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密码:今天你睡够十小时了吗?|岩读

文稿:宛荻
设计:昭野
排版:昭野
主播:Aplin
责编:塔塔
来源:微信公众号: 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随着春天的悄然而至,你有没有留意到日照时间的变长?是啊,阳光更多的余温让我们感受到万物复苏,蛰虫苏醒的开始,就连不少幼小的生灵都结束了冬眠的长久历程……

冬奥会缓缓落幕,冰与雪的故事也将被春天的温度“融化”在记忆长河里。可就算故事结束了,感触犹在。你们还记得那个在滑雪场上大放异彩,斩获金牌的中国姑娘谷爱凌吗?她的速度与勇气让人惊叹,可更让人难忘的是她的精神气与充沛的动力。这也引发了许多人的好奇心:奥运冠军的成功秘籍是什么?

想必看过谷爱凌的采访的都知道,她有一项“秘密武器”——睡够十小时。虽然真实,但好不可思议。睡觉的力量到底多强大?这是不是印证了那句睡觉助人的科学真理?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睡眠,这个对全人类而言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的“日常”。

01

睡觉的“意义”

睡觉,也指在睡眠状态中休息,是一种生理现象,也在人的生命中占据了大约1/3的时间。是的,我们一小半的人生都在与床为伴,这听起来似乎有些“颓废”,因为我们仿佛浪费了人生中的大把时光;但经过长时间的生物进化,睡眠的存在必然有所道理。那么,抛开媒体夸大与自身主观经历,科学来看,睡觉,尤其是充足的睡眠,到底意义何在?

其实就睡觉而言,脑子比身体受益更多:我们的肌肉需要的仅是间歇式的放松,而脑中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毕竟它们在为我们全天无休地工作。

很早之前,就有实验表明人的认知能力是在睡眠中提升的;有实验者对两组人进行了测试:一组人在早上十点的时候参与动作学习的任务并接受了相关的训练,而另一组则在晚上的时候进行了同样的学习。他们都在十二小时之后经历了同样的考核。也就是说,第一组人在晚上考试;第二组的考试则是在经过了一晚上的睡眠休息之后的第二天清早。

结果显示:从训练到考试,第二组实验参与者的表现比第一组更好。这就充分证实了睡觉对脑内神经细胞的处理与调节,并由此让人们多方面的认知能力得以提升,比如动作记忆,语言感知力和视觉辨别力(Ellenbogen,2005)。同样的,后来的实验也进一步证明了睡眠时间的延长可以提高我们持续性注意力并减少睡眠压力(Arnal et al,2015)。

可以说,谷爱凌的秘籍的确存在科学依据;正如她采访所说的,每晚十小时的睡眠促进她的成长,也是她的复习时间:在脑中、甚至在潜意识里复习当天所学的动作与知识。每天规律的休整让她拥有了一个正向状态,能够在第二天的生活学习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充沛的体力,如此反复,往复循环。或许那些难度上天的滑雪动作与技巧也离不开这样“轻松的复习”。

02

与睡觉“相悖”的当今现状

说到这里,你是否感觉这位年纪轻轻的滑雪少女打破了大众对冠军的固有印象与传统认知?她好像并没有牺牲睡眠,为了成果而分秒必争?她好像并不在内卷的潮流中?她好像真的做到了眼中有光,心中有爱。

不错,在这个“快进”时代,睡觉并不被“提倡”,甚至被许多人认为是浪费生命。多少次,即使分针走过了十二点,即使第二天还要早起,大多数的我们也不愿放下手机,离开电脑,给自己的脑子好好放个假。睡眠剥夺与长期熬夜对人的认知能力,比如反应、记忆与情感等带来的负面影响早已通过不少研究结果深入人心,但早早地躺上床合上眼并非易事……


有些夜不得不熬,有些事实属无奈。


说到这儿,有个疑问出现了,熬夜是可以自主选择的吗?我们都可以因为熬夜的不好从而说服自己早睡吗?

其实不然,一部分人选择熬夜不过是被蓝光吸引:他们“热衷于”iPad上的好剧,手机上的信息。晚睡是他们不知不觉的习惯。但,也有白天工作太忙的年轻人,只能从晚睡中偷出一点时间留给自己;也有还在奋笔疾书、备战考试的万千学生,只能在台灯下被迫煎熬……对很多人而言,睡觉也是一种奢侈。

在左右为难、被逼无奈的时候,我们怎样才能平衡睡眠与生活压力呢?


03

来自谷爱凌的启示

谷爱凌的生活例子或许可以给我们些许启发。就像她自己所说,她在做很多不同的事情,她喜欢滑雪、跑步、做饭、甚至学习。因此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她都投入了全部——“平时用百分百的精力去学习,周末用百分百的精力去滑雪”。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全情投入的时候,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对我们而言,如果我们白天工作学习的时候用百分百的精力面对手边的任务,那我们晚上或许也就拥有了百分百的时间去休息。

熬夜并不是高效的代名词。在所谓时间管理的平衡中,“专情”是个解法,也是自律的开始。

04

个体差异

话说回来,我们每个人的每晚都需要十小时睡眠吗?

这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就像这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人,睡眠很重要,但它的长度也因人而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是不一样的,也许有人仅仅睡四五个小时也可以体力充沛、精神饱满地面对第二天的生活;可也有人需要长达十二小时的睡眠作为自己状态的支撑。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惯和作息,因此,也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谷爱凌的“秘密武器”是她自己的成功秘籍,并非对所有人都适用,所以对于睡眠时间的“一致”没有必要强求,但她的生活态度却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不是人人都是谷爱凌,也不必人人都是谷爱凌。

谷爱凌的人生难以复制,但并不妨碍我们同样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与跑道。18岁是个美好的年纪,但它的绽放不是唯一的“高光”,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成为更好的自己。

No matter how, we should make efforts to be “the best version of ourselves”.


3月20日世界睡眠日即将到来之际,大家要多注意睡眠健康,给自己充足的精力来面对生活哦!

参 考 文 献 
Arnal, P. J., Sauvet, F., Leger, D., Van Beers, P., Bayon, V., Bougard, C., & Chennaoui, M. (2015). Benefits of sleep extension on sustained attention and sleep pressure before and during total sleep deprivation and recovery. Sleep, 38(12), 1935-1943.
Ellenbogen, J. M. (2005). Cognitive benefits of sleep and their loss due to sleep deprivation. Neurology, 64(7), E25-E27.

作者简介:宛荻,设计:昭野,排版:昭野,主播:Aplin,责编:塔塔。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海内外高校硕博学生和专业咨询师创立,致力于打造专注高校学生心灵慰藉和情绪管理的心理健康服务创新平台,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