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在亲密关系里,不要对别人“太好”

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说,在普通的关系里面,“我对你好”大多可以换回“你对我好”,但在亲密关系里,如果我们对别人过好的话,会导致关系的疏远。


那么,为什么在亲密关系中,对一个人越好,对方却越想逃呢?


今天的文章,我们结合武老师的观点来说说。

武志红:在亲密关系里,不要对别人“太好”

01

对一个人“太好”,

自己会不被尊重


爱一个人,我们会不自觉地想付出,“对他好”,但是,一旦这个好过度了,就会变成一种讨好,而讨好的人,是不会被对方尊重的。


因为在讨好的关系里,自己是处于低位的,把对方放在高位,那么对方自然会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就像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她和作家男友相处时,希望用自己付出的爱换取对方的爱,不仅舍弃脸面向弟弟要钱,还去应聘浴室女郎,总之就是一直在付出着,但这种讨好的行为,对方根本不领情,不仅对松子爆粗口,还暴力相向,因为他们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对方当然不会尊重松子的。

可见,在亲密关系中,讨好对方,会让自己不被尊重,也得不到对方的“好”。

武志红:在亲密关系里,不要对别人“太好”

02

好人在付出的时候,

在给对方制造内疚


对一个人的好过度时,一方面会导致对方根本不在意,觉得那是“应该”的;另一方面还会让对方觉得自己不够好,“我是个坏人”、“我欠你的”,而这样的感觉让人讨厌,也会让对方逃离。


就像电影《囧妈》中徐伊万的妈妈,她声称自己只为儿子活着,而这种过度的付出,让徐伊万无法承受,觉得那是一种压力,且还会认为一旦自己不听从妈妈的安排,会有种内疚感,所以他才会问妈妈“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

武志红:在亲密关系里,不要对别人“太好”

只为孩子活着的妈妈(包括爸爸,以及其他重要抚养者),并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用自己的“好”来控制孩子,让孩子内疚,但这样的关系很难长久,因为孩子长大后,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后,自然想要和妈妈“分离”。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隐藏的逻辑,即过度付出者会认为“我对你这么好,你应该给予我回报”,否则“你就是一个坏人”,并产生要远离这个人的念头。


可见,过度付出,是在营造一种不对等的关系,即控制和顺从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也是不健康的。

武志红:在亲密关系里,不要对别人“太好”

03

唯有真实,

才能构建真正的亲密关系


武老师认为,亲密关系只能来自于一点,那就是真实。


那么,为什么唯有真实,才能构建真正的亲密关系呢?

首先,真实里,没有过度的好。


前面说了,对一个人的好,一旦过度,就会出现问题,那么这个度怎么把握呢?

在我看来,这个度就是彼此舒服。


过度付出一方,即讨好者,心里自然是不舒服的,因为讨好者内心是恐惧的,害怕对方离开,自己无法承受孤独,所以才去讨好对方。

接受者一方,内心也是不舒服的,他们在接受对方过度的好时,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且觉得亏欠对方,于是心里会有种压力。即使是那种没有内疚感的人,他们在面对一个讨好者时,心里也是不高兴的,因为他们不满足。

如果双方能够真诚相待,彼此的好,就不会过度,而是一种适度的好,即双方都舒服的好,里面没有强迫、没有不情愿,也没有压力。


武志红:在亲密关系里,不要对别人“太好”

其次,真实,就是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真实地活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前面说的松子,她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她从小被父母忽视,没人尊重过她的感受,所以她只能用讨好的方式让父母接受自己,爱自己。长大后,她沿用了这样的生存法则,不敢说出真实想法,生怕说出来对方不喜欢,远离自己。

但我们要知道,当一个人无法真实地活着,就会陷入虚假的自我中。

就像武老师说的:一切美好事物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只有拿出了真实的人,才可能与一个事物构建起深度关系。如果你一直是虚假的,那么这份深度关系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武志红:在亲密关系里,不要对别人“太好”

再次,真实地活着,需要勇气。


改变,对有些人来说,是不容易的,因为那需要勇气。

就像松子,让她一下改变是困难的,因为她缺少为自己活着的勇气。

即使对于用过度的好来控制对方的人,改变也是艰难的,因为那意味着让自己处于暂时失控的状态。就像徐伊万的妈妈,她决定不再只为儿子活着后,也是经历了一段伤感期,因为儿子与自己的分离(心理上的分离)会让她内心孤独,之后才想着去圆自己的演唱梦。

总之,我们爱一个人,对一个好时,不要过度,既要尊重自己的内心,也要尊重对方的需求,不委屈自己,也不强迫对方。


爱是尊重和接纳。


武志红:在亲密关系里,不要对别人“太好”

文:学乃身之宝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