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to do/行动,还是to be/存在?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对未来感到迷茫,我们这样做对吗,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有意义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该何去何从?

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这到底是一个“to be/存在”的问题,还是一个“to do/行动”的问题?“自己的努力到底是不是对的,每天都挺累的,有时会因一些挫败而失望”,这是一个关于怎样做、做什么的疑问,还是一个关于怎样存在、存在感的疑问?

我们看到“行动文化”迫切需要去做点什么,通过做到什么来定义、衡量自己,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当我们难受、难过、失望、迷茫,我们特别想要找到行动方案、解决办法,动起来,解决掉。我们更倾向于去行动,更相信行动才能解决困扰。

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愿望:等我有钱了,等我有房子了,等我事业有成了,我就会变得很幸福、快乐。从这个角度来讲,行动像是外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

和“行动文化”相应的“存在文化”,我们内心的难过、痛苦、迷茫,是源自行动的,还是源自我们存在的状态?我的努力到底是不是对的,就像是我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对自己这个存在感到怀疑和质疑,我怎样做才能让自己这个存在有价值、有意义?

关于存在感,就不得不谈到存在的身份问题——我们是以谁存在?是以我这个本身存在,还是以他人的需要或期待而存在?

有时会听到这种感觉:“我总是按着别人的需要和期待活着,很少按照自己的需要活着,甚至都不知道我的需要是什么。

我时常感到很压抑、无聊,甚至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我做的、付出的这些,到底有什么意义?”那么,是谁存在?是我存在,还是谁存在?

这会引出常见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活出自己。两者都突出“我”的部分,感觉前者冲突感更强,有点像是“我存在,别人让开”,后者强调“要有我”的部分,有点像是“我要存在”。

我想尝试把这两句话结合起来,回答前面那个问题——是谁存在?是我们存在。我想表达的是,首先是有“我”,然后有“们”,是“我们”一起存在。

这样可能会有更多情感和意义的流动,而不孤独,价值饱满。也许有些经历会给我们带来很冲突的体验,仿佛“我”和“你”不能共存,要么只能有“我”的需要,要么只能有“你”的需要吧?

我会想到比如心理咨询,可能有时候我们特别想问怎么办、怎么做,但可能更根本的不是行动的问题,而是存在的问题。

当深入到我们的内心,探索和理解我们的存在,拨云现雾,松绑和解除那些压抑和束缚,有了释然、坚实的“我”存在,我们开始知道“我”想要什么,能够解放和施展“我”的才能和力量,我们才能“有效”行动吧?

文:刘宁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