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怎么安慰你呢

今天你还好吗?

每个人的内心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都会在某个瞬间承受不住生活的打击,需要被他人安慰。正是因为有这样那样得不到解决或改善的打击,才让生活里的每个人都习得了一种安慰他人的能力。

但人各有异,每个人的能力水平不同,决定了他安慰他人的效果。

一个好的安慰需要怎么做你知道么?

一、拥有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在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在我看来,面对不同的人群,依据该人群的职业,信仰,生活经历等等,我们所能够表达的共情能力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现在在产房很受欢迎的导乐分娩,正是利用陪伴者拥有生产经验从而能够更好地与产妇产生共情,在分娩的过程中,陪伴者过往经历与现实相碰撞,使得她们能够更加设身处地地体会产妇的处境,更好的感受和理解产妇所表达的情感,共情能力达到高峰,所以比起医务人员的健康宣教、产时指导;陪伴者所说的话产妇的配合度更高,因为二者建立了良好的沟通。

相反,如果你让导乐过程中的陪伴者,去安慰一个因睾丸炎需要做睾丸手术的患者,安慰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为安慰者本身就很难设身处地地体验手术患者的处境。

在沟通过程中,共情能力的有无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沟通效果。通过案例我想分享的观点是在安慰他人之前,先权衡好自身的能力范围。如果不能感同身受,缺乏共情,是无法给予他人有效的安慰的。

二、培养共情能力

我们先天形成的能力其实少之又少,大部分能力都是通过后天习得的。

很多时候,当我们不具备过往经验,很难做到感同身受又不得不去安慰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

1、学会尊重

在企图理解他人处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先尊重他人的经历。

例如面对英语模拟考试不及格的弟弟,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爸爸所能做不是批评弟弟,教育他成绩不理想就是因为他不够努力。

这样的教育,看似没有毛病,但是却很难让人接受。

相反,例如爸爸这么对弟弟说:“毕竟英语不是母语,我连26个英文字母的都还没认全,英语对于我们来说,确实不容易。小时候没能让你早点接触,是我做的不好,但是你现在能做的就是努力点,尽快让成绩得到提升,弥补我没能让你早点接触的遗憾,可以么?”

相同的本意通过不同的表达,对谈话者而言就是有着不同的效果。

这样的对话,对于习惯了“独裁政策”的父母而言,很难做到,但不是做不到。小到父母与子女,大到人与人之间在谈话中,当你企图安慰、劝诫对方时,先尊重对方才是一切友好谈话的开始。

2、学会认同

很多时候,在安慰他人的时候,我们经常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他人身上,企图说服他人接受你的观点,从而得到安慰。

例如对于一个还在犹豫是否要遵循医生建议,选择手术的人而言,你跟他说:手术没啥可怕的,医生的建议肯定是对你最好的,你还在犹豫什么,当然是要听医生的话,赶紧手术啦!

其实这样说本质上没错,但很难让人接受。

在你知道对方可能存在害怕等心理障碍时,你能安慰到他的,其实不是告诉他手术不可怕而是要先学会认同他的观点,鼓励他表达自己内心害怕的原因。先礼后兵道理用在这里非常合适:只有先认同他人的观点,才能让别人认同你的观点。

三、表达共情能力

很多人通过后天培养拥有共情能力,但却不懂或不表达。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其实就像一面镜子,简单直观,你做了什么,镜子也会回报以你什么。

所谓的“心电感应”其实很少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尤其是你在慰他人的时候,他人的情绪是较自我的,较为封闭的,这个时候你如果不主动一点去表达自己的看法,主动给予安慰,又怎么能够确保你的想法能够帮助到他呢?

“沉默不一定是金”在安慰过程中,适当的给予他人反馈,让他明白你有在倾听则有助于他更好,更完善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合理的提出建议或观点,会让他人觉得自己有被重视,你有在认真的为他寻求解决途径。

我该怎么安慰比较好呢?

用心尽可能的去感同身受吧,用言语尽可能的去表达吧~

原创:花开四锦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