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说分手,想让你多爱我一点|科学解读 “虐心恋爱”

文:时差少女S
来源公众号:心理0时差(ID:PsyTime)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朋友,一进入恋爱关系,就成 “疯魔”。

24小时想黏着对方,一日不见,如隔 10000+ 秋;随时想确认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是不是 No.1,一旦感觉到一点点地位受威胁的苗头,就会爆发。

对方打球不接电话,生气;

对方准备考试没时间约会,愤怒;

跟别的朋友一起出去玩,发飙;

纪念日忘了,分手!

口头禅是:“xx比我还重要吗?你是不是不爱我了?我们分手吧。”


你可能会一脸懵,他们不是特别黏对方吗?不是为爱痴狂吗?怎么会动不动说分手呢?


这其实正是 “依恋焦虑”的典型表现,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分析一下。

“作”的背后,是深深的不安全感

依恋焦虑的人常常口是心非,动不动生气闹分手,但都不是真心的,背后真正的想法是:想看看对方是不是真的在乎我。

如果说完分手,对方道歉不诚恳、不主动挽回,他们就会自虐(哭到眼肿、不吃饭、不睡觉),让对方感觉非常对不起他,试图换取别人的怜惜。

这一系列“作”的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愧疚诱导策略”,它背后的逻辑如下:

在冲突中,A 会强调自己受的伤和委屈,以此诱发 B 感到 “内疚”;


B 一旦内疚,便会做出一系列的道歉、安慰、关心、弥补行动。 这种内疚感越强,弥补行动越到位,A 越会感觉到被在乎,越有安全感;

如果 B 没有任何内疚感,也不做出补救行为,甚至还狡辩,那 A 肯定会下这样一个结论


他不爱我。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呢?


上周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了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心理学家巴塞洛缪(Bartholomew)提出,一个人的依恋模式主要由两个命题来决定:

1. 我值不值得被爱?(自我价值认同)

2. 别人值不值得信任?(他人价值认同)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你是哪种依恋类型。


依恋焦虑者,往往是第一个问题出现了困扰,过往被情感忽略的经历让他们感觉自己被爱,很害怕被抛弃,也就是他们的自我价值是很低的。

所以他们会一遍遍地问对方“你爱我吗”,会一遍遍地通过愧疚诱导来获得一种被在乎的满足感。


一旦这种需求不被满足,他们就会陷入极度的不安全感中,感觉自己随时可能被抛弃,觉得自己“注定没人爱”。

注:依恋焦虑和依恋恐惧的最大区别,在于 “他人价值” 这个维度,依恋焦虑的人是黏人的,他们会为爱奋不顾身,会很容易觉得别人好;


但是依恋恐惧的人,往往对他人充满了深深的不信任,他们不容易进入一段感情,更多会因为恐惧而逃避亲密。

从研究数据上来看,依恋焦虑者中女性比例远大于男性,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似乎感觉日常情侣之间, 似乎女孩子更容易使用愧疚诱导。 


(这些研究结果只是基于数据而言,并不是说使用愧疚诱导的人就一定是依恋焦虑,也并不是只有女孩子会使用这种策略,大家别乱贴标签哦。) 


有朋友可能会问:有时候确实是对方做错了啊,难道让人道歉就是愧疚诱导吗? 


当然不是。 


要知道,大部分人“作”的目的往往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仅仅是为了情感满足。

注:我们可能会误以为只有撒娇、黏人、矫情的女孩子才是依恋焦虑,其实表面上很 “强势” 的人,也可能存在依恋焦虑的特点。


例如他们会强势闹分手,然后内心想:”我倒要看看,Ta 会怎么做!“

是什么导致了不安全感?

心理学家发现,依恋模式除了遗传因素之外,早年的亲子互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比如我闺蜜就曾经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小时候,爸爸总是很忙,没什么时间关心她。但是当她表现得很无助,很需要父亲帮忙时,便会得到父亲的关注。 


而另一位朋友则是另一种情况,他发现自己大发脾气,甚至不吃饭的时候,家人会很关注自己; 


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习得了这些技能:

通过过度激活自己的情绪,来获得他人的情感关注,形成焦虑型依恋。

表面上他们似乎带着刺,常常指责别人不够好,但实际上内心都是一种极度的不安全感:怕自己不够好,怕对方不够爱自己。



作为依恋焦虑者的伴侣,你能做什么?

在感情中,你可能一次次被诱发愧疚,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我真的做得不够好?是不是我真的不够爱 Ta?

对方(甚至你自己)会要求你更包容、更体贴、更接纳…… 总有一天,你感到累觉不爱。

最新的研究发现,因为对于一个长期 “被愧疚” 的人来说,会在感情中消耗很大的能量,感情满意度会日渐下降。

所以,解决的关键绝对不是一味地付出,而是帮助对方提升“自我价值”。

1. 多表达肯定、欣赏

帮助对方建立自信,是一项需要长期陪伴的工作。

除了在情绪爆发的时候的接纳,更重要是在生活中多夸、多肯定对方。最重要的就是,让 Ta 感觉自己是一个很被欣赏的人,并且意识到 “我本来就值得被爱”。


在对方问 “你还爱我吗” 之前,多说几遍 “我爱你”。 

2. 分辨关系的本质

如果你长期充满了愧疚,好像给对方的爱不够,那你需要分辨,哪些时候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哪些时候是对方在寻求安全感。 


每次对方生气,你除了道歉、迁就,也要关注自己的感受,你是不是已经付出了很多却没有被肯定,是不是有被误解的地方。

你只有分辨自己的感受,才有可能帮助对方意识到问题所在。

3.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并没有做错,而是被误解了,那就需要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让情绪累积以致有一天崩溃。 


刚开始表达感受时,可能会遭到对方的拒绝,或者给对方很大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这可以帮助 Ta 思考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有机会改变。



解决“作”的不是别人的爱,而是自信

如果你发现自己是一个依恋焦虑者,那你需要知道,光靠别人的“爱”不能解决问题!根治是让自己自信起来。

1. 试着问问自己,当你在想「他到底还爱不爱我」的时候,你到底在怕什么?


是对方真的不够爱你,还是你对自己不够有信心? 


其实你身边有很多爱你的人,Ta 也常常给你很多关心,但是安全感的缺乏,常常让你感觉不到这些爱。 


所以只有你自己能给自己安全感时,你才能够感受到对方的爱。 


明白了症结所在,是改变的第一步。


2. 锻炼自己独处的能力


偶尔给彼此单独的空间,或者跟朋友去逛逛街、泡书店、甚至旅行,期间不要联系对方。 


如果你每天都必须联系对方,才能睡着,那么你就学习减少频率,从每天 3 通电话减少到 1 通电话,从每个月一次独处减少到每两周一次…… 


在这种单独的空间里,学会消化自己的情绪,你会发现,很多情绪你自己其实可以解决。 


你不需要依赖对方的“道歉”来安抚自己的情绪,Ta 不是解决情绪的唯一途径,你自己才是。 


3. 学会自己做决定,培养掌控感 


掌控感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很多时候不安全感来自于自己没有掌控感,总是害怕失去很多东西。 


掌控感不一定要在爱情中培养,你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不要考虑对方,自己决定周末干什么、喜欢穿什么衣服、去哪里旅行……小目标才能做大事情。 


最难的,是掌控自己的情绪。 每次感觉到对方不够在乎你,想要发飙的时候,先试着冷静不说,通过其他健康的方式宣泄(例如写下来),过后平静了再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训练。


写在最后

最好的爱情,是 


在一起时很幸福,独处时也很享受;

被你爱的时候很甜蜜,被自己爱的时候更幸福; 


总有一天,当你问“你爱我吗”的时候,内心并不是恐惧,而是甜蜜,因为你知道对方一定会回答:“是的,我很爱你。” 



要相信,所有美好的东西,你都值得拥有。 


——END——


参考资料:
[1] Overall, N. C., Girme, Y. U., Lemay Jr, E. P., & Hammond, M. D. (2014). Attachment anxiety and reactions to relationship threat: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inducing guilt in romantic partn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6(2), 235.
[2] 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2nd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3] Del Giudice, M. (2009). Sex, attach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2(1), 1-21.
[4]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in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 226–244.
[5] Arriaga, X. B., Kumashiro, M., Finkel, E. J., VanderDrift, L. E., & Luchies, L. B. (2014).Filling the void: Bolstering attachment security in committed relationship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5(4), 398-406.
[6]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16).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2nd ed.). New York: The Guildford Press
作者简介:时差少女S,本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心理0时差(ID:PsyTime),有趣的心理科普、前沿的心理动向、专业的心理研究,网罗全球,没有时差。
编辑:小鲸鱼 去冰多糖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