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陷入了亲密关系的死亡沼泽?

故事是从我的一位个案开始。(个案故事已争得本人同意,并已经作化名和细节修改处理)

 

起初,小丽(化名)来找我咨询是因为在情感中受挫,当时,她与男朋友刚刚分手一段时间,同时刚好遭遇工作上的不顺,事业与情感上的双重压力让小丽持续一个月失眠、焦虑,情绪时常失控,于是她来到了我的咨询室。

 

她讲到自己在情感上的遭遇,情绪激动时也会哭诉着男朋友如何伤害她的情感,如何从一段美好的情感走向关系破裂,我聆听着她的倾诉,但是我也隐隐觉察到她似乎将情感破裂的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男朋友身上,这似乎并不能帮助她解决当下的问题,除了让她暂时性得到内心的宽慰。

 


隐藏在生命中的“轮回”

 

于是在她情绪平静后,我好奇的问到:“小丽,不知道你在平常的生活中有没有遭遇类似的经历呢?或者说在恋爱关系以外有没有产生过类似的感受?”

 

当这个问题说出时,小丽陷入了一阵沉思。良久,她抬起头缓缓说道:“其实,我之前也遭遇过一个要好朋友的背叛。”

 

出于咨询师的本能与直觉,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点,因为当她意识到一段关系的问题在另一段关系中也在悄然发生时,这里面似乎就存在着某种隐隐的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忽略很多事件之间的联系,但实际上,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上的个体而言,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套比较稳定的行为处事风格,或者从心理学上来讲,存在着一套稳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而这套模式就是贯穿所有生活事件的一条隐形的线。

 

因此,当我这么去追问她时,其实就是想启发她看到这条隐藏的线。于是,我又问到:“你认为这两起事件之间有什么关联吗?”

 

其实在小丽第一次沉默时就已经隐隐感觉到这些事情之间的关联,但似乎她内心会抗拒这种关联,因为一旦这两件事情关联起来,就会让她之前的想法——“关系破裂是男朋友的原因”——产生动摇,这无疑是转过来将问题归咎在自己身上。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着本能的自恋感,我们绝大部分人在生活中与他人发生争执、矛盾等,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维持着内在的这种自恋感不被破坏,而自恋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自信感以及自我效能感等等。

 

不过,为了让小丽“看到”内在的这种“轮回”,我不得不挑战她的自恋感,因此,当我再次追问时,小丽显得有些回避,不想直接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

 

 

打破自恋,觉察自己的关系模式

 

当我再次追问后,小丽再次陷入沉默,不过这次她显得有些局促不安,我知道她已经隐隐觉察到这其中的联系,但如果说出来就意味着自己此前的想法都错了。

 

此时,我能做的就是等待,同时,也是给她鼓励和陪伴,让她感受到咨询师会接纳她的任何想法,会包容任何状态之下的她。

 

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小丽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她说到:“我感觉男朋友的离去以及朋友的背叛似乎都与我有着很大的关联。”

 

当她这么对我说起的时候,她又谈起了自己在这两段关系中的更多细节,而在此前,这些细节在她的自述中都被本能的屏蔽,作为一个倾听者,你会因为她的谈话感到她真的是一位可怜的人儿,两段关系的破裂都与她无关。

 

比如,她说起在与男朋友交往时,她总会经常追问男朋友一个问题“你到底爱不爱我”,在得到男朋友的肯定答复之后,她仍然会不断的追问。

 

放在平时,这样的追问倒是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当男朋友也心烦意乱的时候,她仍然不断的追问,这让男朋友感到特别厌烦,于是在他被负面情绪缠绕时,说出了一些伤害性的话语,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在这样的循环中出现了越来越大的裂痕,知道最终破裂。

 

当小丽与朋友相处时,也存在着一些类似的问题,她总是担心朋友会离开她,于是在生活中对朋友也有着很强的控制欲,朋友的一举一动,她都会留意与追问,甚至在朋友与其他朋友一起交流时,内心还会感到愤怒。这种关系模式最终让朋友也感到难受,最终选择了离开了她。

 

 

被内心的空洞控制,还是主动的安抚内心的空洞?

 

在后来的咨询中,我逐渐才了解到小丽从小的成长经历,父母从小离异,跟随母亲一起生活,而母亲因为赚钱养家,又将她从小寄养在亲戚家,且经常更换生活环境,这些过往的经历,让小丽的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就像形成了一个大大的空洞,这个空洞成为了日后影响她在关系之中的驱力来源。

 

有人说过:“我们绝大部分人内心都有着大大小的空洞,而人这一生都在追逐着这些空洞。”

 

的确,我们在面对工作、生活以及情感时,都需要一定的内在动力来驱动我们的行为,这些驱动力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内心的空洞。比如小丽在亲密关系中会不断的追问和确认男朋友是否爱她,这是因为内心“安全感匮乏”的空洞在驱动她的这个行为。

 

因此,当我们能够看到内心的空洞时,也就意味着我们有可能不被空洞操控,而转过来去理解它、接纳它,尽管我们无法去填补它,但我们可以去尝试寻求更好与它相处的办法。

 

文:summer糖糖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