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应该”,才是自由

作者:杨思远
来源:思远心舍(ID:siyuanxinshe)

图/电影《真爱》插图


前些天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虽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状态有多糟糕,但言语之间,我还是能够体察到他的不如意。

朋友是个聪明人,对于他自身的诸多不悦,当然也非常清楚所来何处。只不过,他没有什么力量去改变,或者说不太想去改变什么罢了。

一边是很痛苦,一边是不想改变。无疑,这样的处境只会将他推进一个无边的漩涡,在痛苦的状态里反复徘徊,偶尔通过个别事件或者个别人,在痛苦的挣扎中喘口气,然后又再一次回到痛苦的状态。

这当然是非常糟糕的。

为了摆脱这种糟糕,为了不去体验自己无法改变的无力感,聪明的这位朋友试图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去接受这种状态,比如,他会对自己说:我应该这样做啊,这样做才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我不应该那样做啊,那样做会有很大的损失,等等。

他的这些“理由”,听上去都非常有道理,似乎都能成为他接受现状的“论据”。

遗憾的是,找了那么多理由去说服自己,可他依旧不快乐。



在日常的咨询工作中,我也经常会听见来访者发出类似的声音:我觉得我应该强大啊、我觉得我不能够犯错啊、我觉得我应该做一个完美的妈妈啊、我应该成为非常优秀的人啊……

所有这些说“我应该”的来访者,都非常努力去成为那个“应该”的样子,但Ta们在很努力的同时,也都感觉很累,或者很痛苦:


我明明很努力了啊,为什么还是有时候做不到?、


我已经很优秀了啊,为什么我还是不快乐?

通常,面对这些说“我应该如何如何”的来访者,我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应该如何如何,这话是谁说的?

来访者会一脸懵懂,然后说:我自己想的啊。

我又会继续追问:真的吗?真的是你自己想的吗?

在这个时候,大多数的来访者就会停下来不说话了,她们可能会继续懵懂地看着我,也可能会低头陷入沉默……

变得优秀、变得强大、变得完美……这些都是看似再正常不过的期许了,这样的期待,难道会有什么问题吗?

这些期待其实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为什么在实现这些期待的路途上,你体验到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会欺骗你,语言会欺骗你、认知会欺骗你、思维也会欺骗你,哪怕真理,也有可能会被推翻证伪……唯独有一样东西不会欺骗你,那就是你的感受。

当一个人、一件事让你体验到痛苦或者不快乐的时候,这里面一定存在着某种尚待解决的问题。


期待自己成为某个模样,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为什么会让有些人觉得痛苦呢?这里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呢?

最近,我的一个来访者在人际关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她说她觉得身边的同事们好像都不太喜欢自己。

这个在她口中“不被喜欢”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呢?强悍、直接、性子有些急、忍受不了别人的误解,以致于她常常和同事们发生口角和冲突。

看到这儿,一个彪悍的形象可能会呈现在你眼前,你也许会觉得她的确有些“不好惹”。可是只要你再愿意用心一点点,你也许就会发现,她那强悍的背后,其实是满地的柔软。

我的这位来访者在年幼的时候,常被脾气有些暴躁的父亲打,最开始可能还会哭,打到后来,她不哭也不闹,更不会求饶。我尝试跟她一起去探索这段童年的回忆,打开她潜意识身处的感受,但她告诉我,现在回想起来,她没什么感受,她理解父母都是为了她好。

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被父亲一顿暴打,这样的画面,你觉得这个小女孩有什么感受吗?

当然有,这里面肯定有恐惧、有委屈、有愤怒。

我的来访者之所以体验到不到这些情绪,不是这些情绪不存在,而是这些情绪太痛苦了,她不想去体验,所以在潜意识里,就把它们深深地压抑了。

而与这些情绪捆绑的,还有一样东西,那就是父母的期待,即你不可以犯错,你应该做一个对的人。

当我问我的来访者,为什么一定要用强硬的态度去面对同事的时候,她回答说:因为我没错啊,因为我应该做一个强大的人啊。

做一个对的人,做一个强大的人,看似是我的这位来访者自己的期待,但实际上,是父母对她的“要求”。

这个“要求”,剥夺了她可以脆弱的权利、想要柔软的欲望,因此她会觉得在做一个强大的人的时候,很痛苦。


你看懂了吗?

期待自己成为某个模样,这个愿望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这个“期待”到底是你的,还是别人的?

如果你常常使用“应该”,而不是“我想”,那么你的期待,很可能是别人套给你的枷锁,而非自己渴望达成的愿望。

只有抛开别人的、世俗的、主流的给你设置的“应该”模式,你才能够接近自己的真心,达到自由的状态。

就好像我的那位来访者,她可以试着抛开“应该强大”的执念,试着让自己好好感受可以脆弱的权力。

前两天,看了一则微信张小龙的报道。报道内文中,写了很多张小龙“我行我素”的案例,比如不参加腾讯的早会啊、对某个视察的大人物避而不见啊、不喜欢社交啊、沉迷高尔夫运动啊……等等,作者通过笔触对这种“我行我素”表达了极高的认同。

刨除对成功人物的“神话”因素,假若真实的张小龙真如文中所述,那么我想,他一定是一个快乐、自由的人,因为他没有被太多的“我应该”来绑架,而是充分尊重自己的“我想要”。

做自己感受的虔诚信徒,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快乐来源。

从这个角度来说,做自己想做的事,见自己想见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最好的疗愈。

说到这儿,你脑海中有没有一个特别想见的人出现?那就赶快去见吧,就好像你如果想给这篇文章点一个“好看”,那就赶快点吧,千万别忍着呀。


作者简介:杨思远,让爱成为你生命的根基。公众号:思远心舍(ID:siyuanxinshe)
责任编辑:Spencer Kennjane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