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能变好吗 | 真的痛苦是发现“自己原来没有那么好

文:孟欣
来源:SelfMindnSocialBrain(ID:SELF_BNU)

真正痛苦的成长不是发现“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好”
而是发现“原来自己没有那么好”

《没有人知道的大冒险》(又名 Another Adventure)是2017年3月20日于steam平台上发售的一款国产冒险解谜游戏。说是”解谜”,其实故事情节并无什么特别的跌宕起伏,而只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充满淡淡嘲讽意味的白描。


游戏共分为四个篇章,分别讲述了大学生阿杰、程序员阿强、(伪)文艺青年阿清和独立游戏制作者阿龙的故事。四个人看似毫无联系,却都对人生存在着共同的误区:他们以为自己是在追求着梦想,但其实是在平庸中消耗着人生;他们以为自己是在为改变世界积蓄着力量,但实际上正在被世界所改变。


这并非一款以惊险刺激的关卡设置见长的游戏。恰恰相反,游戏中操作的设置常常令人感到怀疑人生,玩家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不得不:

  • 帮大学生阿杰按掉至少十次叫他起床的闹钟

  • 在上课过程中点开几十次手机的消息通知

  • 为梦想改变世界的程序员阿强敲出一行行机械的0和1

  • 帮文艺青年阿清拉黑所有对他有意见的好友

  • 跟独立游戏开发者阿龙一起把一天又一天的时间浪费在玩游戏上

  • 直到项目截止日期渐近才开始匆匆找一个别人做好的游戏进行抄袭

然而,就是这样一款越玩越怀疑人生,越玩越丧的游戏,《没有人知道的大冒险》自上架以来的短短三天内就获得了800+好评。最常被评价的内容不外乎:『扎心』、『毒鸡汤』和『人艰不拆』。这正是因为它精准地抓住了生活中令我们对自己充满怀疑的瞬间,在一场游戏两小时的集中”轰炸”下,叩问着玩家们的心灵。玩家能够笑看游戏里面的角色蠢蠢地向着一定会撞头的南墙上一去不复返,却不能不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行为与梦想背道而驰的瞬间。

因为想六点起床但按掉了二十次闹钟的那个人

想学习知识但在课堂上刷新了一万次微博的那个人

以为一切都还来得及但其实已经来不及的那个人
就是你啊:)

然而,玩完游戏后的怅然若失感其实并不源于我们的行为与游戏中的人物有多么一致。即使是在每次闹钟响起时都会一跃而起的人们也会存在相似的烦恼。因为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存在着对于理想的自己的想像,因此在现实的自我未能与理想自我达成一致时,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霍妮<<<

霍妮是首个提出”理想自我”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作为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她批判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人格划分,在对神经症病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真实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人格结构。

其中,真实自我( real self )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独特人格的中心,是个体生长发展的根源和内在动力,推动着个体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现实自我( actual self )是个体希望是个体在某一特定时间内表现在生理的和心理的以及正常的和病态的人格的总称。现实自我代表着个体的实际的发展状况。然而,因为现实自我很可能无法达到理想自我的水平。因此,现实自我也可能是理想自我鄙视的对象。 


而理想自我( idealized self )则是个体内心希望自己成为的形象,是非理性想象中的产物。表面上看,理想自我是个体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完美的理想形象,它可以引领个体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但实际上它是个体由于欲求不得、于心不甘而又无可奈何之下采取的逃避内心冲突,维护自身病态尊“不受伤害”而臆想出来的虚幻扭曲的自我。 



卡伦·霍妮(1885-1952),医学博士,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因此,在霍妮看来,个体在追求理想自我的过程中,会损耗建设性的力量,逐渐疏远和背离真实的自我,理想自我的虚假性使得个体有可能陷入无法实现 。


同时,霍妮承认人格健康的人也有理想自我,但 这种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现实自我之间是协调一致的。这种理想自我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动力性,有助于人的自我实现


>>>罗杰斯<<<

罗杰斯在吸取霍妮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他将自我划分为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其中,自我概念来源于个体的经验,是个体知觉到的自我形象;理想自我则是个体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成为”的那个样子,是在”价值条件化”的过程中个体考虑得最多、给予最高评价的自我概念成分。


罗杰斯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总结道: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我的一致性程度可以作为个体心理调节能力和健康的标志。自我概念略低于理想自我,将导致恰当的自尊,对未来抱乐观态度,并有追求”成就”的”冲动”。

卡尔·罗杰斯 (1902-1987),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强调人自己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

罗杰斯非常重视自我概念和行为适应之间的关系。他提出,当现实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我的相关系数离1越远时(离1越远即差异越大),个体就越不接受自己,从而越无法将自己的力量用于实现自我潜能,越不可能成为功能完善的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当是一个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我一致的人。这代表着他能够避免内心的冲突,而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更好的人。

>>>希金斯<<<

在霍妮与罗杰斯两位先驱之后,希金斯进一步考察了不同类型的自我差异带来的不同负面情绪,将情绪引入了自我差异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差异理论。

自我差异理论将自我划分为现实自我、应该自我与理想自我。其中:现实自我 ( actual – self ),是一个人(你自己,但也可以是另一个人)相信你现实地具有的某种属性的表征;理想自我 ( ideal – self ),是一个人希望你理想地具有的某种属性的表征(即一个人对于你的希望、抱负或愿望的表征);应该自我( ought – self ),是一个人(你自己或另一个人)相信你应该具有的某种属性的表征(即一个人对于你的责任、义务或本分的意识的表征)。


特里·希金斯 (1946 –   ),目前于哥伦比亚大学任心理学教授。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

而自我差异就是指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之间的差距。不同类型的自我差异联系着不同类型的情绪障碍。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意味着积极结果的缺失,它联系着抑郁相关的情绪(如沮丧、失望和悲伤);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之间的差异意味着消极结果的出现,它联系着焦虑相关的情绪(如恐惧、威胁和坐立不 安)。并且自我差异的程度越大,经历的消极情绪越强烈。

>>>总结<<<

《没有人知道的大冒险》的配音是用粤语录制的,这种古老拗口的语言似乎因为总是连着香港老电影、TVB电视剧、林夕黄伟文而带着某种特别的人情味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我不由得想起来另一部由粤语配音的动画影片,名字叫做《麦兜响叮当》。


即使是并没有看过整部《麦兜响叮当》的人,也很难完全没听说过关于鱼丸和粗面的段子。糊里糊涂的小孩麦兜在学校餐厅点餐,和校长陷入了没有鱼丸和没有粗面的拉锯战——

麦兜:麻烦你,鱼丸粗面 
校长:没有粗面 
麦兜:是吗?来碗鱼丸河粉吧 
校长:没有鱼丸 
麦兜:是吗?那牛肚粗面吧 
校长:没有粗面 
麦兜:那要鱼丸油面吧 
校长:没有鱼丸 
麦兜:怎么什么都没有啊?那要墨鱼丸粗面吧 
校长:没有粗面 
麦兜:又卖完了?麻烦你来碗鱼丸米线 
校长:没有鱼丸

同学:麦兜啊,他们的鱼丸跟粗面卖光了,就是所有跟鱼丸和粗面的配搭都没了 

麦兜:哦~~!没有那些搭配啊……麻烦你只要鱼丸 
校长:没有鱼丸 
麦兜:那粗面呢? 
校长:没有粗面。

麦兜:什么都没有,开什么店!

这个段子流传很广,傻傻的麦兜带着一种天然呆的萌感,每次看到都令人忍俊不禁。然而,如果你就是那个在鱼丸与粗面之间夹缠不清的傻麦兜,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在巨大的现实面前其实也只不过是像麦兜一样笨笨的、无能为力的傻小孩时,你又会怎么想呢?很少有人知道,在影片的最后,”天然呆”的麦兜陷入了痛苦的思考。

“原来愚蠢并不那么好笑。愚蠢会失败,会失望。失望,并不那么好笑。”

当曾经看到卷子上零分会憨憨地笑出来的麦兜在影片的结尾说出”没有就是没有,不行就是不行”的时候,我想观众是很难不感到一丝酸楚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必然经历过相似的瞬间:看到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理想自我之间不可逾越的巨大鸿沟,明白自己”再也不是自己以为的那样好的人了”。生活的挫折并不是小说主角用来柳暗花明的先抑后扬,而仅仅只是又一次挫败。


然而,成长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我们不需要非得相信这个世界处处顺利,就能热爱这个世界;也不需要强迫自己完美无缺,就有勇气接纳真实的自我。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一切,接纳我们不能改变的所有。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当拥有的是合理的理想自我,能激励自己拥有自我提升的勇气;同时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现实自我:它虽然并不完美,但却有着变得更好的可能……

就像霍妮曾在她的著作《自我的挣扎:神经官能症与人性的发展》曾经写到的那样:自知本身并非目的,它是使人类自然成长的工具。……当人们排除掉心理的困扰时,才能自由、健康成长,才能随意去关爱别人。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目的,也并不仅仅是为了赞美或者贬抑,而只是为了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手段。


作者简介:孟欣,微信公众号:SelfMindnSocialBrain(ID:SELF_BNU)。北京师范大学“自我研究组”公号,关注人格,社会与神经视角下的“心灵与自我”研究

责任编辑:小鲸鱼 八角亭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