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是本体上班躲同事,怕社交的人,到底在害怕什么?

最近,“社交牛逼症”这个词火了。

在这个社恐成标配的时代,患上“社牛”的人,宛若一股泥石流,冲刷着年轻人的神经。

社恐的社交日常,通常是高压、紧张、逃避的。而社牛往往在社交方面没有压力、游刃有余甚至放飞自我。

举个例子:当你在路上见到一个认识的人,不太熟。

社恐开始紧张,不知道该不该打招呼。“他还记得我吗?不记得的话打招呼岂不是很尴尬?”“如果他记得,不打招呼是不是很没礼貌?”算了,还是迎面而上吧。尬聊两句天气、吃饭没,尬笑离开,转身闭上眼睛长舒一口气“唉,终于过去了!我真是太不会跟人打交道了!”

社牛呢,想都不想,直接大声打招呼:“好久不见啊!”然后拉着对方巴拉半小时,话题都不带重复的。

社恐羡慕的,不是社牛的口若悬河,而是那种自在舒展的状态。


其实社恐和社牛之间并非云泥地别,只要找对方法,社恐也可以打破恐惧,自在社交。


01

社交恐惧、社交焦虑

到底是个啥?


社交恐惧,是恐惧症的一种。指的是过分惧怕社交情景,期待与人相处,但又害怕出丑尴尬,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

你明知道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度的或者不合理的,但仍然难以控制自己。很多人都说自己有社恐,先别急着给自己“扣帽子”,来看看是否符合社恐的特征:

a. 持续时间6个月以上


社恐是一种持续性的心理状态。有些人本来好好的,突然面临社交性比较强的事情,比如主持大型会议、进行竞聘演讲等,变得紧张焦虑,那并不是社恐。


b. 害怕被审视和负面评价


社恐的“恐”,恐的是被人凝视


比如跟不熟悉的人对话、当众表演时,都有人在看着你,你对这种凝视感觉到不自在,害怕表现得不好被负面评价、害怕冒犯别人或者因此被人拒绝。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人符合这两个特征,那很可能是社恐。

社恐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有人一紧张就手脚出汗,口干胸闷;有人一焦虑就手抖,避免和人握手;有人当众讲话就脸红,又叫赤面恐惧症;有人更隐秘一些,无法在公共卫生间如厕,这叫膀胱害羞综合征……


但不能仅从症状上来判断社恐,有些问题有着和社恐类似的表现,“病因”却不一样。

比如惊恐障碍,和社恐一样有“回避社交”的表现,但本质上惊恐障碍害怕的是自己的惊恐本身,而社恐害怕的是被审视和别人对自己负面评价。

再比如重性抑郁,也会担心被别人负面评价,但抑郁往往是对自己整个人感到很糟糕或者不值得被喜欢,而社恐担心的只是特定的社交行为或躯体症状被人负面评价。

有时候社恐会和其它焦虑障碍、重性抑郁同时存在。这种情况一般是社恐先起病,然后引起恶性循环(害怕负面评价→表现出焦虑症状→更容易引起负面评价→更想回避社交→造成社交功能受损),从而导致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等。

所以社恐就像田里的杂草刚冒出了头,越早拔掉越好。

对了,还有一种常常被误会成“社恐”但实际上并不需要改变的性格:内向。

 

内向和社恐的区别是:内向拥有社交能力,但不想社交,享受独处的感觉。而社恐内心希望社交,却缺乏社交能力,逃避社交活动带来的恐惧和麻烦。


一言以蔽之:内向是“有力无心”,社恐是“有心无力”。

02

引起社恐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引起社恐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这三类:

a. 生理因素(遗传)社恐有极强的遗传影响。如果有社交焦虑的父母,这种社交焦虑有二倍到六倍概率会遗传给下一

代(表演型遗传小)。

b. 环境因素(文化、习惯)如果一个人生活的环境特别强调集体利益,或者一个人长期孤独,缺少支持,也会引发社

恐。我曾经有一个来访,有极强的社交恐惧,几乎很长时间都不出门,就是因为遭遇离婚,刚开始不想出门,后来越

来越不想,到最后愈演愈烈变得害怕见人。社恐还有可能反复,一旦诱发因素出现,就会加重。


c. 风险因素(恐惧事件和逆境)应激性或者羞辱性的事件(比如被欺凌,当众演讲被打击)有可能会引发社恐,我有

一些来访者的社恐就是因为遭遇过校园暴力后,害怕与人打交道。


03

破除社交恐惧,难吗?


首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这个互联网时代,就是为社恐准备的。吃饭可以点外卖,买东西可以网购,很多工作也可以只用网络联系,比如设计、剪辑、写作等。

坏消息是,恰恰也是这个时代的便利,助长了你的社,让你的社交功能一再退化。你可能也经常看见,一群年轻人聚会,大家都在低头刷手机,没有热闹的氛围。

网络没法覆盖你的全部,生活中还是有很多需要跟人打交道的场合:结婚、生孩子、爸妈生病需要照顾……这些时候,你会发现,如果早点克服社恐,生活会顺利得多。

那怎么克服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

美国心理学家亨德森认为,根本不存在天生的社交达人。社会适应就像锻炼身体一样,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自我提升追求,并且只有每天都坚持投入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


练习也是有技巧的,不能一上来就猛练。

社恐人往往第一步都很难迈出去,因为存在两个心理误区:

 

第一,觉得参加社交一定会有糟糕的事发生比如去问路,去搭讪,或者吃饭,他会觉得对方一定会很讨厌自己,或者拒绝自己。 

第二,觉得一旦发生糟糕的事情,自己一定没有办法应对,一定会完蛋。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并不害怕最后的结果,就像如果你找工作去面试,最后告诉你没通过,很多时候你可能是松口气的。


人们最怕的往往是那个“期待能过”和“有可能过不了”之间的感觉

知道这些,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环境来锻炼社交能力克服恐惧了。

a. 利用互联网的保护功能


先从网上尝试建立一些关系,从文字→语音→视频→线下见面,逐步增强互动,发展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b. 调整内心感知,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社恐人平时很关注自己内心的假想,如果能够在社交中,尝试体会和注意对方的言行、场合的氛围,那就意味着你已经

走出来一半了。


c. 少指责自己,学着把责任外放


比如把“因为我不好才被拒绝”,改成“拒绝可是他提出来的,不是我不好”;


把“因为我不会说话才会冷场”,改成“好像他也不太擅长社交耶”;

把“因为我说错话才会被嘲笑”,改成“这人素质很差呀,不能和他做朋友”等等,减轻心理负担。

以上这些适合轻微社恐者自愈,如果社恐已经对生活和工作有了明显影响,或者你想成为一个更自信舒展的人,那么,找专业咨询师帮忙是个”治标又治本“的办法。


专业意味着更能鉴别症状背后的本质。


如果你发烧了,去药店买退烧药往往不管用,去医院找专业的医生,可以帮你诊断出你是感冒、还是发炎还是有其他并发症所引起的,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才好得快。

有的人社恐是因为以前遭受过创伤,有的人社恐是因为家庭环境影响……每种原因背后都对应不同的解决方案,咨询师就是那个帮你找出”病因“,再帮助你寻找解决方案的人。

专业还意味着能在安全的前提下帮助你练习。

以前有来访者告诉我,曾经为了锻炼自己,在人多的地方练习和人打招呼。这对社恐严重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找虐。因为社恐本来就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但这种行为又很容易接收到负面反馈。想一下,如果你在路上走,突然有个人蹦出来跟你打招呼,你是不是也会吓一跳,没啥好脸色给他。

 

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有所保护的过程,专业咨询会在安全、保密、共情、深入、支持和关注的保驾护航下帮助你。你可能会问,咨询见效快吗?需要多久呢?

如果你只是简单的社交恐惧,相对用时比较短;如果和其它恐惧共病的话,花的时间就会长一些;如果你想要人格成长心理健康,那么咨询就会成为一种陪伴你的生活方式和体验,可以做长程。

总之,如果你有社恐并渴望心理成长,那么,做咨询肯定比不做咨询好,系统的咨询比浅尝辄止的咨询更好。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我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十年前我用心理咨询来改变生活,五年前我用生活来影响心理咨询,现在我觉得心理咨询就是我们的生活。


如果你有需要,我可以陪伴你,帮你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自如、更勇敢地去投入关系、享受

人生,不做那个,一味躲在手机背后与人交流的人。



注:本文故事已获来访者授权,并均已加工处理,模糊了隐私信息。
文:吴立敏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