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考试时脑海里循环播放洗脑神曲怎么办?

作者:夜信 
编辑:草芽君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这样让人抓狂的情况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

你正在安静的考场中参加一场重要的考试,当你正为一道题目绞尽脑汁时,突然一段中毒性的音乐旋律闯入了你的脑海。

这种令人窒息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拿着大喇叭紧紧地跟在你身后,穷追不舍地给你演唱最近听过的音乐,或是平时遭你嫌弃的一些洗脑神曲。这不合时宜的旋律打断了你的解题思路,写不出答案的你更加紧张了。可是,你越是想驱赶它,它越是要“粘”在你的脑海里。

这种令人窒息的现象被称为耳虫效应(Earworm),或是非自主的音乐想象(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它是一种无意识的音乐回忆,具体表现为一段音乐在你没有主动回忆的情况下突然闯入,并不断在脑中循环播放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耳虫是一种常见的日常经历。有研究者曾针对此现象调查了1.2万名芬兰的互联网用户,结果表明,33.2%的人每天都发生耳虫效应,而超过90%的人报告他们几乎每周都会有一次这样的体验[1]。

什么样的音乐更容易引发耳虫?

耳虫总是毫无预兆地闯入你的脑海里,这些自动播放的音乐片段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还记得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音乐曾经不断地在脑中循环播放吗?这些音乐有没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呢?

有心理学家总结了之前研究中提到的引发耳虫的音乐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节奏较快,旋律简单,重复乐句较多[1]。

引发耳虫的音乐大多数是流行音乐,也更可能是著名的歌曲或一段旋律,它可能是一整首歌,但更常见的是整首歌的一部分,平均在15~30秒左右。平时爱刷短视频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引发耳虫效应的音乐经常是短视频的BGM

近几年来,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催生出一大批洗脑神曲,洗脑的短视频bgm往往就截取自流行音乐的某一片段,尤其是歌曲的副歌部分。这些音乐片段一般只有几十秒,节奏感强、旋律简单、歌词重复,容易记忆和跟唱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

屏幕前的你看到这段歌词是不是脑中已经不自觉地播放起蜜雪冰城主题曲?这首前段时间很火的神曲,为什么那么洗脑?

首先,这整段音乐都只有一句简单的歌词在重复,这样简单的信息更容易被我们的大脑记住。而且,你有没有发现这段旋律非常熟悉?其实它来源于我们小学课本中著名的美国民谣《噢!苏珊娜》。这首经典的民谣节奏欢快,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魔性的歌词加上欢快熟悉的旋律,优秀的它完美地符合了耳虫音乐的各种常见特征,难怪能够轻松地闯入我们的脑海里肆无忌惮地蹦跶!

什么样的情境有助于耳虫的出现?

耳虫不仅与音乐本身的性质有关,还会与个人经历、状态、所处环境等密切相关。英国的心理学家Williamson等人在电台和音乐网站上收集了人们关于耳虫体验的情况信息,发现了耳虫发生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2]——

1.接触音乐

这是研究参与者提到最多的一个主题,他们表示最近听过的音乐或者曾经重复接触过的音乐都很容易引发耳虫。从事音乐相关工作的人或是正在学习音乐的人也报告了更多的耳虫效应,他们比普通人更频繁地接触到不同的曲调,印证了接触音乐对耳虫形成的重要作用。

2.记忆触发

引发耳虫的音乐往往和当前遇到的情境存在一定的关联。例如,你今天刷手机时看到了某位歌手,或者偶然间看到了某个词语,随之就更容易联想到有关的歌名或歌词。回忆也能引发耳虫,如果你曾经在某个地方听过这首歌,你再次经过的时候这段音乐就有可能在脑海里重现。

3.情感状态

引发耳虫的音乐通常与当前的情绪相匹配,心情低落的时候那些悲伤的旋律也许会悄悄出现。回想开头提到的重大考试的情境,我们在解题时的认知负荷比较高,同时正承受着高压力且感到焦虑,耳虫也会频繁出现。

4.低注意状态

当我们心不在焉,或者正在进行一些枯燥单独的重复性工作时,比如打扫房间、开车,认知负荷比较低,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注意,耳虫便有机会趁虚而入。

如何赶走让你讨厌的耳虫?

虽然大多数的人对耳虫的发生持中性或积极的态度,但也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将这些经历评价为令人不安的或是讨厌的,它们往往会使人分心、走神、焦虑或是心烦意乱

Williamson等人在芬兰和英国调查了人们对耳虫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许多将耳虫评价为中性或愉快事件的人会选择并享受这偶然出现的音乐,而试图摆脱耳虫的人通常会采取两种策略:一是主动接受,找出这首歌、主动地听和唱这首歌来耗尽它的“能量”;二是分散注意力,去听听别的音乐、看电视、唱歌或大声讲话[3]。

刻意地抑制耳虫的出现往往会产生反效果。在Beaman等人的2015年一项研究中,研究者给被试播放了一首歌曲,并要求他们在三分钟内不去想它。被试们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在短短的三分钟内,他们平均每20秒就会想到这首歌[4]。

这种现象被称为讽刺性反弹效应(ironic rebound effect)。对这一现象最早的研究来自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Wegner做的“不去想白熊”实验。他让参与实验的大学生在三分钟内不要去想一只白色的熊,然而他们却不断在脑海中浮现一只白熊的形象[5]。

换句话说,当我们越是在脑海里告诉自己不要去想某件事,我们反而会控制不住地想更多。在情绪紧张或者心烦意乱的时候,这种情况可能会越发严重。也就是说,面对耳虫,刻意地逼自己不去想会让它变得更猖狂!

我们可以采取佛系的态度,试着平静地接受它的出现。

你可以主动地配合它,打开手机完整地听一遍这首歌,或者与它来一场“合唱”,把这首歌唱出来。当然,你也可以去听听别的音乐或说说话来赶走它。在讨论影响耳虫出现的情境中提到,我们认知负荷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耳虫都非常容易出现。所以去寻找一些相对轻松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如看电视、阅读等也能有效“驱虫”。

但是,如果我们是在紧张的考场上遭遇耳虫的袭击,没有办法采取以上的措施怎么办?!

不要慌,试试咀嚼口香糖!

曾有网友表示,咀嚼肉桂棒可以助她对付耳虫,这引起了Beaman等研究者的注意,他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咀嚼口香糖对耳虫效应的影响[4]。

在实验中,被试们被分成了三组,他们都需要先听一段2分钟的音乐片段,在随后的两分钟内他们被要求尽可能不去想刚刚播放的音乐。在这后面的两分钟,第一组被试需要咀嚼口香糖,第二组被试需要敲敲桌子,第三组被试没有任务的要求,只需要静静坐着。

结果显示,咀嚼口香糖和敲桌子的被试报告他们想到音乐的次数都比什么都没有做的被试要少,但是咀嚼口香糖的被试想到音乐的次数显著地低于其他两组!这说明,相比简单的动作和活动,咀嚼口香糖可以更有效地驱赶耳虫

总之,在面对你不喜欢的耳虫入侵时,采取轻松平和的态度和方法比过度的关注和紧张要有效得多,毕竟耳虫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刻意的抑制还会让你更心烦气躁。

音乐app、短视频平台、电影、电视剧……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暴露在各种各样的音乐之中,使得耳虫更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即使有的时候它会招你讨厌,但在你心情愉悦或是无聊的时候,它也能带来专属于你的音乐体验~

投票:你在什么时候容易出现“耳虫”?(单选)

  • 短时间单曲循环自己喜欢的歌之后

  • 在一片寂静的考试中,突然就想起来

  • 被各种短视频平台的流行曲“轰炸”之后

  • 因为一些线索而想起来的旧时老歌

  • 其他,欢迎留言评论~

-学堂君-


有些耳虫,是不需要音乐,只需要文字,甚至是表情符号,就能让旋律盘绕在脑中。比如:

参考文献:
[1] Beaman, C. P. (2018). The literary and recent scientific history of the earworm: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Auditory Perception & Cognition, 1(1-2), 42-65.
[2] Williamson, V. J., Jilka, S. R., Fry, J., Finkel, S., Müllensiefen, D., & Stewart, L. (2012). How do “earworms” start? Classifying the everyday circumstances of 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 Psychology of Music, 40(3), 259-284.
[3] Williamson, V. J., Liikkanen, L. A., Jakubowski, K., & Stewart, L. (2014). Sticky tunes: how do people react to 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 PLoS One, 9(1), e86170.
[4]   Beaman, C. P., Powell, K., & Rapley, E. (2015). Rapid Communication: Want to block earworms from conscious awareness? B(u)y gum!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8(6), 1049–1057.
[5] Wegner, D. M. (1989). White bears and other unwanted thoughts: Suppression, obsession, and the psychology of mental control. Penguin Press.
作者简介:夜信,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