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我要拿你怎么办?

01

拖延的家长会


还记得前段时间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由于是第一次参加,我早早的把时间安排出来。并想着提前半个小时出发,可是临出发的时候,不是忘记拿这样,就是忘记拿那样。要么就是在家里摆弄一下这,又摆弄一下那。

到出发的时候,才发现时间已来不及。


果不其然,我迟到了5分钟。等我到达的时候,教室里早已坐满了密密麻麻的家长。

说好的提前到,怎么到头来却迟到了?

等到坐了一个半小时,准备离开这场声势浩大的家长会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疲惫。

我耐着性子听完老师讲的大小事情,其实内心早已坐不住。

不是由于老师讲得不好,也不是老师的问题,而是我本人对会议敏感,很不情愿参加“大会”。我更喜欢一对一的交流,简单真诚明了。

当我认定一场集体大会浪费我的时间,但我又没办法拒绝的时候,拖延就会产生了。



02

拖延者是在以一种被动的方式

表达自己的需求


拖延者在以拖延这种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说:我不想做,你强迫不了我。如果你强迫我,我就拖延给你看。


常见的现象是:急性子的妈妈背后站着一个慢吞吞的孩子。

妈妈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帜让孩子做这做那,弱小的孩子无法拒绝妈妈的好意,妈妈认为的那些应该做的事,都是义正言辞的,孩子也没有缘由拒绝。

但孩子受不了被妈妈安排,为了抗议自己的自主权,他变得慢吞吞。

言外之意是,我知道你是为我好,我也不是不做,但我就是不想立刻马上行动。

我知道我应该做这件事,但是我又不想做。

当外界良好的标准准则和内心的需求产生冲突时,拖延就应运而生。而这种拖延常发生在关系中,或发生于你和事的关系里,也可能发生于你和人的关系中。

参加家长会的拖延,是我和“会”之间的关系不好,不愿意参加又不得不参加。

面对妈妈的催促拖延,孩子不接受,但又不得不服从妈妈的权威,内心感觉委屈和愤怒。

这些带着“应该”“必须”字眼的事件,往往会强势的绑架内心的意愿而出现拖延的行为,这时候的拖延变得正常和自然。


听一位咨询师讲的一个例子,他说曾经有个研究生找他做心理咨询,这个学生每天去实验室都要迟到,他的导师规定他早上九点去实验室。他也很愿意遵守。


但是他也说不出是为什么,每天早上起床都很早,但是都会因为一些事磨磨蹭蹭,慌慌张张的出门,赶到实验室的时候都会迟到几分钟,为此也受到了很多批评。

他当然很痛苦,他真心的每天都发誓说我以后不迟到了。我绝对不迟到了,但是没有用。

也许一天两天会好,但是长期来看,他还是在迟到。这就变成了一个规律。

他每天的自我检讨,反思,发誓和他第二天早上的磨蹭、迟到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式。

咨询师问这个学生,说你赶飞机赶火车是不是一样的迟到。


他想了想说,几乎没有。

他在飞机面前不迟到,在导师面前总是迟到。这说明他的拖延里有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张力。

可能在导师那里代表着太多必须和应该。你必须完成实验,要不你无法交出论文,无法顺利毕业,你既然是导师的学生,就应该全力听从导师在课业上对你的安排和管理,否则,就是不对的。

在对与错之间,理智会帮助他选择正确的答案。但在愿与不愿之间,行为上的拖延表达了他内心真实的诉求。

每一次拖延,都好像是被动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但是又没有更好的途径去满足自己意愿。

当我们去理解了拖延可以为自己在“必须、应该”和意愿之间做一次妥协和回旋的余地,那么我们就可以更接纳自己的拖延行为了。



03

面对不喜欢又无法拒绝的事,

拖延是一种应对策略


也许,潜意识里,你认为如果自己等足够的时间,这件你不喜欢的事就可能会消失。


比如,当妈妈不停的催你结婚,你开始不断的拖延,拖到最后,妈妈拿你也没办法,最后再也不催你了,让你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比如,当老板非要让你写一个报告,你开始不断的拖延,到了截止日期仍然没有完成,老板可能就不会让你写报告了,你也可以摆脱老板对你颐指气使的模样。

看起来通过拖延的过程却是能够达成你想要的一部分目标。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并不能坦然接受自己拖延的行为,你会处于一种无比痛苦的煎熬中。

就拿我自己来说,其实每次动手写稿子,我都试图拖延。 用半天的时间准备写稿子,但迟迟都难以下笔。

我会坐立不安的走来走去,会翻翻这本书看看那本书,做出一副准备的样子来骗骗自己。 但实际是特别焦虑不安的状态。 心中急切的想要自己完成这件事,但是行动上却异常迟疑,拖泥带水,无法做到心无旁骛。 

等到真正坐下来,开始着手内心想要表达的内容时,其实一会功夫,稿子也就出来了。而前期的拖延,可能是内心应对困难事件的无意识的举动。

想到这件事做起来太困难,我现在还没有能力完成,是否可以暂时放下,是否可以偷懒一会,是否可以不做这件事了,反正也没人逼我。 也许心中还期待着这件事可以永久的消失,这样我就不会处于这样的纠结和挣扎中了。

 

事实上,很多事并不会因为我们害怕或者不喜欢就自然消失,拖延只是暂时的缓解了我们直面事件的惶恐不安,是一件看起来无法解释的潜意识的策略,又好像是为了逃避某件事或者某个人不知觉的选择。

 

拖延,不会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但我们去理解拖延带来的意义,对于重新选择应对关系的模式相当重要。



04

改变不了拖延,

你还可以改变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在《拖延心理学》这本书里提到, 拖延并非恶习,不是时间管理问题,也不是品行问题,而是由恐惧引起的心理困惑。


根本而言,拖延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它反映了个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问题。


无论我们讨论对人还是对事的拖延,都离不开关系。而这个关系的核心还在于自己。也就是,我们如何面对自我关系。 

我害怕拒绝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好,别人会看不起我,所以我只得用拖延的方式来应对关系。我害怕做这件事会失败,承受不了挫败带来的打击,所以我拖着不去做,这样我就可以不必承受失败的结果。

就连研究拖延的心理学教授也曾为写博士论文挣扎很多年,经常要缴纳税收滞纳金,并常常为自己的拖延而编造种种故事情节,最为极端的例子是说自己家里死了人。但最终他们还是和拖延和解,为自己面对拖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

也许是直接拒绝别人。也许是分清楚哪些事是自己愿意做的,哪些又是必须完成的。 也许只是在自己的事上少和别人较劲,多看到自己的需求和优点。也许只是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从一步步的为自己建立合适的目标开始。

无论是怎样面对拖延的方法,对你我都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

但最根本的是,你不要和拖延斗争到底,而是学着去理解拖延想让你看清楚的意义。也就是,在拖延这件事上,你可以选择做一个怎样的人,拥有一个和拖延怎样的关系。

我们不是要消灭拖延,而是要觉察拖延传递出来的有关自我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重建和自我的关系,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并坚定不移的行动起来。 你可以继续拖延,前提是你真正热爱它。

文:李增芬  (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一枚,80后,爱生活,喜体验;分享心情,传递温暖;世俗行人,终会相遇,遇见真实的自己。微信公众号:Fenny情感馆(lizengfen-11))。)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