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想努力,可就是做不到

“你看看你的成绩,你什么时候才知道好好学习,什么时候才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我真的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可是我就是很难控制住自己不去玩。”

“你要是真的端正了你的学习态度,就应该在家里好好看书,而不是一天到晚只想玩!”电梯里的一对母子争执着。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大概明白了几分。


小孩抱着篮球低着头站在角落里,满脸委屈,应该是正在外面打球被妈妈带了回来,妈妈认为小孩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只想玩耍不想学习,而小孩则觉得很委屈,自己其实有想努力学习的,可是就是做不到心无旁骛,成绩不好自己也很焦虑很难过,可是又能怎么办呢?


是啊,明明真的想努力,可是就是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大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行为!”可是为什么这句话到一些人那里就不那么管用了呢?


我想,可能只有了解了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我们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态度决定行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但是,态度真的能决定行为吗?这恐怕要我们细细地来探讨一番了。


起初,早期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能够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内容,以及其想法和做法,也就是说,早期社会心理学家是赞同“态度决定行为”这句话的。


他们认为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关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行为。


也就是说,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的想法和上述中的妈妈一样,认为如果你想好好学习,我们就可以预测你在之后的生活中会表现出更多和学习相关的行为,你会时常抱着课本习题册做题而不是离开学校后就奔向篮球场、电脑桌。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在新年初始信心满满立下flag,年尾却发现一件都没有做到。


明明想向好的地方发展,可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偏离轨道,难道我的态度全是“假的”的吗?


此时,我们就要提到关于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的另一观点,即态度和行为并不存在较高的一致性相关。


早期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在提出后不久就受到了许多心理学家的质疑与批评。


其中,Lapiere进行了一项关于种族歧视的态度与行为的研究,研究发现,在问卷调查中有90%的旅店或餐馆回答说他们不会接待中国人,但是在他与一对中国夫妇实地到访的251家旅店或餐馆中,只受到过一例冷遇,其余都受到了中等及其以上待遇的接待。


因此,他认为人们在种族歧视中的偏见会使得态度与行为之间不存在较高一致性相关,也就是说人们口头表达的态度与人们真实的行为并不存在较高的一致性相关。


所以我们拿一个人表达出来的态度预测他在之后的生活中会表现出什么行为是不那么靠谱的。


此外,继Lapiere之后,Lewin提出的场论(Field Theory)认为,态度与行为之间额外的认知变量以及未知事件会很大程度上打破态度对行为的预测过程,态度不能够完全预测行为;


Ajzen和Fishbein的研究也发现,态度和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不高,很少有超过0.30,甚至大部分研究结果都是零相关。


由上述研究结果可见,态度和行为并不是完全相关,它们之间还可能受到别的因素影响,“态度决定行为”这句话可能也并不是那么正确,小孩贪玩也不一定真的是因为他不想学习,他争辩的“我真的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可是我就是很难控制住自己不去玩”也可能是真的。



那么态度不能完全决定行为,影响行为的因素还有什么呢?

这里我们就要提到一个理论叫做计划行为理论,它是Icek Ajzen在Ajzen和Fishbein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扩充进而提出的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因素,分别为个体态度、个体主观规范、个体的知觉行为控制和个体的行为意向。态度是指个人对某项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

个体主观规范是个人对某一特定行为的看法,主观规范通常受到重要他人(如,父母、配偶、朋友、教师)的判断的影响

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一个人感知到的执行特定行为的困难和阻碍,当个体感知到的困难与阻碍越少时,个体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越强。

行为意向是指个体愿意执行一个特定的行为,是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采行意愿的反映。

行为则是指个人在特定情况下对特定目标的可观察响应。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所有影响行为的因素都通过行为意向来间接影响行为的表现,而行为意向还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个体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也就是说,我光有学习的热情还不行,我对学习这件事的看法还可能会影响我的行为,我预测的在努力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多少也可能会影响我的行为。

如果我是有好好学习的想法,但是我觉得我太笨学不懂课本的知识或者我觉得我并没有一个找到一个合适的学习方法,那么在之后的生活中我也不一定会表现出努力学习的行为。

所以说,态度不是影响行为的唯一因素,下一次在面对文章开头的那位妈妈遇到的问题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试着相信孩子的话,想一想他是否有别的困难需要我们帮助解决呢?

责任编辑: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