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我是谁”人际关系如鱼得水

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刻着“人啊,认识你自己”的千古之问。而中国也有祖宗教诲:“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说,古今中外,不管是哲学还是传统文化,都在探索“我是谁”这个大命题。

 

正因为如此,人们大都把“我是谁”当做大家们的学术研究,而很少去真正的去思考“我是谁”与“我”有什么关系,与人际关系有什么关系。

 

可事实上,每一个人的每时每刻都有一个”在,不是吗?每一个人也都脱离不开人际关系,不是吗?

 

现在各种声音都在说“爱上我自己”、“接纳我自己”、“做好我自己”;也有各种各样的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书籍文章经久不衰。可这个“我”和“自己”又是什么关系呢?“我是谁”和人际关系又有什么关系呢?

 

是什么,决定怎么办!如果我们连“我是谁”,“我和自己的关系是什么”都不明白的话,又如何能够“爱上我自己、接纳我自己、做好我自己”呢又如何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当然,“我是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哲学命题,在这里我不敢妄论。今天我只是想从心理学的角度,从“自我与角色的关系”来浅浅的谈一下“我是谁”,并以此来探索人际关系

 

什么是自我?

 

心理学教材上定义: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关于自我的结构有很多种分类。

 

在这里我们就低级自我与高级自我加以阐述。

 

简单直白的说,低级自我就是“我想、我要、我喜欢”的欲望“我不想,我不要、我不喜欢”的嫌恶的结合体。

高级自我是在欲望和嫌恶之间调适,从而决定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一个人的心理能力和性情

什么是角色?

 

科学的角色定义包含三种社会心理学要素:角色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角色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而非自定的;角色是符合社会期望(社会规范、责任、义务等)的。

角色,就有相对角色比如孩子角色的相对角色就是父母。

通俗点说,角色就是与自我之外的人事物产生了关系,与人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

 

对于角色来说,为了适应关系应该不应该,可以不可以,行不行”的取决于自我的角色行为标准的自律比如,作为一个孩子,会要求自己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

 

对于相对角色来说自然也会有对角色的“应该不应该、可以不可以、行不行”等取决于相对角色行为期待的他律比如,爸爸妈妈期待孩子做一个听话的孩子。

 

人是一个社会性动物,社会化的进程就是角色与相对角色的互动过程,也就是人际关系的产生和交互过程。

 

即便是现在所谓的宅男宅女们,依然要通过网购点外卖网聊玩游戏等方式来和外界发生着联系。所以,就算着,也依然脱离不了角色互动,脱离不了人际关系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抑郁症患者,都想躲避与人的交往,希望有一个理想中人际关系完美的世外桃源。可是世上哪里有桃花源呢?《圆桌派》有一次关于桃花源的讨论讨论着,讨论着就有人说:桃花源产盐?如果不产盐的话,那么他们就需要买盐,就需要与外界有联系,所以这个桃花源依然不可能是与世隔绝的了。当时所有人都笑了。

 

角色分类也有很多。

 

在这里,我选择大家易于理解且便于分辨的台湾大观心理学派心理学家“林昆辉”老师的角色系统分类,即“家庭角色系统、学校角色系统、职场角色系统、社会角色系统”。

 

不管是在一组又一组的家庭角色里面,或是一组又一组的学校角色里面,或是一组又一组的社会的职场角色里面,或一组又一组的社会角色里头,我们统统都有自定义的角色行为标准跟他定义的相对角色行为期待

 

 

举例说明:小A35岁,公司经理,已婚,一个儿子


在家庭角色系统里面,他相对于父母来说,是儿子。父母希望他能够做一个好儿子(相对角色行为期待),他也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好儿子(角色行为标准)。以此类推,他被期待做一个好丈夫、好爸爸,他也认为应该做一个好丈夫好爸爸。


在职场角色系统里面,相对于员工,他是经理。员工希望他是一个好经理认为为了公司应该做一个好经理。

 

自我和角色的关系是什么?

 

独处时是自我,共处时是角色

 

但如果独处时还在想着别人,那就又陷入了角色系统。共处时忽视他人,又陷入了自我之中。

 

所以,独处时自我大于角色,共处时是角色大于自我,才可以维持正常角色互动,界定人际关系

 

在我们平时看来,我是我,自己也是我。那“我“和“自己”的区别在哪里呢?那人们说“我要爱上我自己”岂不是自相矛盾的了?

 

其实,每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自我便开始存在,同时也已经进入家庭角色系统了。

 

如果,我们把“我爱我自己”这句话的中“我”看作“自我”,把“自己”看作“角色”,可能就方便理解了。因为,参与人际关系的是角色,决定人际关系的是自我。很多时候我们对自身的满意度就是取决于角色和相对角色的和谐度。对角色不满意就没办法爱自我,对角色不满意就会不接纳自我;对角色满意了就是自我与角色合二为一,就是“我爱上了自己”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我和四个角色系统,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五个“我”,相对关人系也有他的五个“我”。所以,看起来是“你”和“我”的关系,事实上是“你的五分之一的我”在和“我的五分之一的我”在互动。


但如果我们都不清晰是“你的哪个五分之一我”和“我的哪个五分之一我”在相处,就会出现各种人际关系冲突。自我与角色的冲突,角色与角色的冲突,角色与相对角色的冲突

 

举例说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参加应酬很晚才回家,发现卧室的门紧关着。


女王站在门口敲门,丈夫问:“是谁?”女王回答:“是女王。”丈夫没有开门。


她又怒气冲冲的敲,丈夫又问“是谁?”,女王回答:“是伊丽莎白。”丈夫还是没有开门。


伊丽莎白女王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最后,她答道:“亲爱的,我是你的妻子伊丽莎白啊。”听到这话,丈夫才打开门。

 

我们来看:

 

1次敲门时,她说我是女王,用的是社会角色。丈夫不开门,是因为她在家庭系统本该使用妻子的角色,她却把自己用了“女王”这个社会角色来回答。结果是一方面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有冲突,另一方面社会角色和丈夫的相对家庭角色有了冲突。

 

2次敲门时,她愤怒地说我是伊丽莎白她愤怒是因为她的自我对丈夫这个角色的不开门的反应不满意。她把自己当做自我。而丈不开门是丈夫认为那个时候她应该做妻子。因为她在家庭系统强调的自我,和自己的、丈夫的家庭角色有了冲突。

 

3次敲门,她温柔地说“我是你的妻子啊”。丈夫开门了。因为她的自我和妻子的角色合二为一,所以同时满足了丈夫的家庭角色的需求。

 

为了更好的理解自我和角色的关系,我们看以下几张图片,哪一个是角色,哪一个是自我,哪一个是角色与角色的冲突,一个是角色与自我的冲突,哪一个又是自我与角色的合二为

 

再拿上面A的例子来说明自我与角色的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A下班回到家。

 

A的妻子和他的母亲因为管孩子学习的事情发生了一些矛盾冲突。然后小A的母亲就在他的面前告他妻子的状。

 

A就对母亲说她上一天班了,回家还要管孩子学习,怪不容易的,你多体谅体谅”。结果小A的母亲就更生气了。因为在母亲面前,小A本来应该扮演的是儿子角色,他却用体谅妻子的话语去扮演了丈夫的角色。母子关系冲突了

 

A又去对妻子说:“我妈妈一天到晚帮着干家务,带孩子也挺不容易的,你多体谅体谅她。”结果妻子也更生气了。因为在妻子面前,他本来应该扮演的是丈夫角色,他却带着儿子的角色去和妻子说话。夫妻关系冲突

 

A见了孩子骂孩子“你没有好好做作业,让奶奶、妈妈都生气了。结果孩子一脸不高兴。小A在孩子面前原本是爸爸的角色,可是他却扮演了老师的角色,要求孩子认真做作业;然后又扮演了儿子的角色丈夫的角色去妈妈和奶奶说话。父子关系冲突了。

 

然后A自己一肚子火气(自我与角色冲突),把用对待公司员工说话的口气对父亲说了一通(家庭角色和职场角色混淆)

 

A整个角色错位,混乱,导致家中关系一团糟。

  

如何处理好角色与自我的关系?

 

角色是用来调整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的欲望与嫌恶的

 

在同一个场景里,一个人也可能扮演多重角色组合。所以,更需要处理好角色与自我的关系。

 

只有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够意识到自己处于什么样的角色系统,在那个角色系统里的那一刻自己是谁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按照来自于自我的角色行为规范(自律)和来自于相对角色的角色行为期待(他律)去要求自己: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哪些可以做 ,哪些不可以做。


也就是我们常“在什么场现什么形”,不要把职场角色带回家,也不要把家庭角色带到学校。即不可以在该用角色面对相对角色的时候,只满足自我目中无人;也不可以完全陷入角色而忽视自我。

 

我们换一个场景来看

 

母亲告妻子状的时候,A私下对母亲说:“妈我知道了,是她的不对,回头我说说她。”


A私下对妻子说:“你辛苦了,回头我跟妈妈说说。”


A私下对孩子说:“儿子,跟爸爸说说妈妈和奶奶是怎么说你的。”


 然后,他一个人在书房里抽了一根烟,听了一会儿音乐,放松一下。

 

结果,自然是家里烟消云散,家庭关系一片和谐。因为他做到了在妈妈面前自我与儿子角色、在妻子面前自我与丈夫角色、在儿子面前自我与爸爸角色的合二为一,角色与相对角色和谐对应。这样的人际关系自然如鱼得水。

 

可是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与角色角色与对角色的冲突非常大,尤其是自我与角色的冲突很难达到角色与自我与相对角色的合二为一。所以,人际关系往往发生危机,甚至有好多人想逃离人际关系。

 

我们拿孩子学习举例。

 

现在有很多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和抖音。尤其是疫情期间,孩子名正言顺拿到了手机在家听课。所以呢,想玩手机不想学习。玩手机是满足他的自我需求——我喜欢玩手机。学习是满足学生角色和相对角色的需求——作为学生应该好好学习

 

可是“我喜欢玩手机,不想学习。就是说他喜欢玩手机但应该不应该玩 ,不喜欢学习但是应该学喜欢的不应该、应该的不喜欢自我与角色的自定义行为标准、相对角色他定义行为期待的冲突

 

那怎么来解决这个自我与角色、相对角色的冲突呢?

 

常规情况下,人们面对自我与角色、相对角色的冲突一般应对办法。喜欢玩手机但不应该玩应该学习来举例

 

第一种办法:做我喜欢的,应该的我不去做。(满足自我,冲突角色)

 

第二种办法:喜欢的偷偷做,应该做的应付着做(满足自我,应付角色)这就像有些学生,学习时人在心不在。把学习当做家长的事,老师的事。

 

第三种办法:为了满足我的喜欢,想办法把应该变成不应该的。(满足自我,放弃角色)比如说学生选择失学退学或者是请病假不去学校。这个时候失学退学或者是请病假,在家里面,他就暂时失去了学生角色也失去了学生角色对应的行为规范,就把应该上学变成了不应该上学。

 

第四种办法:为了适应角色,把喜欢的变成不喜做, 去做应该的。(调适自我,满足角色)就是作为一个学生他知道应该上学应该做一个好学生,然后他的自我角色也喜欢上学。他知道应该学习也喜欢学习,这个时候自我和学生角色合二为一和谐相处,皆大欢喜

 

显然,第四种办法——调适自我,满足角色是处理角色与自我的冲突的最合理方式。

 

还有一种办法, 处理自我与角色冲突,就是选择角色,满足自我。当然,这需要有足够的能力支撑,有充足的选择权才可以。比如,马云就可以选择做一名乡村教师来圆他的教育梦想。比如,一个职业能力非常强的人,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又擅长的工作去干。


所以,一个人如果时时刻刻明白我是谁明白在什么时候“自我“要服从“角色行为标准和相对角色行为期待”,“角色”在什么时候要满足自我欲望和嫌恶,那就意味着成熟和自律,人际关系自然如鱼得水,生活工作自然也顺风顺水。

 

愿你明白“我是谁”,不负韶华不负“我”!


备注:文中观点借鉴于台湾心理学家林昆辉;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创:王小女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