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庄园卷土重来,但你再也不是那个「夢牃ペ訫语」了

文:欢庆六一の
来源:新传考研小小班(ID:rucxinwenkaoyan)

各位准研究森“六一”快乐!

今年大概是我们这些成年的“老东西”最有节日感的一个儿童节了,昔日小学生届的顶流——摩尔庄园,全平台上线了!


正式上线之前,该手游的全网预约量就已经突破一千万,首日IOS下载量更是直接登顶 App Store 总榜

从连环画到电视机再到各种电子游戏,一代代人的童年经由不同的媒介载体,被各式各样的IP点缀起来——

80后的的孙悟空、黑猫警长,90后的奥特曼、小魔仙,00后的青青草原、摩尔庄园、赛尔号,正如有人永远相信“光”一样,这些符号仍然熠熠夺目。

今年3月,16部《奥特曼》系列上线B站,其中《迪迦奥特曼》仅一天播放量就超过了1300万(原版和中配合计),现在已超过了7000万,粉丝贡献弹幕将近80万,且B站评分高达9.9分。

5月“顶流”奥特曼在鹅厂扫楼

关于童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美好想象,但我们今天要聊的,是传播学者眼中的另一种“童年”

1

“童年”的定义

 

著名媒介批评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其代表作《童年的消逝》中为我们讲述了“童年”。他认为,童年是伴随着媒介使用的变迁而被逐渐建构又消解的一个概念童年,诞生于印刷媒介时代,媒介为成年人和不识字的儿童之间构架的文化鸿沟;消逝于电视媒介时代中,成年人与儿童对于各种各样信息的无差别的接触。

 

在没有书籍的中世纪,是没有所谓“童年”的概念的,人们以口语交流为主,儿童的行为举止与成人无异,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而在印刷媒介时代,文字交流成为主流,有教养的父母会把儿童送入学校让他们学习和掌握阅读,从而掌握成年人应该拥有的知识和智慧,同时,也会保证儿童远离成人世界中的不良风气。阅读是一个需要被训练的技能,与其相匹配的自控力与专注力都与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相悖,所以学校也会给儿童制定各种规定,以让儿童远离玩乐。自此之后,“童年”诞生了,儿童与成人间的界限被建构起来,各自拥有不同的文化。

 

在电子媒介时代,以形视听交流为主,电视主要通过图像吸引受众,即使人们看不懂电视的内容,但仍然可以被图像吸引。而进入网络时代,儿童和成人间的界限也进一步被消解。当代年轻人谈论的内容可能与高中生无异,成年人喜欢的“小猪佩奇”、爱豆、动漫、游戏等等,可能类似于孩童。


成人消逝,儿童也在无孔不入的互联网环境下变得越来越早熟,比如你永远也想象不到刚刚在王者峡谷带你起飞的打野“哥哥”,可能今天的家庭作业还没写完。成人与儿童的界限被逐渐消解,彼此趋向统一。

2

90后的“童年”早已消逝

 

相比于前人而言,90后的童年是高度媒介化的。

他们在童年更多地接触媒介,也更多的在媒介上花费时间。比起70后、80后拥有一群总是一起玩耍、一起上学的好朋友,90后更习惯于放学后冲回家打开电视看“大风车”或者“智慧树”,亦或是拿起智能设备,对很多独生子女来说,也许童年间最好的朋友就是电视机了

 

其次,童年也是一种集体记忆

在90后的童年媒介接触经历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电视机。电视机将集体记忆聚合于某些特定的电视节目或电视频道,使得90后对于童年的感知、情绪与记忆有了更多的交集。

比如微博热搜话题#虹猫喜欢蓝兔吗#就是90后对于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的集体记忆,之前关于动画片《哪吒传奇》中纣王与妲己之间的爱情的讨论、已经脱发的90后开始羡慕《神厨小福贵》中的角色吃了小福贵做的菜之后就“长头发啦”等等话题相关的电视节目都承载了90后童年的五彩缤纷的情绪与回忆。

电视作为一种媒介,不仅是一个童年记忆的承载体,更成为了建构90后童年集体记忆的档案。毕竟,谁小时候没有一身为了不被家长发现偷看电视而练就的耳听四路眼光八方、敌不动我不动的的本领呢?

 

在当代中国,如果说电视机保留着90后的集体记忆,提供着作为90后身份认同的原材料,那么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交媒体,则为90后提供了为这种潜在的身份认同的动力提供着表达与再胜场的场所

如今微博上许许多多从经典电视剧生产出的搞笑表情包,不论是“葛优瘫”(《我爱我家》)“尔康手”(《还珠格格》),还是“雨女无瓜”,以及网友二次创作的奥特曼系列,均脱胎于90后记忆中的经典电视剧,这些表情包可以说是90后对于自我童年记忆下意识的延伸与再生产


90后的童年的消逝来源于其媒介化集体记忆中的元符号的凋零。相比于70,80后,90后的童年是高度符号化的。当那些曾经在大众媒体上每个下午,每个假期陪伴我们的人、那些曾经驰骋赛场的体育明星、那些我们深夜窝在被子里偷偷阅读的作家逐渐退出舞台甚至离开人世,前几十年经典电视节目的频出也与现在文化市场中难出“经典”形成了鲜明对比,90后的童年就失去了一个个可以依赖的坐标。

 

当年金庸逝世的时候,各个社交平台除了对于“大侠远去”的哀悼,更是弥漫着一股童年不再的痛苦与彷徨。金庸的书以及由其作品改变的影视节目并没有消逝,但我们丧失的是一个用来建构集体记忆的时代坐标。媒介作品本身并没有变,变得是它在人类社会中的身份与作品。

这种记忆符号的消逝带来的失落感在袁隆平去世时我们也能强烈地感受到。

这种转变,时时刻刻,提醒着90后,以及之前一代代已经经历和未来一代代将要经历这个过程的人:你们的童年已经消逝了。

 

除此之外,互联网中集体情绪的再生产也对这个过程推波助澜。90后,一群处于20-30岁的青年,面对着这个时代与日俱增的工作学习的压力同时还保留着一丝对于童年的温存,“人家还是个宝宝”才是他们的心里话——这是他们的心里群像。


可当大家都在讨论童年消逝,90后开始植发,加上巨大的朋辈压力和贩卖焦虑的新媒体,商家为了促销在宣传一个又一个的口号,这些集体情绪被一轮又一轮的逐渐放大,在单个用户层面又进一步的发酵并再生产。

最终,90后们终于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我们已经开始失去了。

3

“童年的消逝”大词典

成人的反智心态

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里的奥斯卡,20多岁了却还保持着3岁的样子始终不愿长大,孤僻地和成人世界保持着距离。迪士尼帝国后几十年的商业成功主要依赖于商品促销的“二级”行为和后来发展的主题乐园,主推对象显然更多的是成人,成人比儿童更愿意寻找不存在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更重要的,成人也远比儿童更具有消费能力,这也是现在无数商家愿意通过媒介渠道,用一个又一个的口号造就“你还是个宝宝,那么宝宝六一是需要礼物的,快花钱为自己/对象庆祝六一吧”的逻辑来掏空你口袋里的钱的原因。媒介在成人儿童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儿童的成人化

电子媒介迅速、平等地揭示成人世界的全部内容,从而产生了几个影响深远的后果。首先,羞耻感被冲淡了,也不再神秘了。其次,由于羞耻感的逐渐衰退,行为举止的意义也相应地降低。最后,“代沟消失。


05后恋爱交友宣言

再如,美国德州4岁的小观众吐槽迪士尼动画电影《阿拉丁》中阿拉丁带着茉莉公主乘飞毯夜游世界的情节,她认为:女孩不需要男孩带着她看世界,公主也不需要王子来拯救。电子媒介的普及使得4岁的小女孩也可以拥有成熟的思想。

4

结语

弗洛伊德说过,童年的生活影响人的一生。在波兹曼看来,电子媒介的虚拟影像是导致童年消逝成年消逝的重要原因,童年期的“生存心理”会变成一种“刻板成见”,具体地影响一个人的童年,媒体语言的控制力对儿童反复渗透的结果必然是童年记忆的电子化

不可遏制的电子潮流夺去了儿童的“纯真”和成年人的“成熟智商”,成年人的反智化和儿童的成人化让我们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得不思考媒介与技术的发展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也许我们无法阻挡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但我们应当对媒介和技术发展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对儿童而言,控制我们对于技术的应用,在童年文化和成人文化之间找到平衡,从而使得童年和成人之间的界限更加分明,儿童也许会在童年更加开心和快乐。

 

对成人而言,再多一个在巨大社会压力下宣泄自己情绪的出口也无可厚非:怀念无忧无虑的童年,连写不完的假期作业都显得亲切可爱,比起长大,也希望自己能有一刻不需要长大。

作者简介:原文作者欢庆六一の,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新传考研小小班(ID:rucxinwenkaoyan),小而美的新传知识共享平台,考研er、保研er不可错过。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