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潘多拉盒子”:我们如何面对死亡

直面如影随形的死亡并非是打开惹人烦扰的潘多拉的盒子,而是以更丰富、更有同情心的方式重返人间。——欧文·亚隆

 

01

2019年10月,大连一名13岁少年残忍杀害10岁女孩并抛尸后,淡定地继续上学、围观尸首现场,在班级群里自编自导为自己开罪,假装无辜。直到恶行被揭发,他所在意的是自己怎么会被发现的。

 

随意残害生命,觉得死亡是一件很随意的事——从这名少年的行为可以看到,他对死亡缺乏一种敬畏感,因此也就漠视生命,不懂得珍惜人生。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指出,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从小学6年级起,自杀率就开始攀升。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显示,自杀已成为中国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

 

对死亡的轻视、不理解甚至误解,是缺乏敬畏感、漠视生命、轻易放弃生命的主要原因。同时,这种不理解又会引发另一种极端,就是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和焦虑。

 

这些都是由于我们社会文化传统一直以来都把死亡看作“不吉利”的事情,对其百般禁忌,不愿意去直面它、了解它。

 

死亡教育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必修的人生课程。

 

一直以来,很多家长都掩耳盗铃式地回避跟孩子谈论死亡,甚至将死亡事件当作一种禁忌,或是禁止孩子谈论,或是欺骗孩子,或是对死亡进行美化。

 

大人们的诸多躲闪,无法消除孩子的疑虑,反而会让孩子感受到大人背后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并产生更多的疑虑和误解。

 

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某地幼儿园开设了死亡课程,通过生命教育让孩子了解生命和死亡。这可以说是一种突破和进步。

 

02

 

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认为:死亡是焦虑的原始来源。死亡在生命表层之下持续骚动,并对经验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死亡焦虑会通过隐藏和伪装,转化成各种症状,它正是我们所体验到的诸多困扰、压力和内心冲突的源头。

 

比如有些人有强迫症,一天要反复多次洗手,因为他感觉手上总有细菌,不够干净。但其实在他的内心,是因为恐惧细菌病毒的侵害会导致死亡,因此试图用反复洗手的强迫行为来驱逐这股焦虑情绪。

 

亚隆曾经接待过一位女性来访者,被一些梦境激发,对死亡产生深深的恐惧和焦虑。她认为死亡无可避免,也就让整个人生失去了意义。死后将什么都不是的想法折磨着她,占据了她生活中的一切。

 

当我们无法正确认识和面对死亡时,很容易被无意义感侵袭,从而怀疑自我、怀疑人生,失去生活的动力和热情。现在年轻人里流行的“空心病”,便是一种失去人生目标、产生无意义感、不知道该追求什么的迷惘焦虑的心理状态。


  

03

 

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会引发我们的死亡焦虑。比如身边有亲人去世,或是患上重病、和亲密爱人分离等等,会让我们也忧心自己哪天会突然死去,失去心爱的人或事,或是怀疑自己身体哪里出了毛病但却怎么都检查不出来。

 

直面死亡会引发焦虑和恐惧,却也会引发觉醒体验,有可能极大地丰富我们的人生。

 

正是经历或目睹一些发生在身边或自己身上的重大事件,促使我们在那一瞬间改变某些思想观念,让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重大转变。通俗地说就是,突然间觉醒了——

 

以前不敢做的事,突然就有了勇气去做;


以前想不开的一些事情,突然就想通了;


以前介意的一些事情,突然就释怀了;


以前放不下的一些人和事,也突然就愿意放下了。

 

这可以说是一种难得的人生顿悟,也是死亡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正面意义。 

 

04

 

中华遗嘱库发布的《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自2017年起,在中华遗嘱库登记的中青年人群遗嘱总数达4190份。中华遗嘱库的“微信遗嘱”小程序在2020年就收到将近7万份“遗嘱”。

 

 

许多80后、90后甚至是00后的年轻人开始主动去直面死亡、接纳死亡,为自己列一份“遗愿清单”。很多人通过写微信遗嘱,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心愿,甚至还有表白的,也有不少人给“未来的自己”留言。

 

这其实也是在回顾和梳理自己的人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未来,从中看到自己有哪些遗憾还可以去进行弥补,有什么需求要赶紧去满足,对未来有什么样的期待。

 

“遗愿清单”其实也是一份“人生必做之事清单”。有很多事,再不做的话,也许就再也没有机会做了。 

 

05

 

我们害怕死亡,到底是在害怕什么呢?

 

在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有这么一个说法:人有两次死亡,一次是肉体的死亡,一次是被别人遗忘,这才是真正的死亡。

 

也许我们害怕的是死亡会使自己在人世间被遗忘。

 

1961年的某期《变态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期刊》列出了7条人类害怕死亡的原因:

 

① 我的死会让家人和朋友悲伤。


② 我所有的计划和事业都将中断。


③ 死亡的过程很痛苦。


④ 我没法再有任何人生阅历。


⑤ 我不能再照料需要我照看的人。


⑥ 如果还有来生,我不知道自己会发生何事。


⑦ 我害怕自己的遗体出事。

 

从这些原因可以看出,我们其实是在害怕这种“丧失感”和“失控感”——害怕自己拥有的一些东西会因为死亡而永远失去,害怕无法再掌控自己的人生,留下许多遗憾,而自己也会被永远遗忘。

 

死亡的确无法逃避,也无法控制。但我们却忘了,我们正拥有一个能自我掌控的人生,然而却不懂得珍惜。


  

06

 

那么,我们该如何缓解死亡焦虑,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

 

a. 建立目标

 

目标能让我们获得方向感,重新构建人生的意义。不妨为自己列一份“遗愿清单”,看看还有什么事情是自己想做却还没有完成的,然后,去做。

 

b. 构建社会关系

 

与他人进行有效联结,拥有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存在感和意义感的重要方式。如果能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结成亲密牢固的关系,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我们将能得到更多对抗死亡焦虑的积极力量。

 

c. 进行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包括美术、文学、音乐等各领域的作品,是一种能承载个体思想特性、长久留存于世的介质。它往往代表着永恒,也为后世留下自己的人生痕迹。

 

d. 提升成就感

 

通过完成生活中的一些任务目标,获得成就感,能提升自我价值感和控制感,增强对人生的掌控力。 

结语

 

只有了解死亡、敬畏死亡而不是恐惧死亡,死亡才不会成为让我们彷徨焦虑的“潘多拉盒子”。

 

当我们能珍惜眼前的每一分钟,活在当下,体验到生命的存在,我们的人生才拥有意义和希望。

 

 

欢迎参加『心理周报播客』之“死亡教育”话题圆桌会~

 

好好聊心理,每周邀请不同行业、学派专业人士之间碰撞,一起获得思维升级。

 

以心理学的第三视角,拆解社会生活话题,用独特的观点和大家一起创作属于生活的BGM。

 

·    在集中营体验中对死亡的感悟

·    青少年为何会在找不到意义时寻死

·    关于遗体处理,器官捐献的讨论

…… 


⭐扫码收听1.5h回放干货音频⭐

(限时领取免费精华笔记、限200份)

文:微格尔青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