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失语症”的聚集地

文:一从
编辑:鲸鱼
来源:微信公众号:社会学了没(ID:socialor)

文字互助者联盟:“失语症”的聚集地

 

你出现过下面这些情况吗?

 

在看电影的时候,明明很感动,有很多想要说的,但是就是说不出。

 

碰到不同的美好的场景都只会用好看、美丽、漂亮类似的简单词汇。

 

说活爱语无伦次,逻辑性不强,加许多连接词。

 

不能准确找到用来描述的词汇,只好加很多以“就是那种……”来开头。

 

在聊天的过程中离开了表情包就很难表达清楚意思,总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我的本意。


……

 

其实这些都是“文字失语”的表现,“文字失语”不是医学上的“失语症”,而是指正常人在日常表达中的语言运用能力的下降,尤其是在面临复杂情境下的表达困难、逻辑混乱。


失语者日常记录贴


我们使用文字的能力好像越来越差……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02人中有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

 

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失语症患者”,自今年1月份成立以来,已有15万人加入,他们在这里交流经验,训练表达,寻求“自救”

 

 豆瓣“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

你有多久没有认真表达了


前段时间被“996”、“打工人”、“内卷”等词汇密集刷屏,暴露出来当代人的压力究竟有多大?

 

而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

 

这些压力,可能是每个月要还的花呗信用卡,可能是车贷房贷,可能是孩子的教育费用,老人的赡养费用,也可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或是日常工作中的不如意……各种无形的压力加之于身。一项蜂鸟问卷的调查显示,2500个受访者中,九成人在生活中都存在心理压力。

 

为了维持“体面”的生活,为了一家老小的开销,人人都在负重前行!除了正常上班之外,兼职也成了一股热潮,利用业余时间送外卖,跑网约车,拍视频……已经不是什么新奇事儿了,一天24小时,恨不得掰成48小时过。

 

人们越来越忙,忙到几乎很少思考自己真实的感受,忙到很少仔细琢磨自己这样表达是否合理?

你有多久没有认真表达了?

 

正如《新异化的诞生》一书中所言“现代的社会行动者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时间常流逝殆尽,他们极度缺乏时间。时间仿佛像是石油一般被消耗的原材料,越来越珍贵,所以其短缺越来越让人感到恐慌。”

 

人类不断进行技术革命和产业创新的本来目的是要解放双手,让生活更自由、更幸福。然而,科技加速发展带来的不是完成既定任务后更多自由的时间,而是越来越多的任务。

 

举个例子:

 

在网络世界发明之前,一个工作日可能要花两个小时收发十几封邮件。那么在电子邮件发明后,我们每天是不是就能只花一个小时或者更少的时间来回复邮件,然后就可以利用剩余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呢?


然而并不是,事实是因为邮件更加方便快捷而有更多人更频繁地使用,结果是我们要收发更多的邮件,可能是几十封,可能更多,需要花的时间也更多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堆积起来,让我们不得不在更少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我们的生活步调不断加速,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自由的时间越来越少,又如何花时间来仔细思考自己的表达呢?

 

所以,语言变得直接、简单、粗暴,只要对方能够大致理解就可以。

 

在这里,效率至上!

 

没有时间的我们也没有时间去阅读,可能是在公交、地铁上,可能是在等车的间隙,我们打开手机看一看,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成为主流。

 

互联网的知识海洋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观点,我们选择了其中的部分观点,这些观点同时也选择了我们。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了“信息茧房”——在信息传播中,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东西,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这些观点也就像茧房一样包裹着我们,让我们的世界只剩下了同质性的信息,在这个圈子里,我们自己无比正确,根本不需要思考,这样的语言表达似乎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没有个性的我们

 

从几何时,颜文字、表情包和流行语成了网络交际的必备技能,并迅速占据聊天市场的半壁江山,彷佛不用这些,就不会聊天了一样。

 

尤其是在年轻人之中,使用流行语变成一件很有个性的事情。

 

如今,90后已经听不懂00后讲话了。

 

“yyds、xswl、zqsg、nbcs……”等网络用语自成一派,霸占各大网络平台,被调侃为00后“黑话”。

 

同时,在不同的群体中,会流行不同的网络用语,不同的圈子说不同的话,往往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只有当你使用某一个圈子特定的网络用语时才会被该圈子的成员接纳,特定的表达方式成为圈子成员的身份标志。

 

“奥里给”“雨女无瓜”“扎心了老铁”“蓝瘦香菇”“真香”“干饭人”“凡尔赛”等网络流行语一个接着一个爆红网络,获得诸多年轻人的模仿学习,并快速使用,追随一波又一波潮流。

 

这些最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如今却变成最没有个性的一批人。


“也许我们有理由害怕:如果不把自己的个性塞进某个公共认可的口袋里,那我们的个性就会像粉末一样四散而开。”——《没有个性的人》

 

众多的网络用语造就套路化、公式化的表达方式,在万物皆可“绝绝子”的时代,人们放弃了思考准确的表达,也放弃了展现最真实的情感细节。

 

就“yyds”一词来说,据不完全统计就有永远的神、永远单身、杨洋单身、阴阳大师多种不同的意思。所以,当人们在说“yyds”的时候到底在说什么意思呢?

 

再比如“小丑竟是我自己”用来指“舔狗”、“生活不如意的人”、“自作多情的人”等,当人们调侃自己的时候,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

 

当网络流行语成了人们用来缓解尴尬气氛的工具,成了人们逃避社交的挡板,一切最细腻的情感表达逐渐消失殆尽。

 

这些玩笑的背后是否也隐藏着孤独与脆弱,是否也有一颗等待安慰的心呢?

 

而一句粗暴简单的流行语杜绝了更多相互间的试探、关心。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用语确实极大的简化了交流过程,有的时候还能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懂的都懂”的效果,让表达者的意思很容易被他人理解,这就让沟通的成本降低,效益增加,实用性水平相当高。

 

然而借助表情包、流行语、省略语的一系列表达以其高度的模式化、同质化的形式加速传播,刚刚兴起,又迅速消失。当使用套路般的符号成为习惯,而这些符号又面临着失效,再想运用文字进行复杂的表达就变得颇具难度。就好像习惯了键盘的我们,再回头提笔写字,一写就错,大脑一片空白。

 

两个世界的生活

 

网络语言凭借其生动、活泼、幽默、多元的独特风格形成一种亚文化,而那些不理解形形色色新语言含义的人,尤其是那些不经常使用互联网的人却被排除在外。

 

例如稍年长的人在使用微信时,总喜欢在一句话的背后加上微笑的表情包,还觉得这是一种友好、认可的表现,而在年轻人看来,这可能是一种冷漠,类似于“呵呵”的意思,双方的意思就完全相反了,造成了表达的误解。

 

不仅如此,网络语言形成的藩篱不止在不同群体中,也在不同情境下。

 

比如现实生活中在跟领导开会,讨论策划方案时,绝不会有人说“yyds”、“绝绝子”……

 

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现实的和虚拟的,而这两个世界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跨不过的鸿沟。

 

诞生于虚拟世界的网络语言,是将自然语言的文字输入到计算机,通过数字化处理,又以文字形式展现在电子屏幕上。它是视觉的,但不同于传统的书信及阅读,它不是口头的,但又具有口语的形式,比如网络中打招呼的表情包,因而兼具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征。

 

在急速变化的虚拟世界,只有“短、平、快”的语言才能引人注目并存活下来,但这也注定了它短暂的生命。

 

人们常常会根据环境、地点、条件和说话对象的不同调整自己的语言风格,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虚拟世界中的网络语言在现实生活中也难免“水土不服”而被舍弃。

 

网络语言的出现帮助我们有了更多元的方式来表情达意,而它的独特性也注定了它的生命将继续在虚拟世界中延续,不断更迭换代。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个人在面对“数字鸿沟”之时无力反抗,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系统由于更加多元的差异化而难以平衡,计算机更是凭借强大的数据存储功能让“大脑”消失……


而位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我们,不仅仅是语言的一个通道,更应该是语言的转码器,如何学会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在两个世界间如鱼得水,来去自由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最后,每个时代都在使用语言的同时创造语言,只有这样,语言才会越来越丰富多彩。


在这个巨变的时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语言的变化固然重要,但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作者简介:一丛,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会学了没(ID:socialor),泛社会知识社区~理解社会,探索自我。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