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边界,才有未来

最近小区物业做活动,给业主洗车,我也得空把自己车开去洗。开到停车的地方,眼看着前面一个老人,带着一个2岁多的小孩,像是祖孙俩,一起站在我的车头侧边,看工作人员洗车。


当时在车内作为司机的我,有点不知道如何是好。他们浑然不觉得有车过来,需要避让下。不是为了给车让路,而是应该考虑自身安全,特别是小孩子什么都不懂。等


我把车头开过去准备倒车,看着这祖孙俩,我很为他们捏把汗,也为孩子的父母感到忧心。

 

当父母们在为孩子的成长,将来打拼的时候,当他们在学习怎样养育孩子的时候,当他们在考虑孩子将来上什么学校,接受怎样的教育,有一个怎样美好的未来的时候,好像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顺其自然的就会到来一样,但他们却很容易忽略,孩子能接受到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这一切的背后,到底需要怎样的前提才能真正拥有?

 

安全问题,好像在孩子小时候会更容易被父母注意,但也有很多心大的家长,对于安全,就仅仅只是不生病,不出意外这些。好像孩子好好活着,就能意味着他们想象的未来就会发生在孩子身上了。

 

如果孩子身心不能健康发展呢?最近高考放榜日,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学生因为考试成绩超标而脑溢血的,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好成绩,有一个可预期的好学校上,但却没有这么好的福气享受这个开心的结果。


还有很多人的人生,早早就自杀的,或者不知道活着为何,看似拥有了一切,却仍然不想活着,这难道不该是生命教育里应该被重视的吗?难道保障了基本的安全,就意味着孩子会一辈子安全了吗?

 

很多人把自己的生命,安全,幸福,都寄托在了他人手上。比如站在我车头边上的祖孙俩,如果是一个大意的司机,或者刚好没注意看手机去了,他两的生命安全真的是在别人手上的。


还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闯红绿灯,这也是把生命交给了别人。还有很多人的幸福,也都交给了别人,觉得是别人给了我什么,然后我就会幸福。

 

考上了大学,就好了

找了个好工作,这辈子就不愁了

 

在这样的心态背后,我看到他们身上缺失了一样共同的东西——边界感

 

01


边界感是一个心理学词汇,百度百科上的意思是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

 

边界,首先是一个界限。有些界限是很清楚的,比如建筑之间,家与家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我的东西是我的,不是你的,这种边界的划分,给了各自一种基本的保障,或者一种确认,这就是我,这属于我,也意味着,不可被侵犯。我们在边界内做事,才会更自如,更自由。

 

但回头想想,很多的矛盾和冲突,都来自于边界的被侵犯。大到国家,小到个人。还有我们内在的边界感,比如,我们隐私不希望被人侵犯,不希望被人议论,但在很多地方或者风俗文化中,其实议论别人的私事是一件挺普遍的事。


这事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大家都觉得无关痛痒,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觉得边界被侵犯,是何等恼人,让人气愤,甚至想杀人。

 

02


边界,除了是一种限定,还是一种规则,起保护作用

 

比如红绿灯,它是一种交通规则,大家都知道在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该停。


因为遵守它,你便能在这种规则之下受到保护。首先是安全的,因为大家都这样做,才能保证秩序井然,才不会在红灯的时候一辆车过来撞到正在过马路的你。即便有这样的车,你也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03

还有一种边界,跟自我有关


比如,我的安全感,我的身份,我的幸福,这些都是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是我自己需要考虑,去实现的。

 

个体是否有清晰的自我意识,这是很重要的边界感指标。如果一个人的边界感清楚,哪怕交通规则没有提到,哪怕没人告诉他,有车辆靠近你了,你肯定会有反应的,因为你知道要离车辆有一定的安全边界。

 

当我们内在跟外界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带的时候,我们对待外界的方式,也会显得模糊不清。车辆过来了,我觉得他会避开我,所以我不用考虑避让他。

 

04

百度百科上对不健康的个人边界做了一个定义——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或是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比如,

 

拒绝别人的要求时,会感到心情不好或愧疚。

 

被人刻薄对待时,只会忍气吞声(我个人觉得还有另一端,就是过度反应)

 

为了讨好别人,放弃自身信念


通过别人的评价定义自己

 

在做咨询中,我接触到很多这类人。他们会因为别人的情绪而受影响,同时觉得自己该为他人的情绪负责,觉得只要别人不高兴,自己就一定有责任。

 

追其根源,其父母在养育他们的过程中,总是在凭心情养育,也即,父母高兴的时候就对他们好,这种好包括态度上的好,和行为上的满足,不高兴的时候就恶言相向,甚至拳脚相加。


这些都看上去很常见,很多父母都觉得,谁不是被这样养大的?

 

但在孩子内心留下了一个感受——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言行在什么情况下是可以的,是合适的,他们只知道,父母高兴的时候是可以的,是合适的。不高兴的时候,什么都不可以。


所以他们丧失了客观判断外界的一个正常的边界感,而变成了,父母的情绪成了他们的一个基本规则。


可是父母的情绪,这有规则可言吗?规则不是一个在哪里都行之有效的准则吗?红绿灯在他们眼前,也会凭着心情不好而消失或者变化吗?

 

这样的养育方式,破坏了孩子内在的边界感,他们无法很好的守护自己的边界,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一样东西可以保障。


比如,我的时间,我自己的事,这个边界是没有被设立和确认的,因为父母并没有给予和允许,父母的情绪会时常侵入进来,孩子的边界就被打破了。


一个缺乏边界感的人,他们内在也肯定很没安全感。试想下,一个国家如果边界不清晰,这个国家在世界上会有很强的安全感吗?


所以就会有所谓“舔狗”,需要讨好别人,才能感觉自己是好的,没有做错事。因为他们从小也是看父母脸色,讨好父母,才不至于因为父母的情绪而伤害到自己。

 

边界不清,就会想要一些东西来维护。就像一个破了的洞一样,需要其他东西来填。所以希望别人为自己负责,希望别人给自己一种确定感,自信感。

 

05

有时候,适当的拒绝,在是维护合理的边界。

 

一个孩子哭闹,吵着要一样东西。这个情况看起来很复杂,因为孩子会根据各种情况来满足自己各种需求,但不是所有的需求都应该被满足。不是这个玩具可以买,那个食物不能吃这些简单的准则,而是在这些允许和拒绝背后,父母坚持的信念是什么。

 

在合理范围内的正常需求,是可以满足的,过度纵欲,是需要制止的。有一些危险伤害性的,是绝对要杜绝的。适合其长远发展的,可以鼓励满足,等等,这些都是规则,这些也是孩子行为的边界。


一旦清晰的去执行了,不带附加条件,孩子内在也会慢慢形成,内化这些清晰的行为准则。

 

父母还需要额外担心,他自己一个人过马路会不会被车撞,他自己的零花钱,会不会胡乱花,会不会交到不良的朋友之类吗?

 

边界是一个无形的手,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内容层面做很多事,今天吃什么明天穿什么,好像做了很多很多,却不知道,这些对孩子而言,到底能陪着他走多远。


若只知前进,不知看看身处何地,不知回到自身反观自己,环境怎样,自己怎样,这些看得见,看不见的规则和边界,我们如何走的更远呢?



原创:王璐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