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的平衡之道

文:Audrey Beim
翻译喵妮
来源:心声 Mind (ID:mind-china

 

并不是进了“戒烟所”“戒毒所”的人才是瘾症患者,可能我们自己就曾有倾向。

 

“成瘾”一词最初来源于药物依赖,现在的意义则涵盖物质成瘾及行为成瘾,包括文中提及的“强迫性选择”。今天的文章告诉你三种调节技巧,帮你找回内心的平静,重获生活的平衡。

 

你是否经常在生活中听到“平衡”二字,也许在你治疗的时候,也许在你一个人安静阅读的时候,亦或是当你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可能说起来比较容易,但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很难做到。

 

我个人经历过一段工作和职业上的“水逆期”。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已然是家常便饭,在家加班,还要彻夜查看邮件。无论我再怎么宣称自己渴望一个工作、家庭、朋友、娱乐平衡的生活,我的行为却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

 

 

当我们大多数人开始观察自己的生活时,几乎没有人能声称自己拥有一个非常平衡的生活。也许你曾经也发誓,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自己沉迷于坏习惯,然而实际行动中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当你的生活失去了平衡,便会感到自己在逐渐失控,那些坏习惯似乎又回来了,我们又变得总是“强迫性选择”。曾经我们为获得清醒和平静所做的努力,刹那间就消失不见了,又让自己回到了曾经熟悉而有害的习惯中。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在你失去平衡前,帮你找回内心的平静,在此提出三点,可以让你的大脑安静下来。

 

沉默是金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直面自己的想法是一件痛苦而焦虑的事。有的人喜欢经常反省自己,脑海中总是不断冒出各种奇怪的信念,会让自己感到不那么轻松。有时候,你宁可让自己变得更加忙碌一些,来忘记那些不愉快的感觉。但这并非长久之计。

 

人们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也许你并未察觉到,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要比别人来得苛刻得多。

 

 

不妨试试冥想,它可以帮助你的内心变得极其安静。当你开始冥想的时候,会感到身体内的压力和焦虑慢慢缓解,注意力也渐渐提高。你可能会好奇,冥想真的有这么神奇吗?与其停留在怀疑中,不如大胆尝试一下,也许会得到一份巨大的惊喜。

 

视角:一年后你还会在意吗?

 

在日益嘈杂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越来越失去自我,无数次深夜还在回复邮件,浪费了大片时间在社交媒体上,也许当初你只是怀着好心按下了“发送”按键,却被对方误解了,你感到特别后悔。其实一个月之后你早就不记得了,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别为一些小事影响了你的生活节奏。


要敢于说“不”

 

有很多人属于讨好型人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好先生”“老好人”,他们无法活出自己的风采,面对别人的请求不懂拒绝,时间长了,便习惯以他人为中心。你会变得想要大家认可你,被大家接受,甚至放弃自己的自尊来取悦他人赢得关注。但是事实上,你无法取悦所有人,当然你也完全没有必要去取悦所有人,不要把过错怪到自己头上,否则将会离健康平衡的生活越来越远。

 

这里要讲一个“糊面包”效应,是指你以为任何人都比你优越,似乎你就是那个每次都会拿到烤焦面包的倒霉孩子,你认为自己不值得更好的。长期以往取悦他人的生活,实则是一种完全失衡的生活,你已经失去了自我的坚实基础,这看起来太糟糕了。

 

 

请记住,“不”并不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字眼。你要清晰的知道,为自己的生活设定一个合理的限制和边界,允许自己满足自我需求,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想要真正达到一个平衡的生活状态非常不易,但是通过长期的刻意练习和保持耐心,也会大大有助于改善你的身体、心灵和灵魂。文章的最后,笔者希望每个人都能争取拥有一个健康平衡的生活。


(来源:soberrecovery.com

  

译者 喵妮(麦壳儿)
审校July
编辑白大白
公众号简介:心声Mind (ID:mind-china),心声公益(英文名:Mind China)是一家关注精神卫生的青年公益组织,由来自哈佛、哥大、UCL、复旦、华政等高校的同学发起成立,我们致力于以社会创新与青年力量,提高公众精神卫生意识,促进精神病人社会融入,推动中国精神卫生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包容性与可持续性发展。

排版:小鲸鱼  Bobby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