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流量密码:文学故事的6大创作模板

作者:大千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人们都喜欢怎样的故事?

酣畅淋漓的?曲折离奇的?安静温暖的?

来看看研究者们在数据中发现的经(流)典(量)故(密)事(码)框架吧!

佛蒙特大学的研究团队在2016年在Project Gutenberg(一个电子书网站)上下载了上千本英文书籍,通过对这些文本的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绘制了每本书的情感曲线[1]。例如这本书是“从快乐开始、以悲伤结束”的,还是“从悲伤开始、以快乐结束”的?

下图是研究者们从《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提取出来的情感曲线,横坐标是故事进程,纵坐标是“积极情绪”的得分高低。

可以看到,虽然整本书包含了诸多复杂的情节,但情感曲线基本捕捉到了重要事件和节点。例如开头部分哈利在罗恩家(Harry at the Weasleys)遇到凤凰社的成员,这时的积极情绪得分最高。而临近末尾,哈利和伏地魔决战的危急时刻(Battle at Hogwarts),也是积极情绪得分最低的时候。

之后,研究者们试图给这些书的情感曲线做一个归类,通过三种不同的统计方法分析,结果都发现:6种类型的情感曲线足以用来总结所分析的所有故事的特征。这6种情感曲线分别是:

白手起家(Rags to riches ):失意的开头,圆满的结束

可参考脱贫攻坚奔向小康系列剧本


悲剧(Tragedy):开场宏大,悲剧结尾

说到悲剧,「周生如故」的DNA突然动了


陷入困境并收获成长(Man in a hole):开场得意,中场失意,最终涅槃

-代表作「回家的诱惑」:品如出场–品如没了–品如回来了


伊卡洛斯(Icarus):出师不利,中场高光,结尾惨淡


灰姑娘(Cinderella): 落-起-落-起


俄狄浦斯(Oedipus):起-落-起-落

(最后三个都是以已有故事的角色命名,学堂君也不再举例啦)

下图直观地呈现了这6种情感曲线:(家人们不要被统计图表吓到,直观的看一下趋势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其实,以往也有研究者对文本情感进行类似的归类分析,例如Booker在2004年总结了450个欧美国家的小说、电影、剧本等,发现这些故事无非是7种类型[2]:

(1) 战胜怪物:Overcoming the Monster;

(2) 白手起家:Rags to Riches;

(3) 冒险和探索 :The Quest;

(4) 一段旅程:Voyage and Return;

(5) 喜剧(广义上包括许多浪漫故事):Comedy;

(6) 悲剧:Tragedy;

(7) 重生:Rebirth。

类似的,研究者Hogan在2003总结了文学作品的三种故事模式: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牺牲主义[3]。

无论如何分类,除了借此发现文学创作商业化的财富密码之外,我们也想知道:

为什么人们就喜欢这样的情节发展模式?这些情节满足了人们的哪些心理需要?


人们为什么喜欢这些故事发展模式?

研究者Singh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两种解释[4]:

一种解释是,这些情节触发了我们的社会学习机制。

社会学习能力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将我们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的最有价值的技能之一。

例如我们学习修马桶不必非得亲自动手,在b站上观看别人修马桶的视频,也能知道个大概。

当我们看到文学影视作品中人们遭遇障碍后如何克服,或者了解他们为何失败,都会触发我们的社会学习机制,让我们不禁三连:

点赞、投币、收藏 “有用”、“在学”、“我悟了!”

另一种解释,是观看这些作品触发了我们另一套进化机制:合作

也就是说,我们会把故事主角看做自己的合作伙伴,当主人公克服困难收获喜悦,我们会感觉在书本/屏幕前为TA加油助力的时刻没有白费。或是主人公惨遭陷害陷入低谷,我们甚至会在开始帮TA想办法。

这种基于“合作共同体”的情感共鸣,唤起了我们的情绪状态,也让我们愿意将注意力投放在故事情节中。

这样两种解释也可以说明,很大一部分“从头富到尾”,或者“从头穷到尾”的剧情,似乎很难出彩,毕竟没什么可学的,也没什么可帮(合作)的。

甚至,我们为什么看烂剧会生气?

因为我们以为自己是来向主人公进行“社会学习”和“合作”的,但却发现主人公的行为方式全无逻辑。这种感觉就好像——


“恋爱遇到渣男渣女”、

“小组作业遇到水货”、

“合作伙伴全程不在线”

……


让人恨不得冲进屏幕做点什么或者光速弃坑。

数百年来,我们一直在消费基本相同的故事?

研究者们对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归类似乎在暗示我们:数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消费基本相同的故事。

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想不是的,毕竟故事框架只是代表故事发展的走向,我们还需要丰富立体的人物,合理又具备冲突性的事件和人物关系来填充故事的内涵。

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作品“套路”容易总结,却难以复制,或者只复制成了工业糖精。毕竟优秀的作品绝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写出来的。


最后的最后,关于文中一开始提到的6种情感曲线,再附赠一份流量密码给大家:

相比「白手起家」和「悲剧」这两种故事,「陷入困境最终成长」、「伊卡洛斯」、「俄狄浦斯」这3种故事的线上阅读量更胜一筹!

【投票】读者们,选出你最钟情的故事类型吧!(单选)

  • 奇幻冒险,修仙打怪升级流,和主角一起感受成长快乐!

  • 浪漫言情,有谁能拒绝世上最真挚的感情呢?何况是来自帅哥/美女的爱。

  • 超级爽文,金手指大开,生活已经不容易了,小说里就要一帆风顺!

  • 催泪悲剧,bad ending有无可替代的破碎之美,还能哭哭发泄情绪。

  • 轻松搞笑,看小说就图个一乐,心情好最重要~

  • 其他,欢迎在留言区评论/推荐好看的小说?


—学堂君—


虽然固定套路总是那几个,但我国网络文学的创新性还是很足的!从各种口味的言情到修仙、重生、快穿、系统甚至盗墓……无奇不有,应有尽有。学堂君一直有个小想法,应该把我们优秀的网络文学向全世界推广,让大家见识一下中国人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Reagan, A.J., Mitchell, L., Kiley, D. et al. (2016). The emotional arcs of stories are dominated by six basic shapes. EPJ Data Sci., 5, 31.
[2] Booker, C. (2004). The seven basic plots: Why we tell stories. Continuum.
[3] Hogan, P. C. (2003). The mind and its stories: Narrative universals and human emo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Singh M. (2021). The Sympathetic Plot, Its Psychological Origin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Fiction. Emotion Review, 13(3), 183-198.

作者简介:大千,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