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句无知的话,都在扼杀想活下去的人

文:壹心理主笔团| 凌南絮 碗仔 笛子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你那么乐观,怎么可能有心理问题?” | 每一句无知的话,都在扼杀想活下去的人


01

“看心理咨询,太作了…..”

昨天,我喜欢的一个B站搞笑健身博主“杨老师”,火了。

因为,他最近脱单了。然而,恋爱过程中,他有心理障碍。在某些情况下,他没办法像正常人一样做出回应。

于是,他求助心理咨询师。

有人觉得,“你这种人还要看心理医生?”、“你每天都在讲免费笑话,怎么可能有心理问题?”


现实却是,很多搞笑UP主、喜剧演员表面上嘻嘻哈哈,其实都是有心理问题的。


电影《守望者》里,面具守望者罗夏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男人去看心理医生,说他很沮丧,感觉人生很无情,很残酷,很孤独。

医生说:“伟大的小丑帕格里亚齐来了,去看看他的表演吧,他能让你振作起来的。”

然后,男人突然大哭:“但是医生,我就是帕格里亚齐啊。”

类似的误解还有:


“好丢人好弱啊, 这种事情也要说出来”;

“你有什么可抑郁的,矫情”;

“你是在装酷吗?”


最重要的,是那句心理问题者最害怕听到的三连:


加油,坚持,挺一挺。

这就像如果你跑一百米,然后腿断了。——加油,坚持,挺一挺。


你发烧拉肚子患上肺炎。——加油,坚持,挺一挺。

你要是说他,他会说,我也是出于好心啊。问题是,腿断了,生病了,为什么要加油坚持挺一挺?


你以为在做平板支撑吗?应该直接去看医生啊!

当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因为这些话而退缩,没有及时进行心理治疗,有一天心理崩溃了。


可能你们都是帮凶。

我有一个得抑郁症的朋友说,那段时间的确有非常深的感受。


那就是觉得自己是一个断了腿的人,想要找一根拐杖。


可是周围的人却不停地鼓励她:乐观点,坚强点,跟我们一样跑起来啊!可就好像在问她:你为什么要生病?你为什么找借口?


在我们的社会里,产生心理问题,是一件极度羞耻的事情。


一个癌症病人坚持化疗,熬过一次次痛苦,人们会表扬他很坚强。


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坚持活下去,每天和各种心理挣扎作斗争,人们会说他很脆弱。

可是,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从来无法真正理解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

02

这个社会

容不下一个患了感冒的人

与其说,我们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心里有问题,倒不如说,我们的从来没有正视过“情绪”的存在。

所有表达脆弱,表达需要帮助的行为,都是羞耻的。

这,从最近几年流行的鸡汤里就能看出来。

“高情商的人都戒掉情绪”,“控制情绪才能控制人生”,“没有人同情弱者”……

每个人都在教你怎样把情绪当作敌人一样对付,却从来没有人说过:

没关系,撑不住也是可以的。

看过一个短视频,他们请来几个不同年龄, 不同职业的人,读一些微博:

“爱了一个少年1574天,其中闹了27天,等了825天,现在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

“没吃晚饭,加班到一点,到家整个人都是晕的,好希望有个人可以看穿我的内心,明白我的感受,不离不弃的陪伴我。”

“我戴上面具,然后再也摘不下来了。这就是我初中的磕磕绊绊。”

“我经常连哭几个小时,哭到手脚发麻,又有时候像没事人一样,我真的好累我不想上课不想见室友,我害怕学校,我好想休学。”

一个男生读完后,笑了起来,说很尴尬。


其他人读完微博内容后,也全都笑了。

“哇塞,现在的人都好早熟啊”


“一看就是单身狗写的。”


“太年轻,一看就没有经历过生活”


“我也不想工作”


“既然这么痛苦,那就分了算了”


然而,当摄影组让他们读纸条的反面,所有人都沉默了。


那个笑着说太年轻的男生,笑容僵住了:“当你看到这条微博的时候,我已经走了,我熬过了1584天,终于在今天凌晨结束了……”


“我以为时间会让我好些,但这几年就算出来了,还是摆脱不了这个想法,抱歉。我不期望有人能原谅我。再见。”


那个评价说太早熟的女孩,读到的是:“我知道我会这样做,是因为我无法忍受和面对未来还要与这些痛苦和剧痛相处。”


那个说“分了算了”的女孩,读到了:“请理解我的挣扎和无奈,原谅我的自私和懦弱,再见”。


他们读到的微博,都是抑郁症患者在这世界上留下最后的求救信号。

悲哀的是,这些求救信号,在别人眼里是“矫情”“脆弱”,甚至伴随着嘲笑。

可我想问,“脆弱”的反义词,难道就是坚强吗?

难道真的是加油,坚持,挺一挺,就能过去吗?

如果不是的话,为什么人们还会对他们如此苛刻?

曾奇峰说过,一个人心里有什么,他就对别人身上有什么敏感。

我们的社会从来都不尊重负性情绪,觉得表达脆弱是一件很没面子,没有担当的事情。

所以他们会尽力嘲笑那些不够坚强的人,要求每个人都抹掉情绪,做个面目模糊,永远微笑的人。

可是,脆弱本来就是人身上的一部分,但我们对它严防死守到,会敏感地“攻击”任何一个脆弱的的人。

其次,是因为人们对心理问题本身有恐惧。

《社会心理手册》中所提到,痛苦的事件随时会发生的可能,会给人造成一种强大而无力应对的焦虑。

谁知道自己会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呢?所以,有些人会给心理疾病安上一个“脆弱”的标签,反过来说就是,如果你自己不脆弱,那没有东西可以打倒你。

否认心理问题的合理性,正是他们的防御手段。

另外,很多人的印象中,看心理咨询=心里有病=脑子有病=随时攻击别人。

这种对心理问题的无知,恰恰成为了压垮心理问题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03

你的理解,是最大的支持

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是《丈夫得了抑郁症》。


妻子小晴是一名毫不卖座的漫画家,为人懒散,喜欢宅在家里画漫画和睡觉,靠丈夫一个人赚钱养家。


丈夫髙野干夫内向老实,事事追求完美和极致,出门前都要用尺子量直裤腿,工作也一丝不苟。


不知从哪天开始,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对劲,看什么都特别消极,扔垃圾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是垃圾。


那种无法抑制的孤独和悲伤绑架了他,就像社会和家人遗弃一样痛苦。


他常常头痛、腰痛,身体各个部位都会不舒服。没有食欲,浑身无力,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一度爬到单位最顶层打算自杀。


表面上看,他原本的生活一切正常,但其实他早就“生病了”。


可是对心理疾病的羞耻感,让他觉得自己必须撑住。


因为,上司跟他说,现在谁还没点压力,你怎么就抑郁了呢?


岳母也说他,你必须坚强、乐观,担当起你的责任,好像一切都是他的错。


养家、工作、社会竞争的压力都堆到他身上,他不敢选择不努力。


但是,小晴没有责备他。


她以离婚为要挟,让丈夫立刻辞职休息看医生,自己开始找工作赚钱养家。


抑郁症确诊后,高野开始完全否定自己,常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激发消极情绪:我是坏掉的人,是没用的、没有存在价值的。


妻子让他睡个午觉,丈夫却觉得大白天睡觉,好对不起社会。


他无法容忍自己放松下来。



小晴一直用自己的方式陪伴着丈夫。她不急着要丈夫马上康复,而是告诉他:


做自己想做的事,吃自己想吃的东西,如果痛苦的话,不努力也是可以的。



非常触动我的一个画面是,小晴教丈夫睡午觉,四肢要慵懒地散开,但丈夫还是四肢僵硬地趴着。


小晴在旁边滚来滚去,然后爬到他的身上,两个人舒舒服服地漫无边际地聊天。


他们会紧紧地拥抱着对方,聊天花板上的污渍,养的宠物蜥蜴igu。


丈夫问:它会不会寂寞?

妻子答:不会的,它是爬虫类是冷血动物,没有复杂的情感。


丈夫感叹道:我也想成为爬虫类。


妻子坐起来,抓住丈夫的手放贴近自己的胸膛,温柔地说:变成爬虫类,就没有那么温暖了哦。



妻子的陪伴让他知道,自己从不是孤身一人。

在最困难的时候,身边最亲近的人,从未想过放弃你,就是最大的心理支持。


可一个抑郁症患者说,这部片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高野身边围绕着那么多善良温柔的人,自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的同时,也非常非常羡慕。


因为实却是,那些鼓起勇气表露自我,寻求帮助的人,很容易遭到父母,亲友,甚至陌生网友的否定。

小晴那种积极的爱和关注是从何而来的?

我想,是因为深深的理解。

因为理解,才不会轻易对他们说,你们只是不坚强,忍一忍就好了。

04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不可耻

我想了很久:“为什么我们会对心理问题有如此深的污名化?”

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心理学教授Helen Verdeli 在做研究的时候发现,那些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更容易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她发现,中国文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认为人必须要承受痛苦,吃得住苦。

所以,人们更倾向于把自己的困难或情绪留在心里。

因为有心理问题,就等于脆弱,就等于人生的失败,这是社会不允许的,也是他们所不能承受的。

但就算我们再怎么否认,心理问题依旧存在。

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有超过3亿人正在被抑郁症折磨,在中国,抑郁症患者人数已达5400万人

《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数据表示,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16.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的人数比例, 仅为10.3%。

心理问题如此常见,可我们却仍然在用偏见“谋杀”那些想活下去的人。

Nikki Webber 是一名黑人女性。

她从小也被教育,千万不能对别人展露脆弱。所以,在她被诊断为抑郁症后,她一度不承认这个事实,觉得自己脆弱,情绪低落,扛不住压力,是件十分羞耻的事。

直到有一天,妈妈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说,她22岁的侄子自杀了。

那一刻她才知道, 原来侄子得抑郁症很多年了。可是两个人关系那么好,他却一次都没有提过这件事。

Nikki有点自责,如果她当时敢表露自己也患了抑郁症,如果她当时多问问侄子……

所以,她决定站出来,告诉大家:

你们都被“坚强”害惨了。

总以为一个正常的人,必须驾驭情绪,所以一旦负性情绪出现,下意识就会逃避,否认,自责。

甚至,来自家人,朋友的嘲笑和不解,朋友圈里清一色的“戒掉情绪”,会让你觉得真的是自己做错了。

但Nikki说,不是的。

如果我们连自己的人性都否定了,那就会成为空心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填满内心的空白。

撑不下去的时候,寻求帮助,真的没什么大不了。

同样饱受心理疾病和病耻感困扰的桑谷·德尔说,我们必须意识到:

心理上的挣扎, 并不会减损我们的力量。心理创伤,也不会腐蚀我们的人生。

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不会使我们变得脆弱,或者失去理智。

相反,这会使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接受心理咨询,并不是因为我有病,是因为我想直面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不想再逃避与否认过去的经历,我想真正地成为我自己。

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你身边有朋友告诉你TA在看心理咨询,TA有心理疾病,请不要轻易问“你怎么可能得病”。


也不要轻易评判:“你不要心情那么丧”“你要积极一点”“你就是一天想太多了”“你怎么那么矫情”……

你的一句话,很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双倍的痛苦。

而如果你面对着情绪的困扰,一些轻微的心理问题;如果你面对心理疾病,抑郁症,精神障碍的困扰——


我希望你知道,勇敢地寻求帮助,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该羞耻的不是你,是那些不了解你却肆意评判你的人。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在裂痕上追逐光芒的人,不应该被嘲笑。

我会给你们一个拥抱。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简介:壹心理主笔团,凌南絮,碗仔,笛子,一群与弗洛伊德抬杠的 90 后,微信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责任编辑:Spencer 沐风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