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者的“懒”和性格上的“懒”是一回事吗?

文:俞林
来源:俞林鑫心理工作室(ID:psychotherapist_ylx)

两者在表面上有类似的地方,比如拖延、效率低下、得过且过、能少做就少做,等等,但两者有着质的差异。

抑郁者的懒,在表面懒的行为下,你能感受到那种压抑的、不快乐的、沉重的气氛,这种感觉让你不忍心对抑郁者的「懒」发脾气,或者为此而自责内疚。

性格上的懒,会激起你生气、排斥、讨厌的感觉,如果是家长对孩子,就容易发脾气。我见过有些家长,几乎每天会因为孩子起床的问题跟孩子争吵。有些夫妻之间,也会因为对方的「懒」而争执不休。

先来谈一谈抑郁者的懒。

抑郁者的懒的主要原因在于活力的减退,那种正常人经常会有的热情、兴奋、快乐、成就感、价值感越来越少了,而悲伤、低落、自责、愤怒、空虚等负面情绪越来越多,导致他们的生活非常灰暗,严重者甚至生不如死。 这种情绪状态下,行动力当然明显下降了。

导致活力减退的原因,既有生物学方面的因素,也有生活应激事件方面的因素,或者两者叠加在一起。

有些抑郁者(反应性抑郁)有明显的生活应激事件诱发。

一是关系丧失方面的事件,如亲人去世、离婚、失恋、友情破裂、进入陌生环境等;

二是自尊丧失方面的事件,如被羞辱、表白被拒、伴侣出轨、竞争失败等。

如果难以有效应对的话,这些事件会让他们感觉自己被掏空,维持安全感、自信心的来源丧失了,心理失去平衡,逐步进入「习得性无助」状态,出现各种抑郁症状。

有些抑郁者没有明显的生活事件,在不知不觉间进入抑郁状态,它呈现出与反应性抑郁不同的症状表现:会有更多的生理方面的症状,比如体重减轻、早醒、身体的异样感等,其生物学因素致病的可能性更大些,这些是「内源性抑郁者」。

由于抑郁的主要表现在于活力的减退,那么,提升活力感的活动会慢慢改善抑郁的状况,推荐两种方法:

  1. 适量运动。运动可以促使机体分泌多巴胺和内啡呔,这两种神经化学物质跟快乐、愉悦、平静都有关系。一次运动之后带来的身心平静和愉悦,是有运动习惯的人经常会体验到的。运动的方式既可以是跑步、健身等,也可以从事一般性家务劳动,如打扫、整理、搬运等。总之,行动能带来多巴胺!

  2. 正念冥想。正念观呼吸、正念行走、躯体扫描,这三种正念冥想常见的练习均能明显改善抑郁状况。冥想练习过程中或者冥想练习之后,练习者往往能够体验到一种愉悦、轻松、释放、平静的感觉,这些带有多巴胺色彩的体验,会逐渐改善一个抑郁患者的状态。同时,正念冥想能提升对想法、情绪变化的敏感度,培养一种与想法、情绪分离的能力,防止被消极想法及情绪所主导。

另外,抑郁者会产生很多的消极想法,沉浸在与生活事件有关的思考或联想中无法自拔。比如,分手后想到伴侣的点点滴滴,产生诸多后悔、自责、自我怀疑的想法,以及对未来悲观绝望的情绪等等,虽然很想停下来,但大脑像跑火车一起,无法停止。

抑郁者需要及时觉察消极想法并放下它们,培养出一种「视想法为想法」的分离能力。

试着来对消极想法做个评估,如「我刚才在想分手的事情」,继续评估一下大概想了多少时间(1分钟、10分钟、30分钟?),以及消极想法的强度(10代表最强,1代表最弱,大概可打几分?)。这种评估,有助于停止那些糟糕的联想,让你冷静下来。

下面来谈谈性格中的懒,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反映了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往往来源于幼时的亲子斗争。

「懒」往往是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大部分家长都会用这个词去评价那些做事拖拉、「不听话」的孩子。另一方面,懒也可以被孩子用来对抗父母的手段(看到孩子懒时,父母会很着急),这种被动攻击的方式有时也让父母很无奈。

一般来说,由于幼时亲子关系的不良影响,有些人在自主性上过度敏感,很害怕被人主导,把正常的要求都当成了控制,条件反射式地激起反抗的行为,懒往往会成为他们被动反抗的方式。我曾经在《为什么害怕麻烦别人》一文中对此有过讨论。

对这种情况的建议是:「你只有成为别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被人要求并不意味着被人控制,人们需要遵循规则来相互合作、彼此共赢。并非所有的权威都需要挑战,权威既有控制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更多的看到到合作,而不是紧盯着控制。

另一种性格中的懒,反映了一种依赖的关系,他们渴望被照顾、被体谅、被呵护。

这些人往往性格不够独立,成长于被过度照顾的家庭中。那些经常抱怨「身体累」、「吃不消」、「你能不能帮我一下」,或者经常会生病住院的人,往往有依赖的人格特点。他们希望别人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害怕主动承担责任。

这种行为往往有一种剥削的特点,让对方承受一些压力。在亲密关系中,为了提升伴侣关系的质量,这是需要克服的地方。

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提升独立性是成长的方向。认识自己的抱负,明确自己的责任,敢于去尝试一些不敢做的事情,不断觉察自己逃避的想法,等等,推动自己的成长和改变。

总体来说,性格中的懒并不利于一个人的成长。培养独立性,走出对自主性过度敏感的状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能发挥潜能的方向,才能真正克服懒的消极影响。

当一个独立的人在做一项自己有兴趣的、有热情,符合自己价值需要的事情时,一般是不会懒的,而是能够全身投入进去,走向自我价值的正性循环。这种积极的人格品质也能与周围人形成良性互动,无需再用懒去控制或表达什么。

作者简介:俞林鑫,通过文字来体验和理解内心,用心理咨询推动成长和改变,这是我想做的事。公众号:俞林鑫心理工作室(ID:psychotherapist_ylx)。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