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错觉:你为什么总是上当受骗? | 心理学词条

亲爱的读者,你好!

作为学生时代的我们,各位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嘛,考试的时候明知觉得这道题100%正确的,可是发卷子那一刻发现依旧错了,或者说,你曾经因为粗心大意丢失一些不该丢的分而后悔吗?

我想,你我肯定都曾后悔过。

我们的老师和父母,每每在我们参加考试前,都会千万的嘱咐我们,做题的时候要格外细心,注意审题,多读几遍题目,不要仅凭自己的主观印象就匆匆忙忙选择答案,有时间多检查检查……

因为,他们害怕我们产生“摩西错觉”。

01

定义&来源

看到这里,你也许对“摩西错觉”这个心理学名词有了清晰地轮廓。

“摩西错觉”现象就如上面所说,我们常常在考试中因为忽略题干的某个细节而犯下的错误,也正是老师、父母口中常说的“审题不清”。

其实,我们内心是知道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只是忽视了题干的细节信息,导致我们对于整个问题抱有错误的认识。


人们非常不善于发现周围世界里的事实错误,而这不过是其中一例。就算知道正确信息,人们也经常注意不到错误,甚至会在其他情境里沿用这些错误信息。


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天生不善于核对事实


如果想让我们把新信息拿来和已知信息相对比,是一件极其复杂且困难的事情。在如今这个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网络谣言漫天扩散的今天,我们对新闻、社交媒体和公众信息的消化和处理都深受这一天性的影响。

我们大多数人对待当下网络谣言的态度就是:


错误就在我眼前,而我选择视而不见


摩西错觉这一心理学名词,最早起源于一项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家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类,并依次询问他们两个有趣的问题:


1. 在创世之初,亚当和夏娃住在哪里?


2. 摩西把动物们带上方舟时,每种动物带了几只?

尽管人们都知道传说中造方舟的是诺亚而不是摩西,但接近80%的实验对象都没注意到题目里有错误之处,只是回答了“伊甸园”和“两只”。

因此,心理学家将其现象命名为“摩西错觉”。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心理学家对于“摩西错觉”的研究层出不穷,他们进一步的发现,就算人们被提前预告了题目可能出错,而且还见过题目出错的例子,这种知错一错的现象依旧还是会发生。

于是心理学家们进一步得出结论:

人们尽管知道正确信息,还是会忽略题目的错误,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02

产生摩西错觉的原理机制


我们明明知道某件事是错误的,为何我们仍然偏偏会忽视它呢?


在分析产生“摩西错觉”的原理机制前,首先向各位科普另一个心理学名词–“知识忽视”,简单的解释就是:人们已经具备了相关知识,但该用的时候仍然没有用上。


对此,心理学曾做过一项实验,让受访者阅读一篇“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穿插并存的故事,然后来回答心理学家提出的几个问题。

这是一则主人公暑假在天文馆打工的故事。

故事中包含的真实信息:

“呵呵,我得穿上某件又大又旧的宇航服。不知道我是不是得扮演什么人——也许他们想让我扮演尼尔·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月的人?”

故事中包含的虚假的信息:

“我们把一些常规天文知识介绍一遍,从太阳系讲起,土星是最大的行星。”

于是,心理学家待受访者阅读完这则小故事后,试探性的询问了他们两个问题:

相关性问题:“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是哪颗?”

非相关性问题:“哪种宝石是红色的?”

在受访者耐心的回答心理学家提出的问题时,研究人员发现,阅读正确信息会带来相当可靠的正面效果:更多人能答出来第一个登月的人是谁。

同时,阅读不实信息则带来的负面效果:被试更有可能答不出来木星才是最大的行星,而且更有可能回答土星。

这项实验告诉我们,在我们接收信息增量的时候,阅读到的不实信息与自己已知的事实完全相悖时,我们还是会受到这些错误信息的负面影响干扰,从而忽视自己已知的事实。

那么,你也许会问。

我们为什么会留意不到这些错误信息呢?

首先,我们人们天生具备“信以为真”的防御机制,我们的大脑本能地倾向于相信事情是真实的。所以,在事件的发生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默认所有的叙述是正确的,然后再去花费时间和精力对比所接收的一切信息,再去识别标记所谓的“假消息”。

其次,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存在相似点。当我们阅读一则消息时,虚假的信息与我们已知的真实信息之间存在相似点,我们大脑依然会选择接收它,除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差异点。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留意这些错误的信息的基本原因。

03

避免摩西错觉的方法

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发现错误信息、从而避免“摩西错觉”发生的能力呢?

首先,养成纠错的习惯

特别是在今天这个资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需要接收的信息五花八门且海量,我们需要把自己置身于一名“信息审核员”的角色,养成自己检阅信息上存在错误点的习惯,及时地发现混在真实信息中的“谣言”。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自己对待“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的思辨能力,还可以帮助更多的朋友避免进入“谣言制造者”的圈套之中。

其次,加强文化素养的积累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经常听说的谣言,其实都是披着羊皮的狼,掩饰“谣言”的背后都有一本正经的科学所在。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被谣言受骗上当,就是因为我们很难发现谣言与真实的知识之间的差异点,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老年人群体是谣言受害者的重要群体的原因之一。

所以,面对谣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升自己的学识,让科学打败所谓的谣言。

原创: 萌洋洋同学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