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的三块基石

文:采铜
来源:采铜的创想世界(ID:CTDT4US)

一着不慎就成韭菜的今天,提高批判性思维是当务之急。

但是这件事着实让人困惑,我知道很多人也看过若干讲授“批判性思维”的书,但是实际用处还是寥寥,还是免不了上个当、亏个钱什么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常见的批判性思维书或者课程,强调的是人们容易犯下的思考错误,专业点叫“认知偏误”。要是罗列的话可以列一大堆。如果把这些认知偏误当成一个个知识点来记,那去应付考试是可以的,但是要拿来跟生活周旋的话还很不够。

因为思维不是一种可以单独拎出来就起作用的东西。在思维的近旁,还需要专业知识、信念、人格乃至情感一起发挥作用。思维能力是一种连接装置,它帮助我们连接信息和知识,输出观点和判断,如果缺少了“头脑特工队”中的其他成员,单独训练思维比如说训练批判性思维,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

所以如果你需要真正的建立起足以保护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仅仅看书是不够的(当然看书仍然必要),还需要具备如下的三种东西,我把它们称为批判性思维的三块基石:

  1. 反思的意识

  2. 精确的知识

  3. 独立的人格

先来谈反思的意识

这年头有些人喜欢兜售“成长”速效药,好像人可以像鸡鸭一样,打点生长激素就能蜂拥出笼。完全不是这样。

别人告诉自己的任何正确或者完美的“道理”,都不太容易变成改造行动的现实。除非自己经历过,挫折过,反思过,刻骨铭心了,才有可能长一点智慧。

我的朋友海贤曾说,看一个人能不能成大器,要看他有没有走过弯路,如果没有走过弯路,一帆风顺上来的,就比较难了。

但是弯路这个东西,并无法刻意去求,刻意去求的弯路,因为心里已经有了准备,托了底,并不能算真的弯路。演习毕竟只是演习。

然后我反思一下自己,好像是走了些弯路。前面有篇文章里我说“不要炒股”,就是发自肺腑,因为股市曾经里亏了不少钱,这个教训不能说不深刻。如果亏了钱仍不去反思,那么这钱就白亏了,痛苦消退后仍旧会亏,仍旧会长成郁郁葱葱的韭菜。

我发现凡是热衷炒股的人,95%以上都带有一种“没来由的自信”,这就是他们的病根。以为自己就是比别人聪明,以为自己就是比市场的判断高出一筹,或者以为自己就是那个动动手指就收金揽银的主儿。其实你不是。

《死侍2》中有一个女孩具有一种超能力:Lucky。就是说她做什么事都非常地幸运,能逢凶化吉,梦想成真。可惜你不是。

如果股评家在电视机前信誓旦旦地说:“明天或能触底反弹”,“不排除震荡上行的可能”,“技术指标已经到位”。你应该朝他呵呵一笑,转身离去。离钱近的地方都是无间道,干嘛要跟观众们讲真话,更何况也没有能力讲真话,说的都是颠来倒去的车轱辘废话。

我反思,我的强项根本不是做投资,金融知识几近为零,我为什么要把真金白银投进去,简直就是狼入虎口,学习义he团刀枪不入。“无来由的自信”的症结就在于:真的是没来由。

就专注在自己最擅长的那件事好了,守一不移,既然是一个码字的命那就安心码字,勤劳致富,错不了。

我想,从自己犯过的错误中学习,也从别人犯过的错误中学习,这就是批判性思维

犯了错怎么办,不管大错还是小错,先反思。失败了怎么办,先反思。被人忽悠了怎么办,先骂他,骂完以后马上反思自己:为什么就成了韭菜了呢,哪个环节出了偏差?

一个人是不是可造之才要看他对待失败的态度。当他诉说自己曾经的失败时,是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外部还是归咎于自己。大多数人会选择抱怨天时地利,哀叹时运不济等;而只有小部分人才会在失败面前检讨自己能力的不足,这样的人才不简单。

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天生的恶人,哪怕是罪恶滔天的人,童年时也是天真烂漫的,跟你我小时候没有差别。恶魔之所以会变成恶魔,是因为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没有进行及时的反思,积小错而成大错,积小昏招而成大过错,没有按住人生的暂停键和撤回键,乃至积重难返。

森林防火中有一个规律,如果一片森林,长达十几年以上没有发生过小火灾,那么发生大火灾的危险就很大,如果偶尔出现一点小火灾,那么反倒不太有出现大火灾的威胁。

为什么?因为零星的火灾烧掉了少量树木后就会出现没有可燃物的空白地带,相当于给林子划了好多个片区,于是哪怕又发生了火灾,也是局部性的。但是如果一大片森林都是全部密密麻麻连成一片,没有空白地带,那么一旦火势来袭,就很可能全部遭殃。

所以,出现点差错、失败、懊恼,于我们的人生中是必要的,甚至是宝贵的,前提是我们把这些东西加以理性的反思。

反思有时候意味着及时止损。一个不可救药的赌徒,本已经输得倾家荡产,还要千方百计筹到最后一笔赌资,妄图一把翻盘,可能吗?为什么他会一错再错下去呢?

聪明人不是不会亏钱,而是会在他亏掉第一个一百或者一千块的时候,就及时离开赌桌,再不回返。OK,我输钱了,但是我认了,我看出了输钱的原因所在,并不是我运气不佳,而是这本身就是一个不该参与的游戏。

这就叫及时止损。

如果反思变成了,tmd我输了,这把触了霉头,明天再来!那就完了。

还有,反思是需要时间的。但是对于骗子来说,他们希望你思考的时间越短越好。

所有推销东西的人都会催你尽快下单,一键下单,指纹下单,刷脸下单,反正特别方便就是了。晚上躺在床上回想起来,你才一捏大腿:“啊,栽了!”

如果你不是在一个领域经验十足,就不要快速的做决定,用不着当场拍板,好像特别豪迈的样子。你可以跟对方说,我回去好好想想,明天再给你答复,然后你一觉睡醒后,冷静了很多,发现这档子事做不了。然后你就避开了雷区。

给自己留足了时间来思考,是保护自己的方法。古人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果限于时间和压力,谁都会这样。

反思能带来抽象的还原能力,拨开语词那轻佻暧昧的迷雾,看到简单、冰冷的真相。骗子会把一件难的事情说得很简单,把一个简单的道理说得很复杂,你就需要去看破。

太多的骗局只不过是语言的游戏。

批判性思维是需要经由训练才能成型的。训练不是靠看书,因为看书是单方向的信息输入,训练必须通过做真实的决定来完成。只有在做跟自己利益相关的选择时,我们才会战胜牢固的思维惰性,把脑筋盘活开来,细细去思索、评判。

举一个小例子。去外面吃饭,我们常常会参考大众点评这类网站上的评价再做决定。可是,我们有时候发现,网上的评价并不准确,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作假的评论存在。一则作假的餐厅点评放在眼前,你能看出来吗?这就考验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疏于识别的,我们自动就接受了别人写下的评价,而不去考察其真实性。其实仔细想想的话,现在大多数的买买买都是在其他人(包括熟人和陌生人)的推荐之下刺激出来的,可是其他人的推荐里面有几成真话几成假话呢?如果我们不去追究真伪,不去审思虚实,那么当然就会花掉很多冤枉钱。如果这些关乎你钱袋子的决定,你都不经常反思,那么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当然就无从谈起。

实际上,不论是虚假评价,还是形形色色的软文,在语言表达上都是有特点的。比如形容词是不是用得特别多,比如是不是只是一个劲地说好话,比如是不是插入了某些商家才会有的信息或者口吻,或者有没有强行俏皮、刻意卖乖、乱套近乎、频繁押韵或者滥用网络用语等等。

这个时代充斥了太多语言的废料和信息的垃圾。有时候我们需要减少输入,停下来,清理自己的视线和想法,方能把废物排除,让思想清澈。这就需要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擅长反思的人,他的思考就像一把尖细的小刀,他的思考是很挑剔的,也是很无情的,不论是对待自己的错误,还是对待大众齐声的唱颂。因为他所依规的只是严格的逻辑而已。

这就是我想讲的批判性思维的第一块基石:反思的意识。

然后讲第二块基石:

精确的知识

知识为什么要强调是精确的?因为这个时代充斥着太多模糊的、不确切的甚至自相矛盾的知识。

完全、彻底的假话一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半真半假的、似是而非的话。这些话里可能会有一点人生哲理,有一点科学概念,有一点推心置腹,然后再加两点三点胡说八道。

所以如果我们掌握的知识是浅显的、粗糙的,不足以辨别这些谎言。我们必须去学习精确的知识,用这些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具备足够坚固的盔甲。

思维的运作都需要以特定领域的知识为基础。没有一个人可以在无知的情形下做出智慧的决断。

设想一下,现在有一个人过来向你推销一款保健器具,号称具有远红外功能,对治疗某某疾病效果卓著。那么你该如何判断对方是不是忽悠呢?

假设你不具备一丁点的物理学知识,你可能会被“远红外”这样的词给唬住,因为你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你会觉得也许这真是一种有神奇效果的高科技呢?

但是如果你有一点物理常识,就完全明白“远红外”毫无特别之处。你站在点着的煤气灶边上,就能感受到热哄哄的远红外线。

这就是为什么丁香园单挑权健可以这么理直气壮,因为丁香园有专业的医学团队,他们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来判断并且证明权健是多么的离谱。而普通人呢,虽然可能对权健表示怀疑,但是并无法让人信服地去质问权健。

我觉得,在现在这个时代,具备一定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知识对于每个人都是必须的。这跟你的专业无关,跟你从事的职业无关,因为不管你做的什么营生,如果不具备上述知识,那么就可能就会被人忽悠,被当作韭菜给收割了。

那么何为“一定的”知识呢?我觉得,以读过上述学科在大学的导论类教材为准。比如了解经济学,你可以去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了解心理学,你可以去读《心理学与生活》。大学导论类的经典教材是进入一个学科的最佳门径。如果你一开始不读教材,而是零零落落地去读其他,就像不知道在两点之间去走直线,偏偏在宜家里面绕弯弯。

教材里的知识当然并不一定是全然正确,但是跟其他来源的知识相比,它的可信程度实在是高出太多。一部经典的教材,它里面的每一句话的背后可能就涉及成百上千个研究,是经由科学的程序、由数不清的聪明脑袋瓜子研究得来的。没有一个人可以绕过这些知识而走上某种捷径。

我们还要警惕任何一个单方面宣称正确的说法。对于这些说法,我们需要去考察断言背后的证据,了解证据是否真实可信,以及证据与断言之间是否有确定的逻辑关联。这就是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对于知识,我们不能抱着囫囵吞枣的态度,如果学,就把它学透一点,不能搞得半吊子,这样仍然会被忽悠。

举个例子,“基因”我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而且很多人相信基因科技是当代一门非常前沿的技术。于是现在有很多“基因检测”的服务,你只要提交你的DNA,就可以测出你的很多信息,比如各种疾病的发病风险。我觉得去做基因检测的消费者,高估了现在基因检测的可靠程度。事实上,我们人类现在对基因的了解还是非常局限的,存在大量的未知,所以现在通过基因检测所能得到的信息也是非常局部性的,而且也不一定准确。

所以一个可能的结果是,我们因为了解基因这个概念然后去做了基因检测,结果得到了一组并不完整也不太准确的结果。

所以,光有“批判性思维”真的还不够,你必须要具备精确的、足以拣选事实的知识。如果你要做某件事,事先做点功课,学一点相关的知识,是最好不过了。

大众因为不了解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而广受误导的例子实在太多。比如心理学里面对于性格的研究已经有基本的结论,那就是“大五人格理论”(Big Five Theory)。注意,大五人格理论不是把人分成五种性格,而是分成五个维度,这五个维度的得分是独立的,每个人在这五个维度上可以有各自高低不同的得分。

假设一种最简单的划分,把每个维度的得分分成高、低两档,那么这样一来,人群中可能有多少种性格存在呢,那就是2的5次方,也就是32种。如果稍微复杂一点,把每个维度分成高、中、低三档,那么人群中可能的性格种类就有3的5次方,也就是243种。这就说明,在人群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而其性格的种类是非常多样的。

但是现在社会流行的一些“山寨版”的性格理论呢?会声称人可以分成四种性格,或者稍多一点,6种、8种、9种性格,且不说这每一种性格是否真的描述准确,至少是太简单化了。可是这些山寨理论在大众中的接受度远远超过大五人格理论,为什么,就是我们对于重要而基本的学科知识的普及,太不够了。

这就是我认为的具备批判性思维所需要的第二块基石:精确的知识。

接下来我们看第三块基石

:独立的人格

人是非常容易屈从于权威的动物。屈从于权威能让很多事情做起来变得更简单,也更有效率,但同时,可能致命的错误也会被埋下。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没有一个科学家的话可以毫无保留地相信,爱因斯坦的话也不行。事实证据大于人的言说,一个科学界的新手可以凭借研究发现驳倒科学泰斗的观点,这样的故事在科学界毫不会让人意外。

然而我们发现,商业社会里,这套规则完全是反过来的。一个厂商花大价钱请一个明星来代言其产品,看准的就是大众会迷信偶像,会无条件地相信一个自己所喜欢的人。

保持独立的人格在我们这个时代也变得不太容易。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我们总是屈从于太多的压力,面对太多的诱惑,又对自己有着太多的怀疑。现实的压力压制着“自我”,生活被挤成一个变了形的易拉罐。

可能正是因为此,我认识的一些人,一旦对某个“意见领袖”产生信赖,就会狂热地把他当成自己的人生导师,可是你要想,相信任何一个其他人哪有相信自己更重要呢

一个人走完一生要经过一重又一重的关隘,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孤身一人,纵身一跃。如果你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可以独立地做出判断,而总是去把别人的只言片语当成笃信的教条,也是这次你信对了,但是下一次呢?永远让别人来代替你自己思考吗?

人格的独立还涉及到对自己尊严的确认。我们需要确认,众生平等,没有人比其他人更加高贵,也没有人比其他人更加卑微。我只是兀自站立于世,哪怕像一根芦苇,也是会思考的芦苇。

唯有以人格的独立为前提,批判性思维才能发芽和生长。所以话说到这儿,我们就会发现,批判性思维已经远不止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不止是一个思维的问题,而是对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一种需要被践行的生活方式。

所以,锤炼批判性思维,就必须有这三个基础,那就是反思的意识,精确的知识,还有独立的人格。也许这很难达到,但是值得我们以一生孜孜以求。

最后推荐几本书,着重在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方面:

  1.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2. 理查德·德威特《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技术史》

  3. 菲利普·鲍尔《好奇心:科学何以执念万物》

  4. 基思·斯坦诺维奇《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

作者简介:采铜,一个平稳写字的人,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微信公众号:采铜的创想世界(ID:CTDT4US)。

责任编辑:Spencer   林立洲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