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到了,该不该跟风随大流,给妈妈送礼物?

母亲节到了,

想好送什么礼物了吗?


先看一段同学群的聊天记录:


“周末就是母亲节了,大家想好送什么礼物了吗?”


“友情提示,还有丈母娘一份儿。”


“你们把孩儿他妈忘了吗?小心跪榴莲!”


“几个月没上班,房贷车贷都还不上了,为了给老妈买礼物,我都吃了十来天泡面了。”


“没人规定母亲节必须送礼物啊!”


“意思一下吧,别人都送,你不送说不过去啊。”


“妈妈养大我们多不容易,别人都送,你不送就是不孝。”


“随大流就好吗?平时多用点心不行吗?”


……


一个节日而已,却引发了这么多的焦虑和分歧。


有网友调侃:“我掐指一算,一大波平日里见不着人影的孝子孝女,正在买礼物的路上狂奔”。


为什么简单纯粹的母亲节,被送礼物搞得变了味儿?


为什么给最亲的人买礼物,却像被绑架了一样难受?


为什么你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和多数人保持一致?


母亲节存在的意义,本是提醒我们:爱需要表达。


表达的方式有很多种,陪妈妈聊聊天,看场电影,给个拥抱,说声感谢,都可以。


送礼物,只是众多表达方式中的一种。


站在道德的高度,给有没有送礼物定性,不合适。


没送礼物,不等于不孝顺不用心,可能只是手头紧,或者工作太忙忘记了。


送礼物的,兴许只是为了凑个热闹而已,大家都送,自己不送,太没面子。


于是,为了跟上大流,脸上有光,学着学着,就变成了流于表面的“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这个词,自出道以来,就泛着一股浓浓的贬义色彩,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其中一员。


但“乌合之众”背后的从众心理,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决策与生活。


无处不在的随大流

科学家所罗门·阿希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


他邀请一些大学生,判断线条X与另外三段线条A、B、C中哪一条的长度最为接近。


其实这个题目很简单,有点常识的,一眼就看得出来:线条X和线条C长度最接近。


但实验的目的,并不是检验被试者能否看出哪两条线的长度最接近。


在每组实验中,都有7个人参与,前6个都是科学家的助手,只有第7个人才是真正的被试者。在第7个人说出他的答案之前,他会听到前6个人口径一致的错误回答:“线条X和线条A最接近。”


大家猜猜看,真正的被试者会怎样回答?


最后的结果是:竟然有高达四分之三的被试者,在科学家助手的“影响”下,给出了“线条X和线条A最接近”这个错误答案。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从众,俗称“随大流”,指的是一个人在群体压力下,会在有意无意中,改变原本的意见或行为,使自己与群体保持步调一致。


而这个实验的经典之处,在于50多年来,虽经历多次检验,但结果几乎没多大变化。


为什么从众的威力如此巨大?


因为从本质上来讲,从众是一种对多数人决策与言行的无意模仿,是根植于潜意识当中的天性。由于模仿不用付出太多努力,也耗费不了什么精力,所以从众几乎无处不在: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所有车辆靠右行驶,不能超速超载,这是从众;


●疫情期间勤洗手,勤消毒,不聚会,出门戴口罩,这还是从众;


●看到其他人都在听书、上网课,你受到影响,默默关掉游戏界面,尝试读书学习,这也是一种从众。


这样看来,从众也没什么不妥啊。


而且,从众的正面效应还很突出,不仅对个体发展大有裨益,还能降低管理成本,促进社会和谐。


但别忘了,过度从众,就变成了盲从。


●老公平日里对你关爱有加,唯独情人节忘了送花,看到别人晒花晒幸福,你气不打一出来,骂老公心里没你;


●明明自己喜欢独处,下班后想读书码字,但同事三五成群,结伴蹦迪,为了不被说另类,你开始融入“精彩”的夜生活;


●孩子成绩名列前茅,可听说其他同学都上了培优课,于是你不顾孩子感受,果断报班,剥夺了ta宝贵的周末时光。


严重的盲从,还会变成可怕的“洗脑”,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它控制,为它所用。


于是,有了逼婚逼生高压下,草草结婚生子的悲男怨女;有了春风吹又生的“庞氏骗局”;还有那600万帮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刽子手。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为什么一遇到事情,头脑就被身体牵着随大流了呢?


为什么不随大流,

你会坐卧不安?


之所以做出和自己信念不同的行为,有两个原因。


其一,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是正确的


比如从众实验中的大学生,在听到前面6个人的回答之后,虽然将信将疑,但为了不被说另类、愚蠢,他们最终选择了和前面6个人一致的答案。


在“看起来正确”的驱使下,如果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大多数人不一致,人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电影《被光抓走的人》,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宁静又不失烟火气的小镇,突然发生了一件怪事。


一道白光闪过,很多人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经历了惶恐不安后,科学家和小市民们琢磨出一条规律:被光抓走的人,都是成双成对的,因为真心相爱的人,头上连着一根线,这是能被光抓走的资格。而没有被光抓走的人,是没有爱情的人。


人民教师武文学和妻子张燕,是街坊邻居眼里的模范夫妻,但“不幸”的是,他们没被光抓走。于是,武文学坐不住了,他爱面子,受不了外界的流言蜚语,开始怀疑老婆对自己的感情。


他坚信,被光抓走的大多数,才是真爱。自己和老婆没被抓走,就不是真爱。


以他们为代表的,被上天“宣判”为没有真爱的芸芸众生们,在猜忌、怀疑中互相伤害。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充分,人们不得不遵从外界大多数人“总结”出的规律,做出不理智的判断,从而让自己“看起来”无比正确。


从众发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避免被责罚


人作为群居动物,天生就有亲近他人的需要,我们希望收获他人的喜欢和欣赏,而尽量避免被嘲笑和拒绝。


在组织和群体内部,如果与大多数人意见不和或表现的与众不同,可能会被贴上“不合群”、“奇葩”等标签,要么被排斥孤立,要么受到惩罚。


而个体在重压之下,往往会选择与群体成员保持高度一致。


在希特勒利用纳粹集权,操作国家机器,愚弄民众之际,一批头脑清醒的正义之士,曾大胆揭露希特勒的暴行。


结果,他们被不明真相的民众视为“眼中钉”,甚至认为他们是在“危害国家的稳定”,继而被秘密处决。


直到二战结束,恐怖的纳粹主义被清除,民众才敢重新审视历史,正视自我。


正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言:“就算有5000万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


可以随大流,

但务必清醒独立


在遥远的远古时代,自有人类以来,群体便给了我们满满的安全感。我们的祖先,在族人的庇护中酣然入梦,在通力协作中尝到了美味珍馐,也让地球进入了新的纪元。


“融入群体=获得安全”,就这样进入了人类的基因。


但翻开历史,面对一个个鲜活饱满的历史人物,目睹一次次血雨腥风的理性消亡,我们更应该看到:


人之所以可贵,在于我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爱我所爱的选择自由。


个体依赖群体的庇护与认可,群体也需要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母亲节到了,你可以随大流,送妈妈一份礼物,但不是为了流于表面,而是由心而发的感激。


当然,你也有不买礼物的自由,因为在你看来,一顿丰盛的午餐,更能表达你对妈妈的爱。


你还可以在初夏的黄昏,拉着妈妈的手,听她讲讲你小时候的趣事;还可以陪妈妈跳跳广场舞,感受那份从生命最深处迸发的热情……

子曾经曰过,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随大流并不可耻,但你要擦亮双眼,清醒且独立。


愿每位妈妈都能收到儿女最真诚的礼物。

文:非小鱼鱼  (文学学士,心理咨询师,壹心理认证作家。爱生活,爱码字,让自己光芒万丈,也让你心里暖洋洋!个人公众号:非小鱼鱼)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