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才是最优解|用认知思维看待拖延

谁说拖延是不好的,说不定拖延是你当前的最优选项。

这里参考《李松蔚认知思维16讲》中的一些方法,重新看待“拖延”这件事:

  • 把“问题”变成“福利”:把“拖延”看成“最优解”。

  • 有生命的对象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定是有人做了什么才让ta保持不变:我们在做着什么来保持自己“拖延”的习惯?

  • 打破问题的框架:如果你一直在对抗“拖延”,这次不如感恩这个特点,尝试努力“拖延”!

把“拖延”看成“最优解”

如果世界上并没有对错,“拖延”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用文字和语言去定义事物,却不知不觉给自己加了很多框架和假设,逐渐忘记这件事物只是这件事物本身。

我们对“拖延”的恶评,是不是有些误会。

这里提一下构建主义,根据百度百科的描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课本、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板书和演示等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只是一种理解和假设。

也就是说我们对“拖延”的认识,是我们学习来的,“拖延”这个词也不过是我们用语言构建出来的。既然如此,赋予“拖延”其他名字,它是不是就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仔细想想,如果让你写一篇名为《拖延就是工作生活最优解》的文章,你会如何起笔呢?

  • 拖延可以被叫做爱好,就像踢足球、做手工、种花草一样的爱好。一个人把很多时间放在爱好上,岂不是说明ta非常热爱生活。

  • 拖延是最优解,一个人清晰地知道自己能用一天完成工作,何必要提前一周开始准备工作呢。拖延是为了保证最高效率,自然是最优选项。

  • 拖延是一种能力,敢拖延的人要么是清楚自己可以用少量时间完成任务,要么是不惧怕惩罚。无论是快速完成任务的能力,还是勇于面对不完成任务后果的勇气,都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 拖延是一枚生活调味剂,现代社会没了和野兽追逐的机会,我就是要借用拖延来感受被时间追赶的刺激。万一真的拖到无法上交作品,老板对我大发雷霆也是生活的一种魅力。

我们在做着什么

来保持自己“拖延”的习惯?

我们作为一个生命体,每天都在生长变化,是什么让我们维持了一次又一次的拖延?

可以设想这样一个问题,假设要参加一个10年都保持工作拖延习惯的比赛,赢了获得500万元,请问你要如何保证获得比赛胜利呢?

这是我想到的答案:

  • 坚持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来做,让自己没有一点兴趣和动力。

  • 让自己沉浸在一个充满诱惑的环境,身边有一堆好吃的,放着最好的游戏设备,拥有最强大的家庭影院,手机微信提醒音开到最响……

  • 给自己准备各种退路和理由,比如只要拖延就能有500万度过余生,比如即使拖延工作还是能最后一天马虎完成,比如即使被开除还可以找下一家公司。

  • 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前查找大量资料,要么把工作做到十全十美,要么就不要开始。

希望你也找到了符合自己的答案,这些保证你获得500万的答案,有没有给你什么启示呢?

感恩拖延

努力拖延

如果你觉得拖延不是你的最优解,希望戒掉拖延,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尝试打破问题的框架,选择感恩拖延,努力拖延。

点进这篇文章的你,要么是好奇文章的内容,要么就是感觉自己很拖延,极力想改掉这个“毛病”。

可是拖延了这么多年,我相信你也看了不少改掉拖延的方法,尝试了不少方法,可就是还保留着这个习惯,所以才点进文章想再搜集一个方法。

既然以前那么多对抗拖延的方法都失效了,你有没有想过,或许根本就不需要对抗,拖延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其实拖延是需要被感恩的,它让你做了更多开心的事情,即使做那些开心的事情时你的心里慌里慌张。

它也让你效率暴增,奉行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的准则,虽说赶deadline的时候确实忙得稀里糊涂。

它还是你认真负责态度的产物,希望自己完美呈现作业或者任务,所以迟迟没有开始行动,担心自己不够满意。

如果拖延不需要被改变,要不要尝试一下就放开了让自己拖延:

这个作业干脆就等上交前2小时再赶,这个演讲干脆就不准备了直接上场,这个方案干脆就deadline前一天通宵。

给自己一次这样的实验机会,或许会有新奇的发现。

原创:June六月你好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