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都去哪了

尤其是成年以后,压力剧增,我们经常会感到非常疲惫,有时候还会出现“明明一整天也没做什么,却还是觉得很累”的情况。就像有时候开玩笑说的,“年纪轻轻的本应该意气风发,光芒万丈,却已经开始向往退休生活了”

至少曾经有那么一刻,我们都想做一个正能量满满的少年,传递正能量。

正能量是一种对心理的影响,就像一个人做出积极的行为影响着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又反馈给那个人使人的心理变得更加积极,从而在行为上也可以变得更加积极,因此正能量它是可以不断良性循环的。

影响我们正能量积累的一个关键点是我们是否经常出现“心理内耗”

学习、工作、交际都需要我们的体力和情绪储备做后盾。但当我们把太多的重心放在内心戏里,就会产生情绪内耗,在获得任何成就以前,我们就已经精疲力尽。

比如,当别人没有及时回复自己的信息的时候,自己就有可能想很多,觉得是不是对方讨厌自己了,或者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比如当你出去吃饭的时候,总要在几家店,或者几道菜的选择上纠结良久;比如某一个目标没有按时完成,你又会想到自己曾经经历的许多事,觉得自己可能就是这么无能……

当我们越多地在这些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上浪费太多时间纠结,想象一些糟糕的处境和后果,我们内在的能量就在一点点消耗。

另一方面,从人际交往上看,我们会认为每个人都带着一种“场”,磁场相同的人更容易互相被吸引,气场相同的人相处会更加和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可以看作是两种不同的“场”,不同层级的“能量”。

我们应该尽可能远离那些带着负能量生活的人,他们往往脾气暴躁,喜欢抱怨,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于运气,又对自己的小成就沾沾自喜,他们自己做不到什么事,就也会告诉你你也做不到……

《孔子家语》中有这么一段话,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这段话就是在劝导我们结交那些能给我们带来积极影响的人,而远离那些不善之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加正能量满满,则需要我们学会经常肯定自己,接纳自己,也学着接纳别人,对别人宽容。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了有条件的自我接纳无条件的自我接纳,让我们学着更好的面对真实的自己。

有条件的自我接纳往往是,如果我做了什么我认可的事情(比如考试中成绩突出,帮助了什么人),我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好人,觉得可以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但一旦用这种“好”或“坏”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我们会倾向于用这样的标准来评价自己,来评价自己整体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可以说是一种习惯性思维。

比如,如果我做了一件助人为乐的事情,我就会觉得自己是好人,但实际上我可能也曾经做过很多坏事。所以这样的评价可能是不客观的。而且,就算我之前一直都是在做好事,也不代表我之后就一定不会做坏事,一定不会成为我的标准里的坏人了。

最好应该拒绝给自己做出一个全局性的评价。一个人是好是坏,我们永远也无法得出一个定论。我们只是在做一些好事和坏事——这是一种根据我们的愿望、目标和价值做出的判断。

这样想才是无条件的自我接纳——我们既然出现在世界上,就是足够好的,而不需要其他任何理由。

在生活中,我学着区分自己的做的事与对自己的整体评价,比如我考试失败了,我会告诉自己确实考试失败了,但不代表我这个人是失败的,也不代表我之后会一直失败。

同样的,我受到领导的一次表扬,只代表我现阶段的工作状态很好,我接纳这样的自己,而不是说我之后再也不会犯错了。无条件的自我接纳,才有无条件的欢乐与信心,我们的能量场才不会轻易被别人影响。


“焦虑感往往源于你对自己人格的贬低,其中还包括一种无能感。而愤怒感往往源于对他人人格的贬低,且不仅仅是对其恶劣行为的批判。”

当我们做了什么让自己不满意的事情,我们可以承认这样的事实,这样的承认是不会让我们焦虑的,而更可能是失望或者悲伤这种情绪。只有当我们觉得我们不够好,觉得做了这件事自己很失败的时候,我们否定了自己,才会感受到焦虑。

我们还应该学着无条件地接纳别人,让我们在被愤怒控制之前,先控制住愤怒。需要明确的是,这和前面说的要远离负能量的人并不矛盾。我们尝试接纳一个人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原谅他的某些行为,而只是希望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他们,从而让我们不被过多的影响,毕竟有时候我们必须面对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

无条件的接纳别人的一个原则是无论对方犯了什么错,我们都不应该否定对方这个人。我们可以指出他的错误,批评他的错误,也可以劝他去改正,但是我不能说,因为他犯了这个错误,他这个人就是个坏人。

因为当我们觉得一个人是坏人的时候,我们是在贬低对方这个人的人格。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愤怒感也就油然而生。我们不是不可以愤怒,而是要在愤怒之前更加客观的去看待他的行为,毕竟真的让我们感到愤怒的是他的行为,而不一定是他这个人。

在生活中,上下班的路上,我经常对那些喜欢插队,不尊重规则的人感到愤怒,因为他们的一些鲁莽行为,有时会耽误我的正常出行。我觉得他们没素质,对此感到很愤怒。

但学习了如何无条件的接纳他人之后,我想我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些问题,也许我就不会那么愤怒了。毕竟愤怒对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我会想,他确实在正常排队的过程中插队了,他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合适的,他不应该这样做。对这样的行为我感到非常的失望。

但是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不能因为这样的行为就觉得他这个人一定是个坏人。我想他可能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可以很好地遵守规则的。他可能有什么特别紧急的事情要去处理,所以会采用这样一种不太好的方式。

换了一种思考的角度,带着不同的信念,我不去否定他这个人,也正因为如此,我的愤怒感被大大的减少了。我只是觉得有点失望。

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无条件的接纳自我以及无条件的接纳他人,那我们就会在生活中少很多的焦虑和愤怒感,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情嘛。


更重要的是我们慢慢明确了什么是重要的,明确了自己客观的标准,让自己拥有更加稳定和强大的内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让我们先保护好自己的正能量,再自然而然地发光发热吧。

原创:温寻梅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