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是个 “圣父婊” ,笑脸只给外人 | 解惑

文:吴立敏
编辑:朴素的树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我爸是个 “圣父婊” ,笑脸只给外人 | 咨询师解惑07

 

今天是壹心理《咨询师解惑》的第七期。

 

留言来自一位“丧父式家庭”长大的男生。他爸爸对外人很亲热,对家人却很冷漠。

 

读者留言

 

我爸是典型的“圣父婊”。

 

从小到大,他都是对外人很亲热,可一回到家,笑得堆满褶子的脸就会黯淡下来的。

 

所以,在我的童年里,只要他下班回来,家里立马就冬天了。

 

小的时候,看见他在外面,把别人家的孩子亲亲抱抱举高高,我还很委屈:“为什么爸爸从来不抱我?”

 

后来爸妈离婚了,我能明显感觉到,我爸对我也开始像对待外人一样殷勤。可对我来说,我永远不会忘记他曾经的“冷暴力”!

 

每次我迫不得已和他并肩走,他想把手搭在我肩膀上的时候,我都会不自觉地躲开。

 

在我心里,一直有个声音,“一定要和他保持距离,他并不爱我。”

 

咨询师回答

 

@吴立敏

 

从你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父亲的“冷暴力”对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这几年,随着心理学逐步普及,父亲这个家庭角色受到了越来越多地关注。

 

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母亲往往被比喻成水,温暖容纳;而父亲则是山,遮风挡雨,给予家庭和孩子足够的保护。

 

这样的形象使得我们不仅安全感十足,同时也渴望能够拥有同样的稳重和力量。

 

我相信你曾经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和感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期望落空了。

 

像你这样的“丧父式”家庭,其实并不少见,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

  

为什么父亲对外人亲热

对家人冷漠

 

造成“丧父式”家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压力太大、家庭权力分配不均、家人之间的沟通问题,都有可能造成这样的现象。

 

然而从个人角度出发,一个人总是对外人亲热,对家人冷漠,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a. 自私,只顾着宣泄自己的情绪

 

对于心理发育还未成熟的男人而言,家庭可能只是他用以宣泄情绪和获取关爱的地方。

 

他需要宣泄原生家庭和社会压力造成的怨念,以获得内心的平静;需要在亲密关系中获取更多的关心和爱,来弥补自身爱的匮乏。

 

长此以往,便会掉入“单向思维”的陷阱中无法自拔。一方面,忽略实际情况,一味地满足自己日益扩张的需求;另一方面,忽视家人和孩子的需要,忘记了她们也是需要照顾和关心的,忘记了家庭的温度,是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维系的。

 

说白了,就是自私,只顾着索取和宣泄,却没有为此付出过任何的努力。

 


b. 安全感不足

 

人本主义大师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除了生理需求,包括衣食住行之外,我们每个人还有对于安全感的需求。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以,建立和满足自己安全感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像你父亲这样,对外亲近对内缺位的人,往往会认为,外部世界是危险的,是需要自己用讨好的方式来应对的;而家则是相对安全的,是可以放下面具的地方。

 

但是,讨好和冷漠本身就是连续的、是一体的。

 

如果一个人习惯了在外讨好他人,当他回了家时,往往也会希望家人能像他讨好别人那样,来讨好自己。因此,就会呈现出一副冷漠的姿态,以此获得家人“主动”的爱。

 

c. 自我保护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认为,我们之所以会不开心,是因为我们接触到了跟自己想法不一致的信息。

 

在一个家庭中,家人之间彼此观念难免会有分歧。

 

这时,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沟通方式,我们就会下意识地树起厌烦、冷漠、焦躁等负面情绪的栅栏,让亲人无法接近。

 

更有甚者,还可能会误伤家人,让他们感到被拒绝被伤害。

 

为什么离婚之后

缺位的父亲反而献殷勤?

 

至于你说到的“后来爸妈离婚了,我爸对我也开始像对待外人一样殷勤了”。

 

是因为生活的重大变故,往往具有警报功能。

 

有的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在重大的生活事件之后有所改变,是因为这样的事件,打破了我们原有的舒适区,勾起了内心的痛苦和难过,从而使得我们开始自我反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谁痛苦谁改变”。

 

如果说母爱是天性使然,那父爱则需要慢慢进化。

 

他不曾感受过怀胎十月胎儿的心跳和律动,也没有经历过哺乳的亲密接触自然不会了解两个身体相互依赖是怎样的一种温暖。

 

幸好,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也会慢慢体会到这个生命体和他之间的联系,摸索出和孩子相处的良性模式。

 

只是有的时候,由于一些个人特质,或是心理成熟程度不同,导致表达情感的方式可能会有偏差。当夫妻关系断裂后,这样的变故一定程度上,会促使他自我反省,进而懂得要珍惜亲情,要正向地去表达自己的爱和关心,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你说你现在无法接受父亲的“殷勤”,这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依恋关系分为三种,安全依恋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

 

那些体验过父母的爱,与父母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孩子,在未来,往往也会和他人形成安全、信任的相处关系。

 

相反,如果像你一样,与父亲的依恋关系是回避型的话,长大后,当父亲想要靠近你的时候,你下意识地,就会启动类似“躲开”这样的防御机制,并且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保持距离,这样我就不用面对那种渴望被爱但是得不到的痛苦了”。

 

从了解开始

冰封了的关系才有机会慢慢融化

 

实际上,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可以被改变的。

 

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

 

首先,尊重自己目前的感受,并尝试自我了解。

 

我们当下的负面情绪,其实很多都来自于过去,那些想要却要不到的爱,那些伤心和失望,那些不好的回忆。

 

除此之外,还有那些下意识地抵触和自我保护。所有的这些累计起来,形成了你现在的感受。

 

而你要做的,就是试着去接纳这些想法和情绪,不要排斥,也不要逃避。

 

你可以找个时间,把记忆中,那些和父亲相处时重要的经历,都记录下来,具体地描述一下当时的感受,是痛苦的还是委屈的,是失望的还是焦虑的。

 

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些情绪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它具象化。

 

当你把这些感受细致地展现在你的面前时,你对自己也就有了更多的了解。

 

其次,积极面对,学会向他人求助。

 

可以试着通过倾诉,来帮助自己建立新的感受。

 

倾诉的对象可以是好朋友、是亲人、或是自己信任的人。当然,也可以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当你找到一个愿意听你倾诉的人时,也就意味着,你的情绪和感受找到了一个出口和承接者,随着你的负面情绪逐渐流出,你会发现,你并不是在孤军奋战。

 

在你的身边,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愿意陪着你、倾听你、支持你,并且给予你走下去的力量。

 


然后,试着了解他人。

 

当你可以接纳并且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之后,你也许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动力,去看到你父亲的性格来源和相处模式,了解他性格背后的需求。

 

可能他也有着对亲近的渴望,只是他表达的方式不太成熟罢了。

 

人和人之间往往是从了解开始,慢慢到相互理解。这样,冰封了的关系才有机会慢慢融化。

 

最后,我想分享罗杰斯的一句话:

 

“当我以接纳的心态聆听自己时,当我能够真正成为我自己时,我就能够有所变化,就能够超越自己现有的存在模式,从而使关系变得更真实”。

 

祝好。

写在最后

 

如果你也有困惑想和人聊聊,可以找咨询师,也可以到后台留言。

 

我们会隐藏你的个人信息,为你保密。

 

希望在你最孤独的时刻,能在这里找到光。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简介:吴立敏。央视《极速少年》特邀心理专家;壹心理咨询师入驻面试官;欧文亚隆存在团体咨询师;国际催眠治疗师;2018壹心理主办心理行业影响力评选,中国最具口碑心理咨询师TOP50;擅长领域:婚姻家庭,情绪管理,人际关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排版:小鲸鱼 Bobby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