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主情结”大起底,你中招了没?

二刷《囧妈》,让我更加坚信:卢小花和徐伊万的母子日常,也是千万对母子相处的缩影。那句“我是你妈,我不管你谁管你”,道出了大多数为人父母的心声。


作为徐峥“囧”系列之一,电影讲述了男主徐伊万阴差阳错登上了前往莫斯科的列车,被迫在小包厢里,与母亲卢小花相处六天六夜的故事。


影片延续了笑中带泪的幽默风格,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特殊的“亲子之旅”,在这段旅程中,“囧妈”卢小花的“救世主情结”可谓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是你妈,我不管你谁管你?

听起来好有道理。


影片中,徐伊万是个年近40的商界精英,但在母亲卢小花眼里,他永远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婚姻交友,事无巨细,样样都要管。


●徐伊万打个电话,她不停往儿子嘴里塞东西,有一种瘦,叫做即使你已经200斤,妈妈依然觉得你太瘦;


●被营销号洗脑,沉迷养生不能自拔,调配各种养生秘方,薏仁水、蜂蜜水,一股脑塞给儿子,几点喝水,几点排尿,统统听妈的;


●儿子儿媳的婚姻已经出现危机,不知情的卢小花依然疯狂催生;得知二人已经离婚,却把儿子离婚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都是我的错,我应该对张璐再好一点的。”


一边是郁闷崩溃的儿子,一边是大包大揽的母亲,矛盾一触即发。可电视机前的父母不觉得哪里不对,反而觉得来了“盟军”,一边嗑瓜子,一遍得意洋洋:“你个没良心的,看见了吧?天下父母都一样,我是你妈,还能害你呀,我不管你谁管你?”


听起来好有道理,我竟一时语塞。


细思极恐,亲爱的卢小花们,你们的“救世主情结”也太爆棚了吧?



“救世主情结”大揭秘,你中招了没?


也许你要问:“救世主情结”是什么东东?


其实,“救世主情结”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性心理,它以热心助人为动机,时刻准备为他人无条件付出,以他人的幸福快乐为己任,并以此为荣,有强烈的使命感。


但值得注意的是,深陷“救世主情结”的人,不怎么考虑别人的心理感受,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助人的愿望,享受被依赖被需要的感觉。结果越帮越忙,出力不讨好,还有可能给别人造成伤害。


有“救世主情结”的人,他们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自以为是,主观武断,好为人师,淡化矛盾。没有你想要,只有我应该。


拿卢小花为例,她明明知道徐伊万不想谈论夫妻之事,但她依然照说不误,强迫伊万给张璐打电话,一次次逼问两人最近有没有睡在一起。徐伊万忍无可忍,冲她发火,她反而责怪儿子不乖,自己是出力不讨好。


知乎上曾有个问答:


你做的哪些事被认为出力不讨好?


不少父母慷慨激昂,吐槽自己出力不讨好的遭遇:


●费了好大劲把儿子从普通班转到火箭班,他还不乐意了,说“宁当鸡头,不做凤尾。”


●给儿子介绍那么多城里姑娘,他非要娶一个农村来的小丫头,我坚决不同意,他就要和我断绝母子关系;


按照我们惯常的逻辑,明明自己出了力、受了罪,可身边的人却不领情,真是好心办坏事,深感人情冷漠。这也就是“一升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的写照吧?


但“救世主情结”提醒我们:你口中的我是为你好,本质上是你想在关系中占据上风,通过单方面的情感透支,满足自己被他人需要的快感。


作家冷爱曾说:“做人,要么让自己爽,要么让别人爽,最糟糕的是两个人都不爽。有的人就是两头不靠,你出了力自己不爽,而嘴上让别人不爽,结局就是费力不讨好。”


去年,“朱雨辰妈妈”曾多次登上热搜,被无数网友诟病。


70岁高龄的她,几十年如一日,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儿子身上,心甘情愿做儿子“移动的厨房”、“尽职尽责的保姆”。


朱雨辰读大学时,她亲子铺床叠被;朱雨辰到外地拍戏,她不辞辛苦,常伴左右;朱雨辰后来在北京买房定居,她二话不说拎包入住;朱雨辰拍打戏的时候,她不顾一切冲上前去,不让儿子被打;朱雨辰每次谈恋爱,她都想方设法横加阻拦,女孩儿穿什么,她都要干涉。


如她所说,“我没有自我,我完全没有自我。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的。”


这种全方位的“救世主般的爱”,儿子领情吗?


朱雨辰参加《超级访问》时,神情黯淡,他直言:“妈妈给的这种爱,这种爱压力太大了。”


早年成名的朱雨辰,高开低走,可如今41岁的他,似乎已淡出了大众的视野。


为“救世主情结”所困的朱雨辰妈妈,和《囧妈》中的卢小花一样,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个人价值,与孩子捆绑在一起,妄想牺牲自我,用全心全意的爱,肆意介入孩子的生活,操控孩子的人生。



“救世主”培养出来的乖孩子,

后来都怎么样了?


电视剧《小欢喜》中品学兼优的英子,就是“救世主情结”的受害者。


她乖巧听话,成绩优异,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但她却一点都不快乐。她的生活完全由妈妈掌握,吃什么,喝什么,见什么人,做什么卷子,考多少分,考哪所大学,都是妈妈说了算。


在英子的“秘密基地”被发现后,母女俩爆发了激烈的冲突,陶虹饰演的妈妈边哭边吼:“你压力大,我压力不大吗?我容易呀?我压力不大呀!”


在高压环境下,英子患上了抑郁症,甚至用跳海自杀,换取去南大读书的一线生机。



在我们的生活中,被“救世主情结”绑架的乖孩子还少吗?


●“妈妈每次下班回到家,都说要不是为了你,自己早辞职不干了。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吗?”


●“小时候,爸妈天天逼我喝牛奶,还说我们省吃俭用,全都是为了你,你不喝,就不是好孩子。”


●“我想去大城市发展,可母亲说,我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你走了我怎么办?”


久而久之,长大后的乖孩子,变成了一个情感傀儡,不知道爱与被爱,不敢开口拒绝别人,不懂得如何争取自己的人生。


把自己的期望和想法,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听话照做了,你得意洋洋;孩子奋起反抗了,你便痛苦煽情。这种精神灌注,对孩子,对你,都是不公平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披露数据显示,全球有3.5亿人口罹患抑郁症,十年间患者增速18%。据推算,中国目前泛抑郁症人数为9500万!


另据《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数据显示,重度抑郁障碍误诊率高达65.9%,总体复发率高达50%~85%,其中50%的患者在疾病发生后2年内复发,症状严重的,会自杀。


我们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有健全的人格,有饱满的生命力,不枉世上走一遭吗?



人的婴儿时期,就像一棵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树苗,父母呢,就像是坚韧的藤蔓。小树苗在藤蔓的保护下,被细心温暖地呵护,逐渐成长为一棵大树。


可这个时候,藤蔓依然紧紧贴着大树的身体,并蔓延到了枝枝叉叉。大树想往高处生长,看看更美的风景,可屡屡被藤蔓捆绑的透不过气。


久而久之,大树不再反抗,任由藤蔓缠绕,最终变成了一棵平凡却没有生命的“空心树”。


而大树想要真正成为参天大树,必须和藤蔓一刀两断,这个过程会很痛,会很伤藤蔓的心,但这就是成长,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分离的过程。


《无声告白》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分离理论”,讲的是,在人的一生中,注定要经历三次分离。如果分离不成功,就会影响孩子人格的发展和心理健康。


●第一次分离,母亲经过十月怀胎,顺利生下孩子。这是一次最彻底的分离,母亲与孩子从孕育共生,到两个独立的个体;


●第二次分离,大约在三岁左右,孩子学会了说话、走路,有了自我意识;


●第三次分离,从青春期开始,到自己进入社会,组建家庭。


三次分离中,第二次分离最重要,因为三岁左右的孩子,意识到自己和父母不再是一体,他们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自己的想法,尽管你常觉得他们的想法很奇怪。


有了自我意识的孩子,开始和父母顶嘴,一旦愿望没有达成,就会撒泼打滚,大哭大闹。同时,你会发现,孩子竟然通过要挟、讨好等方式,让父母妥协,满足自己要求。


正是如此,这时候的孩子,必须要与父母分离,进入幼儿园,去接触更多的人,见识更多的事,在社会这个大学校里,褪去唯我独尊的外衣,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懂得秩序的重要性,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如果在分离过程中,父母依然摆脱不了“救世主情结”,凡事都要亲力亲为,表面上是爱孩子,其实是阻碍了孩子对生活、对世界的自我探索,孩子在被照顾、被安排中压抑着最原始的冲动,等久而久之,厌学、早恋、啃老、妨害社会公共安全等问题,迟早会爆发。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歌《你的孩子》: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只能陪伴孩子短短一程,所以啊,摒弃“救世主情结”,正视与孩子的每一次分离,让他们自在生长吧!共勉之。

文:非鱼心理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