人认可。

B.对孩子的影响不同:

 

赞扬是带有操纵性的行为,鼓励是尊重和欣赏孩子的行为。

 

很多小学生的课堂就会出现这样的模样,老师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会说,我喜欢坐得端正的孩子,不说话的孩子,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或者会直接表扬,某某学生坐得真端正,某某的手举得真高,某某的表现真积极等等。其他孩子听到老师这样说,会立刻配合老师,修正自己的行为,但可能坚持不了几分钟,又恢复原状。这就是表扬产生的短暂效应,无法长久的持续。

 

但如果鼓励孩子,产生的结果就会不一样。比如老师说,谁可以让我看看上课的时候应该怎么坐吗?这是带有尊重和鼓励的口吻,并将问题交给孩子,激励孩子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赞扬让孩子依赖外界的评价,鼓励更可能让孩子建立自尊、获得自信,走向独立。

 

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学者卡罗尔.德韦克在实验中发现赞扬孩子的智力会损害他们的积极性,并危害到他们的表现。她说,孩子喜欢赞扬,而且他们尤其喜欢别人赞扬他们的智力和天赋。这确实会让他们信心倍增,有一种特殊的满足感——但只是在当时。一旦他们遇到一点小困难,他们的信心就会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积极性也会跌落谷底。如果成功意味着他们聪明,那么失败就意味着他们很笨。

 

很难说,孩子们追求的成功和聪明是发自内心对自己的认可还是在以一种讨好的方式迎合研究人员对他们的赞扬。

 

这些孩子长久被夸奖聪明,自然难以接受挫败,也难以从失败中找原因,只会给自己进一步贴上“无能”或者“笨”的标签。

 

害怕别人说自己笨、蠢,害怕失败,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以别人的评价标准来要求自己,依赖于别人的评价,而失去了自我评价的机会,这样的孩子更容易为他人而改变,而更少为自己而变化。所以在遇到真正的难题时,很难有持续的积极性。

 

因此,简.尼尔森博士倡议:不要评价你的孩子“聪明”,而要鼓励他从错误中学习、乐于接受挑战,并喜爱学习的过程,无论结果如何。

 

鼓励是一门艺术。

 

要想孩子获得自己成长的动力,一定离不开鼓励。

所以,面对孩子,我们可以怎样做呢?

 

1.鼓励孩子,需要基于孩子做的事,

而非基于他是怎样的人。

 

记得有一次我洗完碗,儿子帮助我把碗和盘子放在橱柜里,并且要按照碗的大小和种类归位。他一个人不断的尝试,弄错了又换位置,不一会就全部放好了。


我立马给了他反馈,说,儿子,你干得真棒,每一个碗和盘子都回家了。然后他很开心的围着屋子跑了一圈,对我说,妈妈,我也觉得自己很棒,我感到很自豪。

 


我不确定他是否能理解自豪的含义,但用在这里却能表达他的感受,他有了自己的自尊和成就感,也拥有了操作分类的能力。

 

我关注的是孩子做事完成得怎样,给他直接的反馈,而孩子自然能够感受到这件事直接带来的成就感,这和他是否可爱、聪明、听话、帅气没有关系。

 

2.鼓励孩子,

学会自我评价。

 

当孩子真正做错事时,很多父母常用的方法是批评。而批评是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感,并进一步会阻碍孩子犯错的动力。因为每一次犯错,都是孩子学习、探索、成长的机会。

 

事实上,当孩子做得不够好的时候,用鼓励的方式产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反而使孩子更容易接受,事半功倍。

 

有一位妈妈非常苦恼,每次孩子的东西都扔得乱七八糟,她收拾好孩子又乱扔。她批评孩子许许多多次,但一点作用都没有。后来,她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不批评孩子,让孩子乱扔。一连好几天,妈妈都没有帮助收拾。

 

直到第三天他们要吃饭的时候,桌子上全是孩子的玩具,根本没有放食物的地方。妈妈对孩子说:儿子,我们吃饭了。

 

孩子说:妈妈,我们没地方摆碗筷了。

 

妈妈说:是啊,也许我可以把碗放在玩具车或者积木上。

 

孩子说:不,妈妈,我觉得桌子乱糟糟的不好。

 

妈妈说:哦,是吗?我也觉得是这样,那我们怎么办呢?

 

孩子说:那,妈妈,我还是把我的玩具收拾一下吧。

 

妈妈说:嗯,这个主意很棒啊。需要妈妈帮忙吗?

 

孩子说:不需要的,妈妈,我自己能。

 

果不其然,很快孩子就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就可以在桌子上愉快的吃饭了。吃饭的时候,妈妈说,儿子,我觉得你收拾玩具这件事干得挺棒的哦。

 

从那以后,孩子的玩具再也没放在餐桌上,妈妈也不需要为这件事再操心了。


其实,通过妈妈对孩子的鼓励和引导,孩子建立了自我评价的标准,他觉得桌子乱影响了就餐这件事,所以才会有主动去收拾的动力,这是来源于孩子内心的需求,并非妈妈的批评和意愿。

 

每个孩子都有向上的力量,鼓励往往是激发一个孩子上进的最好方式。

 

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我们爱植物,不忘定时浇水;我们爱孩子,也不必吝惜鼓励。

 

要知道,孩子的成长之路上,父母的鼓励是他们前行最坚定的力量。

 

比起赞扬,孩子更需要的是鼓励。

作者:李增芬: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一枚,80后,爱生活,喜体验;分享心情,传递温暖;世俗行人,终会相遇,遇见真实的自己。微信公众号:清庵(lizengfen-11)。
 
责任编辑: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